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码人类感觉神经元的发育转录特征及类器官模型构建
1
作者 王瑞琪(译) 唐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89-491,共3页
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 DRG)在处理感觉信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其发育至关重要。该研究构建了人类胚胎DRG单细胞时空转录组图谱。该图谱揭示了细胞类型的多样性,并强调了指导细胞命运决定的外在信号级联和内在调... 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 DRG)在处理感觉信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其发育至关重要。该研究构建了人类胚胎DRG单细胞时空转录组图谱。该图谱揭示了细胞类型的多样性,并强调了指导细胞命运决定的外在信号级联和内在调节层次,包括神经元/神经胶质谱系限制,感觉神经元分化和特异性,以及神经元卫星胶质细胞单元的形成。此外,该研究发现了一种富含人类的NTRK3^(+)/DCC^(+)伤害感受器亚型,它参与了多模式伤害感受处理。通过模拟体内信号通路的程序性激活,成功建立了功能性的人类DRG类器官,并强调了转录调节因子在非特异性感觉神经元命运决定中的关键作用。该研究阐明了支撑躯体感觉神经元多样性的多水平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调控层次,强调了人类伤害感受器亚型的表型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转录特征 感觉神经元 人类 单细胞时空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中TRPV4依赖的神经免疫轴促进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17
2
作者 沈周阳(译) 唐宗() +2 位作者 Hu XM Du LX Liu SB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05-808,共4页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的驻留巨噬细胞,对大脑的发育和稳态至关重要,并参与疾病发生。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是包含神经病理性疼痛在内的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标志。然而,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控制脊...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的驻留巨噬细胞,对大脑的发育和稳态至关重要,并参与疾病发生。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是包含神经病理性疼痛在内的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标志。然而,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控制脊髓神经免疫轴的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清楚。该研究发现,基因敲除或药物阻断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素受体4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4, TRPV4)可显著减轻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小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样行为。在机制上,小胶质细胞表达的TRPV4介导小胶质活化和增殖,并促进脂质运载蛋白2 (lipocalin-2)释放,增加脊髓兴奋性神经元的可塑性。该研究揭示,小胶质细胞的TRPV4通道处于脊髓神经免疫轴中心,将周围神经损伤转化为中枢敏化和神经病理性疼痛,进而将TRPV4确定为治疗慢性疼痛的潜在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PV4 神经病理性疼痛 小胶质细胞 神经免疫 周围神经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脊髓神经 慢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背角内参与机械性痛觉超敏的神经环路由损伤性质决定 被引量:5
3
作者 郁梅(译) 唐宗() +2 位作者 Peirs C Williams SG Zhao X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10-412,共3页
脊髓背角是诱发和维持机械性痛觉超敏反应的主要部位,但参与该痛觉信号传递的神经环路至今仍不清楚。本研究发现,脊髓背角参与机械性痛觉超敏的神经环路因损伤性质而异。脊髓背角Ⅱ层的钙结合蛋白(CR)神经元传递由炎性损伤诱导的机械性... 脊髓背角是诱发和维持机械性痛觉超敏反应的主要部位,但参与该痛觉信号传递的神经环路至今仍不清楚。本研究发现,脊髓背角参与机械性痛觉超敏的神经环路因损伤性质而异。脊髓背角Ⅱ层的钙结合蛋白(CR)神经元传递由炎性损伤诱导的机械性痛觉超敏反应,而Ⅱ/Ⅲ层边缘的蛋白激酶Cγ(PKCγ)神经元传递由神经损伤诱导的机械性痛觉超敏反应。胆囊收缩素(CCK)神经元位于脊髓背角深层(Ⅲ-Ⅳ层),对上述两种类型损伤诱导的机械性痛觉超敏均至关重要。有趣的是,Maf阳性的CCK神经元由瞬时囊泡谷氨酸转运体3 (tVGLUT3)神经元组成,主要传递动态痛觉超敏反应。基于病因研究脊髓背角传递机械性痛觉超敏信号的神经环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性痛觉超敏 损伤性质 脊髓背角 神经环路 蛋白激酶CΓ 病因研究 损伤诱导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误连接和终末器官靶向异常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昀 张雅君(译) 唐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共4页
神经损伤会导致慢性疼痛和痛觉超敏(allodynia),同时也会引起损伤和未损伤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丧失,这种混合性损伤引起矛盾感觉症状的机制尚不清楚。此研究在神经损伤超过10个月的小鼠中,通过对基因标记的、分布在皮肤周围感知有害刺激... 神经损伤会导致慢性疼痛和痛觉超敏(allodynia),同时也会引起损伤和未损伤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丧失,这种混合性损伤引起矛盾感觉症状的机制尚不清楚。此研究在神经损伤超过10个月的小鼠中,通过对基因标记的、分布在皮肤周围感知有害刺激(伤害性感受器)和轻柔触摸感觉(低阈值传入神经)的纤维群进行纵向和非侵入性方式成像,同时对小鼠与疼痛相关的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去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域最初失去感觉,随后逐渐恢复正常敏感性,在受伤几个月后出现痛觉超敏并厌恶轻触。这种神经再支配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与伤害性感受器有关,这些伤害性感受器在去神经支配的区域由血管引导生长,精确地再现原始的支配模式,在皮肤中显示出不规则的终端连接,并模拟低阈值传入神经降低了激活阈值。相比之下,损伤后通常在神经完整的区域内介导触觉和痛觉超敏的低阈值传入纤维没有重新建立神经支配,而导致触觉末端器官(如仅具有伤害感受器的Meissner小体)出现了异常神经支配。伤害性感受器的基因消融可完全消除神经再支配引起的痛觉超敏。因此,该研究揭示了一种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出现的新机制,即这种痛觉是由结构可塑性、异常末端连接和神经再支配过程中伤害性感受器功能障碍造成的。该发现为临床观察到的可能给病人带来沉重负担而又似自相矛盾的感觉表现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神经支配 神经再支配 有害刺激 痛觉超敏 神经病理性疼痛 支配区域 神经损伤 终端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大细胞特异性受体介导神经源性炎症和疼痛 被引量:2
5
作者 Green Dustin P 刘彤彤(译) 唐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81-483,共3页
肥大细胞被激活时可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参与天然免疫细胞募集,作为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联系的桥梁,肥大细胞的空间优势使其能够靠近外周神经末梢附近,在感觉神经纤维激活后率先做出反应。该研究发现肥大细胞特异性受体Mrgprb2通... 肥大细胞被激活时可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参与天然免疫细胞募集,作为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联系的桥梁,肥大细胞的空间优势使其能够靠近外周神经末梢附近,在感觉神经纤维激活后率先做出反应。该研究发现肥大细胞特异性受体Mrgprb2通过在损伤部位招募天然免疫细胞,参与了炎症性机械痛和热痛觉过敏;肥大细胞可通过神经肽P物质激活Mrgprb2从而释放趋化因子,促使免疫细胞迁移;P物质激活人类肥大细胞上的MRGPRX2(Mrgprb2的同源基因)后也能释放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P物质介导的炎症反应独立于神经激肽-1受体(NK-1R)。结果表明Mrgprb2/X2参与了神经免疫调节,是治疗炎性痛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炎细胞因子 肥大细胞 神经免疫调节 趋化因子 P物质 细胞迁移 受体介导 免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小胶质细胞群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缓解和复发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晴(译) 吉海旺(译) +3 位作者 唐宗() Kohno K Shirasaka R Yoshihara K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69-570,共2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通常由损伤和影响躯体感觉系统的疾病所致。虽然疼痛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很好地研究,但疼痛恢复机制仍不清楚。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表达 CD11c 的脊髓小胶质细胞出现在神经损伤引起的疼痛超敏反应行为的发展之后。脊髓 CD1... 神经病理性疼痛通常由损伤和影响躯体感觉系统的疾病所致。虽然疼痛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很好地研究,但疼痛恢复机制仍不清楚。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表达 CD11c 的脊髓小胶质细胞出现在神经损伤引起的疼痛超敏反应行为的发展之后。脊髓 CD11c^(+)小胶质细胞缺失的神经损伤小鼠不能从这种超敏反应中自发恢复。脊髓 CD11c^(+)小胶质细胞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IGF1 信号的干扰会再现疼痛恢复的障碍。在疼痛恢复的小鼠中,CD11c^(+)小胶质细胞的缺失或 IGF1 信号的中断均会导致疼痛超敏反应的复发。该研究揭示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缓解和复发的一种新机制,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的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小胶质细胞 超敏反应 神经损伤 IGF1 躯体感觉 治疗策略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内巨噬细胞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和维持
7
作者 吕佳桦(译) 唐宗() Yu XB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28-730,共3页
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内受损感觉神经元周围巨噬细胞的增殖均明显增加。在该研究中证明了DRG内的巨噬细胞而不是神经损伤部位对引起和维持神经病理性疼痛表型特征的机械性超敏... 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内受损感觉神经元周围巨噬细胞的增殖均明显增加。在该研究中证明了DRG内的巨噬细胞而不是神经损伤部位对引起和维持神经病理性疼痛表型特征的机械性超敏反应的重要作用。DRG巨噬细胞耗竭后会导致神经损伤诱导的机械痛超敏减轻和DRG巨噬细胞的扩增,且引起的这种改变并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一结果不同于文献报道的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存在性别差异的结论。感觉神经元内的集落刺激因子1(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1,CSF1)敲除后会阻止神经损伤诱导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与增殖。然而,巨噬细胞的扩增只会在雄性小鼠中被阻断,雌性小鼠只有较少的巨噬细胞可被诱导。该研究证明了轴突被切断后的感觉神经元与巨噬细胞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cross-talk),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管理在外周DRG中提供了一种潜在的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小胶质细胞 感觉神经元 巨噬细胞 背根神经节 外周神经损伤 超敏反应 雌性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