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研究进展 被引量:139
1
作者 唐玉姝 魏朝富 +2 位作者 颜廷梅 杨林章 慈恩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7-163,共7页
本文对近年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动物等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组分和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被认为是最敏感的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微生物生物量代表参与调控土壤中能量和养分循环及... 本文对近年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动物等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组分和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被认为是最敏感的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微生物生物量代表参与调控土壤中能量和养分循环及有机物质转化所对应微生物的数量,但须结合多样性研究以弥补其无法反映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区系变化的缺陷;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动态反映土壤中生物类群的多变性和土壤质量在微生物数量和功能上的差异;土壤微生物活性体现在土壤微生物商、微生物呼吸和代谢商等方面,应考虑生物量大小与微生物种群活性间的相关关系以反映微生物种群内的差异。土壤酶活性具有极高时效性,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反映出土壤质量的变化。土壤动物通常以种类的组成和数量,土壤动物区系的相对丰度、多样性或活性作为评价土壤生物质量的敏感指标。与土壤理化指标相比,土壤生物学指标更能对土壤质量的变化做出灵敏迅速的响应,因而被广泛地用于评价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 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活性 土壤酶活性 土壤动物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长期定位试验稻麦两季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关系 被引量:37
2
作者 唐玉姝 慈恩 +3 位作者 颜廷梅 魏朝富 杨林章 沈明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00-1006,共7页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太湖地区水稻土25 a长期定位试验稻麦两季的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稻麦两季的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β-葡糖苷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与肥力因子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线性相关...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太湖地区水稻土25 a长期定位试验稻麦两季的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稻麦两季的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β-葡糖苷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与肥力因子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特别是酸性磷酸酶和β-葡糖苷酶,其稻麦两季的酶活性与pH、速效氮、速效磷和有机质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相关。结合土壤酶活性及肥力因子对稻麦两季14种处理进行分析,筛选出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群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土壤酶活性可作为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且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作为综合评价指标优于脲酶。氮磷肥配施是最优的培肥模式;在施用其他肥料的基础上增施磷肥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不施肥或仅施有机肥均会导致土壤肥力的退化;秸秆还田可提高麦季土壤肥力水平,而对稻季的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土壤酶活性 土壤肥力 稻麦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唐玉姝 慈恩 +3 位作者 颜廷梅 魏朝富 杨林章 沈明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32-737,共6页
对太湖地区25年长期定位试验田的稻麦两季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麦季不同施肥处理间的5种土壤酶活性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无论是仅施化肥还是施有机肥加化肥,稻季5种土壤酶活性的不同肥料配比处理之间绝大多数均无显著差... 对太湖地区25年长期定位试验田的稻麦两季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麦季不同施肥处理间的5种土壤酶活性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无论是仅施化肥还是施有机肥加化肥,稻季5种土壤酶活性的不同肥料配比处理之间绝大多数均无显著差异;成对比较显示,稻麦两季绝大多数相同肥料处理的酶活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仅有稻季猪粪加氮磷钾全施(MNPK)处理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高于麦季。分析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可能与经过多年的长期定位培肥,土壤储积酶已经达到"饱和"水平,因此不会对外源肥料的施用产生显著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土壤酶 长期定位试验 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段沙湿地潮间带水域有机碳与无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唐玉姝 王磊 +5 位作者 席雪飞 胡煜 张艳楠 陈金海 陈秀芝 孙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459-2465,共7页
研究分析了九段沙3个主要沙洲潮间带水域有机与无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九段沙湿地各沙洲潮间带水域有机碳含量之间有差异但不显著,无机碳含量从江亚南沙到下沙依次显著降低(P<0.05);不同深度(-1、-3、-5m)的有机和无机... 研究分析了九段沙3个主要沙洲潮间带水域有机与无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九段沙湿地各沙洲潮间带水域有机碳含量之间有差异但不显著,无机碳含量从江亚南沙到下沙依次显著降低(P<0.05);不同深度(-1、-3、-5m)的有机和无机碳含量分布均无显著差异,但随深度逐渐减小。综合考虑有机碳和无机碳发现,江亚南沙潮间带水域的碳含量最高。从江亚南沙至下沙,盐度和pH也有较显著变化。潮间带水域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为江亚南沙>下沙>上沙,且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上沙潮间带水域有机碳最高可能是因为随着向海洋的过渡,浑浊度下降,透光性增强,有利于光合作用,水中的盐分又不至于使溶解态有机碳发生絮凝,且缺乏具有高有机碳降解能力的β-proteobacteria。江亚南沙潮间带水域无机碳最高可能是由于较低的盐度使其维持了界面较高浓度的CO2,且使得溶解态的无机碳不易发生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湿地 碳循环 碳汇 克隆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气候/环境因子变化对九段沙湿地碳固定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唐玉姝 王磊 +5 位作者 席雪飞 胡煜 张艳楠 陈金海 陈秀芝 孙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74-880,共7页
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长江口区域几种典型气候/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全球变暖、CO2增加和海水无机氮污染加剧等),并从植物生长量和土壤呼吸角度综合分析了这些气候/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九段沙湿地土壤有机碳汇聚能力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在... 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长江口区域几种典型气候/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全球变暖、CO2增加和海水无机氮污染加剧等),并从植物生长量和土壤呼吸角度综合分析了这些气候/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九段沙湿地土壤有机碳汇聚能力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与对照相比,单方面的温度升高、无机氮污染加剧和CO2浓度升高会提高九段沙土壤的有机碳汇聚能力。无机氮污染加剧协同升温对土壤呼吸有一定的消减作用,从而提高了土壤有机碳汇聚能力;无机氮污染加剧协同CO2浓度升高会促使土壤有机碳的排放,使其碳汇聚能力下降;CO2浓度升高和全球升温的共同作用不会显著降低有机碳汇聚能力;无机氮污染加剧和CO2浓度升高的基础上加入升温的三因素交互作用会促进土壤有机碳的排放,使其碳汇聚能力下降。因此,要尽力避免海水中无机氮污染加剧和CO2浓度升高两个因素,以及在此基础上升温情况的同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河口湿地 碳循环 人工气候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陆向分布 被引量:14
6
作者 席雪飞 贾建伟 +5 位作者 王磊 唐玉姝 王红丽 张文佺 付小花 乐毅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74-2579,共6页
通过分析九段沙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因子的陆向分布,研究了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差异性及其与土壤微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九段沙土壤有机碳的陆向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高程上升,其含量整体呈现增大趋势,互花米草区... 通过分析九段沙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因子的陆向分布,研究了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差异性及其与土壤微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九段沙土壤有机碳的陆向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高程上升,其含量整体呈现增大趋势,互花米草区/芦苇混合区最高(9.18g·kg-1);土壤微生物因子的陆向分布与土壤有机碳相似,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其中以土壤微生物呼吸和土壤脱氢酶最为明显;互花米草的引种及蔓延,增加了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也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因子 相关性分析 九段沙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档案管理 服务农业科技——关于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管理的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唐玉姝 吴立峰 《上海农村经济》 2023年第8期34-35,共2页
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由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利用市级财政科技兴农专项资金设立而来,每年围绕上海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实施市科技兴农项目计划,支持涉农科研院校、技术推广单位和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研究与示... 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由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利用市级财政科技兴农专项资金设立而来,每年围绕上海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实施市科技兴农项目计划,支持涉农科研院校、技术推广单位和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研究与示范,有效引导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现代农业 新型经营主体 科技兴农 农业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 专项资金 技术创新 市级财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