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厘头”与“陌生化”——试论周星驰电影的“间隔效果” 被引量:5
1
作者 唐仁跃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3-25,共3页
在对当代电影的审读中,笔者认为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与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有着观念上的相近、实践上的相似和精神上的相通之处。笔者以为将角色的陌生化和时空结构的改变,是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的两个主要方面,同样可以用来阐述周星驰... 在对当代电影的审读中,笔者认为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与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有着观念上的相近、实践上的相似和精神上的相通之处。笔者以为将角色的陌生化和时空结构的改变,是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的两个主要方面,同样可以用来阐述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A: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著名的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是同传统的戏剧理论直接对立的产物:传统的戏剧理论要求演员消失于角色之中,观众与剧中人一体化,追求共鸣效应。而布莱希特所建立的戏剧样式则强调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观众与剧中人保持距离、以惊愕和批判宋代替共鸣。这种彻底的反叛具体化为艺术原则和艺术方法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效果 布莱希特 无厘头 戏剧理论 喜剧电影 时空结构 孙悟空 角色表现 大话西游 演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情摹写与矫情错位——《天堂的孩子》和《一个都不能少》之比较
2
作者 唐仁跃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5-98,共4页
通过对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的儿童电影《天堂的孩子》和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导演的儿童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进行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中伊两国儿童电影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创作思想上,伊朗儿童电影是以对儿童的人文关怀为出发点... 通过对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的儿童电影《天堂的孩子》和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导演的儿童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进行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中伊两国儿童电影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创作思想上,伊朗儿童电影是以对儿童的人文关怀为出发点,中国的儿童电影则主要是以教育导向为目的;在表现手法上,伊朗儿童电影采用的是一种纪实的手法,中国的儿童电影则是一种伪纪实、一种不彻底的纪实手法;在艺术表现上,伊朗儿童电影将纪实与诗意结合在了一起,使得整个影片更具有艺术性,中国的儿童电影则是在其所标榜的纪实下,在细节上追求真实,而这种求实就使得影片呈现出"老土"之感,艺术性大大地减弱……通过这些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儿童电影存在的一些不足,通过认识和改进这些不足,从而使中国的儿童电影能够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电影 纪实 人文关怀 主旋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莎贝拉”:寻找中的救赎——关于法国电影《蝴蝶》的叙事分析
3
作者 唐仁跃 《电影评介》 2013年第18期50-52,共3页
当下在人人自危的时代,亲情友爱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不是不去爱,而是不懂如何爱,电视剧《裸婚时代》中刘易阳在跟童佳倩协议离婚时暗哑的说:"细节打败爱情"。其实生活中,细节正诱导着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影片《蝴蝶... 当下在人人自危的时代,亲情友爱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不是不去爱,而是不懂如何爱,电视剧《裸婚时代》中刘易阳在跟童佳倩协议离婚时暗哑的说:"细节打败爱情"。其实生活中,细节正诱导着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影片《蝴蝶》中的小姑娘爱丽莎因为妈妈对她的忽视,导致丽莎离家出走,去寻找她内心的"伊莎贝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家出走 蝴蝶 叙事分析 影片 电影 法国 协议离婚 故事 爱情 正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向影像视野中的《花与爱丽丝》
4
作者 唐仁跃 《电影评介》 2014年第13期38-40,共3页
随着摇移的镜头,伴着青色的背光,两个高中女生的生活灵动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没有生死的沉重,远离社会的残酷,一切只和青春、友谊相关……这就是被称为“日本新影像作家”的岩井俊二在2004年导演的与其以往风格不同的影片——《花与爱丽丝... 随着摇移的镜头,伴着青色的背光,两个高中女生的生活灵动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没有生死的沉重,远离社会的残酷,一切只和青春、友谊相关……这就是被称为“日本新影像作家”的岩井俊二在2004年导演的与其以往风格不同的影片——《花与爱丽丝》.该片是一部散文式的电影,这部影片因缘可追溯到为雀巢公司所作的巧克力广告,导演岩井俊二则通过135分钟不间断的唯美画面将其塑造成为一部剧情松散、画面温馨的青春恋爱影片.导演借助惯用的色彩语言,辅以轻快悦耳的音乐将青春尽情张扬在观众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 岩井俊二 高中女生 雀巢公司 色彩语言 青春 影片 导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