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TiNbO6系微波介质陶瓷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唐荣梅 甘国友 +1 位作者 严继康 董伟霞 《陶瓷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58-62,共5页
综述了ReNbTiO_6系微波介质陶瓷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并且介绍了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微波介质陶瓷 ReTiNbO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黄芪-女贞子药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博威 易健 +2 位作者 刘柏炎 唐荣梅 曾铖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40-2050,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黄芪-女贞子药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检索黄芪与女贞子的活性成分与预测靶点;通过GEO、Genecards数据库挖掘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靶点基因;通过Cytoscape软件与String数据库构建活性成分... 本研究旨在探讨黄芪-女贞子药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检索黄芪与女贞子的活性成分与预测靶点;通过GEO、Genecards数据库挖掘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靶点基因;通过Cytoscape软件与String数据库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及蛋白互作网络图。对核心作用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最后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筛选出黄芪-女贞子药对有效成分21个,关键作用基因41个,主要富集在阿尔茨海默病相关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及IL-17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主要有效成分黄芪甲苷、齐墩果酸、山奈酚、槲皮素、木犀草素及芒柄花黄素均能与靶点较好的结合。综上,本研究根据黄芪-女贞子药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初步预测了其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女贞子 阿尔茨海默病 网络药理学 生物信息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外泌体lncRNA表达谱的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博威 刘柏炎 +3 位作者 黄昕 易健 唐荣梅 王小菊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88-1996,共9页
目的分析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外泌体lncRNA表达谱的影响,以期阐明其治疗脑梗死的机理。方法选取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例患者给予补阳还五汤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2例患者... 目的分析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外泌体lncRNA表达谱的影响,以期阐明其治疗脑梗死的机理。方法选取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例患者给予补阳还五汤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2例患者给予单纯西医基础治疗。在治疗第7天后采集静脉血,离心后分离血清并提取外泌体,运用基因芯片高通量检测lncRNA,筛选差异表达的lncRNA,最后对其cis作用靶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两组间共有20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其中19个下调,1个上调;GO富集分析前30的结果涉及生物过程19个,细胞组分7个,分子功能4个;KEGG通路富集主要为MAPK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等,这些通路与脑缺血后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细胞自噬等病理过程密切相关。结论补阳还五汤会改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外泌体lncRNA表达谱,涉及诸多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本研究可为后续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急性脑梗死 外泌体 lncRNA 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海马组织circRNA-miRNA-mRNA三元转录网络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博威 唐荣梅 +2 位作者 徐雅倩 易健 刘柏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9-486,共8页
目的:探讨脑缺血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差异表达的环状RNAs(circRNAs)及信使RNAs(mRNAs),并进行circRNA-微小RNA(miRNA)-mRNA三元转录网络的构建。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其中每组用于神经行为学评分8只,尼氏染... 目的:探讨脑缺血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差异表达的环状RNAs(circRNAs)及信使RNAs(mRNAs),并进行circRNA-微小RNA(miRNA)-mRNA三元转录网络的构建。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其中每组用于神经行为学评分8只,尼氏染色4只,对照组基因芯片检测4只,模型组基因芯片检测3只。模型组大鼠使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复制脑缺血模型。7 d后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和尼氏染色验证造模成功,Agilent竞争性内源RNA(ceRNA)芯片筛选差异表达的circRNAs及mRNAs,通过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差异基因参与的主要生物学过程,RT-qP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最后构建circRNA-miRNA-mRNA转录网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升高(P<0.01),并出现海马神经元损伤。ceRNA芯片筛选出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中有18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和836个差异表达的mRNAs(FC≥1.5,P<0.05)。RT-qPCR验证结果显示,随机挑选的RNO_CIRCpedia_136、RNO_CIRCpedia_5686、RNO_CIRCpedia_9127及α-血红蛋白稳定蛋白(Ahsp)在模型组中表达下调(P<0.05或P<0.01),分泌型磷蛋白1(Spp1)及清道夫受体1(Msr1)在模型组中表达上调(P<0.01),与基因芯片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构建了由3个circRNAs、4个miRNAs及9个mRNAs组成的三元转录网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些差异基因可能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及Hedgehog信号通路等调控脑缺血损伤。结论: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存在差异表达的circRNAs和mRNAs,这些差异基因可能通过circRNAmiRNA-mRNA三元转录网络系统调控脑缺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栓塞 基因微阵列 环状RNA 竞争性内源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