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极半岛东北海域表层沉积有机质来源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9
1
作者 韩喜彬 赵军 +5 位作者 初凤友 潘建明 唐灵刚 许冬 边叶萍 葛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6-38,共13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南极半岛东北海域海底表层沉积物的总有机碳、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 Corg)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平均值高于现代深海沉积物中的平均含量。δ13 Corg的变化说明该海域有...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南极半岛东北海域海底表层沉积物的总有机碳、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 Corg)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平均值高于现代深海沉积物中的平均含量。δ13 Corg的变化说明该海域有机碳来源呈海洋水生生物来源和陆源混合的特征。正构烷烃的峰型分布、主峰碳、饱和烃轻重比C-21/C+22和(C21+C22)/(C28+C29)、甾烷组合和藿烷组合证实研究区西部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其陆源可能来自于附近的南极半岛和南舍得兰群岛;研究区东部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偏以海源为主,且以低等浮游生物、藻类及细菌生物等海源输入为主。碳优势指数(Carbon preference index,CPI)、奇偶优势指数(Odd-even Predominance,OEP)和甾烷C29ααα20S/(20S+20R)比值显示研究区D1-7站位和D5-9沉积物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D5-2和D2-4站位的有机质演化程度低,其他站位介于中间状态。饱和烃中姥鲛烷、植烷及其比值(Pr/Ph)等组合显示研究区西部以氧化-弱还原的沉积环境为主,其可能是受高温低盐别林斯高晋海水流和附近火山喷发的影响所致;研究区东部以还原—强还原沉积环境为主,可能是受低温高盐的威德尔底层水(WSBW)和威德尔海深层水(WSDW)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半岛 分子有机地球化学 海底表层沉积物 生物标志化合物 有机质母源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珠江口广州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
2
作者 高广银 李学恒 +2 位作者 唐灵刚 李颖颖 刘晓敏 《海洋与渔业》 2024年第4期68-69,共2页
广州海域上接珠江河网,下有外海高盐度海水上溯,海域内咸淡水交汇,饵料生物丰富,渔业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但近些年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受环境污染、过度捕捞以及海洋工程建设等人类影响,珠江口广州海域的渔业资... 广州海域上接珠江河网,下有外海高盐度海水上溯,海域内咸淡水交汇,饵料生物丰富,渔业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但近些年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受环境污染、过度捕捞以及海洋工程建设等人类影响,珠江口广州海域的渔业资源种群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有必要通过渔业资源的现场调查,了解广州海域渔业资源结构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为后续广州海域渔业资源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海洋工程建设 广州海域 过度捕捞 海洋生物多样性 饵料生物 咸淡水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风险评价研究
3
作者 高广银 唐灵刚 +3 位作者 李学恒 苏丽薇 蔡茂欣 黄少斌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4期166-172,共7页
基于2021年10月(秋季)和2022年2月(冬季)珠江口南沙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Cu、Pb、Cd、Zn、Cr、Hg、As7种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碳TOC的调查结果,应用地累计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法评价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和潜在生态风险,并利... 基于2021年10月(秋季)和2022年2月(冬季)珠江口南沙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Cu、Pb、Cd、Zn、Cr、Hg、As7种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碳TOC的调查结果,应用地累计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法评价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和潜在生态风险,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初步探究了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季节变化不显著,均符合第二类沉积物标准。沉积物中的铜、锌、铅和汞来源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污染,铬与其他重金属相关性弱,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砷处于中度污染状态,铬和镉无污染,汞处于较高生态风险,其他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较低,调查海域整体为中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南沙海域 重金属 表层沉积物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关系——以珠江口南沙海域为例
4
作者 高广银 李学恒 +1 位作者 唐灵刚 李颖颖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0期74-78,84,共6页
为探究珠江口南沙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21年10月(秋季)、2022年2月(冬季)对珠江口南沙海域的浮游植物及海水温度、盐度、营养盐浓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别出浮游植物160种,... 为探究珠江口南沙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21年10月(秋季)、2022年2月(冬季)对珠江口南沙海域的浮游植物及海水温度、盐度、营养盐浓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别出浮游植物160种,其中包括硅藻38属96种,甲藻7属19种,裸藻13属16种,绿藻11属13种,蓝藻9属13种,隐藻2种,金藻1种。硅藻为主要类群,占总种数的60%。优势种(Y≥0.02)有8种,硅藻占6种,如颗粒直链藻、美丽星杆藻等。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变化明显,秋季细胞丰度平均为731.39×104 cells/m 3,冬季为75.52×104 cells/m 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物种均匀度Pielou′s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2.70和0.57。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关系在不同季节差异显著,秋季活性磷酸盐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南沙海域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来南极威德尔海北部水动力环境演变 被引量:1
5
作者 韩喜彬 章伟艳 +5 位作者 杨海丽 初凤友 唐灵刚 许冬 葛倩 边叶萍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39,共10页
南极威德尔海水动力环境的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全球变化已经影响到该地。对南极威德尔海北部ANT28-D5-6短柱沉积物进行了210 Pb测年、粒度参数和冰筏碎屑物含量的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威... 南极威德尔海水动力环境的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全球变化已经影响到该地。对南极威德尔海北部ANT28-D5-6短柱沉积物进行了210 Pb测年、粒度参数和冰筏碎屑物含量的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威德尔海北部在近百年时间内(1922—2011年)水动力环境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在1922—1972年间,威德尔海北部处在高能高速动荡的水动力环境,并携带沉积了大量的冰筏碎屑物,对应了全球温度变化相对较低的阶段。但在1930—1936年间和1946—1952年间发生了2次水动力减弱事件。1939年和1950年两次冰筏碎屑物含量的增加可能与太阳活动峰年引起的威德尔环流经向增强有关。1972—2011年威德尔海北部处在较为平静的弱能状态,对应了全球气温持续升温的阶段。1955—1972年威德尔海水动力环境处在从高能动荡的状态向低能静水状态快速过渡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德尔海 水动力环境 粒度参数 冰筏碎屑物 210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区表层沉积硅藻分布与环境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唐灵刚 韩喜彬 +4 位作者 黄玥 许冬 边叶萍 葛倩 赵建如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9-196,共8页
表层沉积物中硅藻的分布及组合特征对于研究相应的海洋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东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附近海域的22站表层沉积物中鉴定出硅藻36种,分属13属,其中Fragilariopsis curta在普里兹湾内占36.76%~66.36%,Fragilariopsis kerguelensi... 表层沉积物中硅藻的分布及组合特征对于研究相应的海洋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东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附近海域的22站表层沉积物中鉴定出硅藻36种,分属13属,其中Fragilariopsis curta在普里兹湾内占36.76%~66.36%,Fragilariopsis kerguelensis在湾外开阔水域占54.33%~70.95%。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显示研究区主要的10种硅藻分为开放水域种组合、近海冰种组合和海冰种组合,其表层沉积硅藻组合分布也分成3个区。作为硅藻极地开放海洋指示种的Fragilariopsis kerguelensis分布在普里兹湾外的深海平原,受湾内冰架水的限制,不能向湾内扩散;作为硅藻海冰指示种的Fragilariopsis curta主要分布在普里兹湾内的陆架上,受南极表层水和海冰的影响较重,在湾外受深水溶解作用而急剧减少;作为硅藻近海冰指示种的Thalassiosira antarctica的出现是受普里兹环流、冰架水和海冰的控制。研究区硅藻的组成和分布反映和验证了区域内环流的分布和扩散极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除趋势分析 普里兹环流 冰架水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达曼海浮游有孔虫群落对全新世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玲芝 向荣 +2 位作者 唐灵刚 杨艺萍 钟福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61,共11页
通过对安达曼海重力柱ADM-C1的浮游有孔虫群落分析,探讨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的海洋环境演化。研究发现,该区浮游有孔虫群落总体以热带暖水种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和Pulleniatina... 通过对安达曼海重力柱ADM-C1的浮游有孔虫群落分析,探讨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的海洋环境演化。研究发现,该区浮游有孔虫群落总体以热带暖水种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和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等为主。其中G.ruber的相对丰度从早全新世至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G.sacculifer则呈大致相反的变化趋势。N.dutertrei的相对丰度从11—7.9ka BP较高,到7.9—3.8ka BP偏低,3.8ka BP以来又逐渐升高。而P.obliquiloculata的变化趋势则与N.dutertrei大致相反。研究认为,安达曼海不存在与冲绳海槽类似的晚全新世普林虫低值事件。浮游有孔虫群落Q型因子显示全新世海洋环境呈现三个明显的阶段变化:早全新世11—7.9ka BP期间,浮游有孔虫群落以G.ruber、N.dutertrei与G.bulloides为主,反映了该阶段较强的夏季风降水会导致表层水体盐度较低,同时冬季风的影响相对较强;7.9—3.8ka BP期间,以G.ruber、P.obliquiloculata和Globigerinella aequilateralis为主,指示水体盐度仍然较低,同时次表层属种显著增多,对应了该阶段强盛的印度夏季风,上层海水混合强烈;3.8—0ka BP期间,以G.sacculifer、N.dutertrei和P.obliquiloculata为主要特征属种,而G.ruber相对丰度明显下降,表明该时期表层海水的盐度有显著上升,对应了印度夏季风降水的明显减弱。安达曼海浮游有孔虫群落所呈现的全新世海洋环境阶段性变化和陆地夏季风记录有很好的一致性,也与该孔敏感粒级组分所反映的印度季风的强度变化一致,表明热带边缘海区的有孔虫群落组合可以很好地响应区域海洋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安达曼海 浮游有孔虫 印度季风 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