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古代汉语的处所方位名词
被引量:8
- 1
-
-
作者
唐启运
-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80-88,共9页
-
文摘
早在几千年前,汉语就用处所方位名词反映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空间概念了.虽然古代对处方位名词的使用不像现代那样广泛,但是已经是很常见的了,使用情况也相当复杂了.可以看到处所方位名词能够单独使用或直接和介词结构使用.但常见的用法是把处所方位名词置于处所名词之后组成方位词组或把这种方位词组和介词构成介词结构.它们在句子的构成中也是多功能的.本文还认为古代汉语处所方位名词的数量不止一般说的十几个,应是比这个数量多好些.
-
关键词
处所方位名词
使用情况
多功能
发展
数量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古汉语词类活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被引量:5
- 2
-
-
作者
唐启运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83-92,共10页
-
文摘
词类活用,作为一个语法术语,是指一个词在它所属词类的句法职能之外的一种灵活用法.这种灵活用法,超出了它所属词类固有的句法职能,担当了别的词类的句法职务,临时用如别的词类,所以称为词类活用.作为一种特定的含义,词类活用往往简称为活用.词类活用的研究很有价值.在词类问题上,把词的基本功能和临时功能区别开来,这是一个重要原则.词类活用是属词的临时功能,它不能决定词性.如果一个词只有在具体句子的用法上才能决定它的词类,实质上就否定了词类的存在,在划分词类的时候,要看一个词的本质特征,要看一个词的基本功能.如果不区别词的基木功能和临时功能,“那就是把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混同起来了.”区别词的基本功能和临时功能,研究词类活用.
-
关键词
名词
形容词活用
词类活用
词的使动用法
宾语
副词
意动用法
古汉语词
主语
实字虚用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语》介词“於”的语法特点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唐启运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68-74,80,共8页
-
文摘
《论语》中的“於”字共出现182次,作动词用的只有3次,用作介词竟达179次之多,足见“於”字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介词.《论语》中还有相当干介词“於”的用法的“乎”和“诸”、“焉”,共50多次,本文中对它们也一并讨论.介词“於”要和它所引介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以这个介词结构作为一个构件.才能在句子中起各种语法作用.这是“於”和其他介词固有的组合特点相同的地方.但是,好些介词引介的词语可以省略或隐去,而“於”引介的词语却不能省略或隐去,这是“於”和好些介词的组合情况不一样之处.
-
关键词
《论语》
介词结构
语法特点
词语
语法作用
“焉”
用法
句子
结构表示
孔子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论语》的“问”字句
被引量:2
- 4
-
-
作者
唐啟运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80-85,共6页
-
文摘
《论语》中动词“问”除了极少的几个用例作“问候”、“慰问”讲,绝大多数是“询问”义.本文论述的是“询问”义的“问”用作谓语所构成的多种句式的特点.“询问”义的“问”,作谓语时,表示有不了解的事情要向别人询问,把问题提出来请别人解答.这样就涉及询问什么(询问的内容)和向谁询问(询问的对象)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可以由双宾语句式表现出来,承担询问内容的词语是直接宾语,承担询问对象的词语是间接宾语.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母问奢其故.”“奢”是询问的对象。
-
关键词
《论语》
直接宾语
介词结构
孔子
“于”
子路
颜渊
辨惑
引介
双宾语句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古代汉语“问”字句的演变和用不用“於以”的关系
被引量:2
- 5
-
-
作者
唐启运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1期29-36,共8页
-
文摘
古代汉语的“问”字句,在先秦一般不构成双宾语格式,到了汉代才有一些双宾语,到魏晋又有较多的发展.这种演变和引介询问对象的介词“於”的脱落有关系.在“於”字脱落的渐变过程中,新旧形式也有过共存的局面.另有一种“问”字句,询问内容用介词“以”引介.这种“问”字句没有构成双宾语格式,但是因为“以”字对句子起调整作用和“以”字所引介的询问内容常常隐略,所以这种“问”字句比较灵活,结构轻巧,语言简洁.以上这些表明介词和句法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也显示了古代汉语语法所固有的一些特点.
-
关键词
“问”字句
演变
双宾语
脱落
引介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广州话惯用语的一些特点
被引量:1
- 6
-
-
作者
唐启运
-
出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94-98,共5页
-
文摘
广州话的惯用语,是现成和定型了的一种固定词组,其意义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广州话惯用语“叹世界”,在一般书面语中是“过舒适的生活或享清福”的意思。这个“叹世界”的内部组合是不自由的,不能任意把“叹”改为别的动词,也不能随便把“世界”换成别的字眼。它是一个现成的而又定型了的固定词组,我们要从它的整体了解它的意义。又如广州话说的“(扌蛮)车边”,在一般书面语中可以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因同别人有关系而免费乘了别人的车,二是指在某事上通过同别人的关系而得到好处,这个惯用话“(扌蛮)车边”也是一个固定词组,其意义也要从其整体上去了解,不能从各个词的字面意义上互相分割互相孤立地去了解。
-
关键词
惯用语
固定词组
书面语言
字面意义
广州话
不可分割
口语化
释义
日常生活
辞海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以为”
- 7
-
-
作者
唐啟运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116-123,共8页
-
文摘
古代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以为”这个结构形式,这是“以”和“为”紧相连接在一起的.这种“以为”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是一个词呢还是两个词或一种什么结构?它有哪些语法作用?它在句子中和别的结构成分有哪些关系?这些问题在《马氏文通》及其后的一些语法著作中曾有涉及,但是说法不同,有的又语焉不详.这些问题对如何认识古代汉语语法的一些特点很有关系,所以很值得进一步加以探讨.
-
关键词
“以为”
介词“以”
史记
介词宾语
主谓短语
谓语结构
动词谓语
无以为
吴起
战国策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汉语修辞学的过去和现在
- 8
-
-
作者
唐啟运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59-67,共9页
-
文摘
我国古代对汉语修辞的研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留下了丰富的研究资料.这是我国修辞学史上的一笔十分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对传统的修辞学进行总结和阐述,剔抉梳理,阐幽发微,使我们在研究现代修辞学的时候能够有所借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有了一些关于修辞的正确言论.例如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辞达”论就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见解.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这个说法为修辞提出了一个基本要求,认为语言的运用要足以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一正确的看法,和对语言的表达功能与社会作用的认识很有关系.孔子认为“言以足志”,“不言谁知其志?”(《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就是说,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个人如果不说话,谁也不能了解他的思想感情.这个认识很重要.因为既然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怎样确切地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以让别人正确地理解,这就涉及到语言的社会作用了.所以孔子又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措辞不明确,说话就不能顺理;说话不能顺理,事情就办不好.
-
关键词
现代修辞学
修辞格
汉语修辞学
辞达
语言运用
文风
言辞
孔子
思想感情
修辞方式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四字格成语
被引量:7
- 9
-
-
作者
唐启运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2期26-35,共10页
-
文摘
成语,是一种熟语,是语言的重要建筑材料。汉语的成语,它的普遍格式是四字格。从汉语成份产生和发展看,其总趋势是四字格化。成语四字格的节奏美和旋律感,形式的整齐均衡,结构的简明性和多样性,作为组织成员的双音词的不断使用和单音词与单音词相结合的双音化的特点,精炼性和形象性的表现力,这些就是四字格之成为普遍形式的牢实的基础和合理的内在原因。 (一)
-
关键词
四字格成语
双音词
节奏特点
平贝
节奏单位
单音词
比喻
双音化
结构形式
孤陋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