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津洼陷沙四上亚段砂岩透镜体成岩作用非均质性成因 被引量:4
1
作者 周鸿璞 黄文辉 +3 位作者 姜在兴 张元福 唐鑫萍 董果果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62,7-8,共11页
以利津洼陷沙四上亚段砂岩透镜体为研究对象,根据显微镜观察、X线衍射、压汞和粒度分析等测试资料,利用反演回剥方法计算压实、胶结和溶解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结合原生物性、沉积环境和流体性质研究,探讨成岩作用非均质性成因,建立砂岩透... 以利津洼陷沙四上亚段砂岩透镜体为研究对象,根据显微镜观察、X线衍射、压汞和粒度分析等测试资料,利用反演回剥方法计算压实、胶结和溶解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结合原生物性、沉积环境和流体性质研究,探讨成岩作用非均质性成因,建立砂岩透镜体成岩作用非均质性演化模型.结果表明:利津洼陷沙四上亚段的砂岩透镜体可以分为三类:高孔隙带位于砂体中心的Ⅰ型,位于砂体表面的Ⅱ型,以及孔隙分布无明显规律、连通性较差的Ⅲ型.成岩作用非均质性受到沉积物的组成和结构、原始沉积环境和多期流体改造的综合影响.沉积物的组成和结构影响压实作用和流体活动性,并不是绝对控制因素;原始沉积环境影响早期碳酸盐胶结,作为保持性成岩作用,具有更显著的抵抗压实作用,为后期溶蚀作用提供可溶空间,是Ⅰ、Ⅱ型和Ⅲ型砂体的差异演化基础;经过叠加多期流体改造,产生不同的孔隙展布特征,是导致成岩作用非均质性的直接原因.Ⅰ型砂体为最有利储层,Ⅱ型砂体为较有利储层,Ⅲ型砂体不利于油气的保存和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透镜体 沉积环境 成岩作用 碳酸盐胶结物 利津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吸附甲烷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周鸿璞 李振涛 白小虎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2年第7期169-172,共4页
煤的吸附性能是煤层气资源可采性评价的重要技术参数。在实测数据和收集前人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并综述了影响煤吸附甲烷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煤对甲烷吸附量的因素包括煤岩自身因素,即煤级、煤岩显微组成、煤岩粒径、灰分含量、... 煤的吸附性能是煤层气资源可采性评价的重要技术参数。在实测数据和收集前人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并综述了影响煤吸附甲烷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煤对甲烷吸附量的因素包括煤岩自身因素,即煤级、煤岩显微组成、煤岩粒径、灰分含量、水分含量及水的赋存状态、物理化学结构等;和外界环境因素,即温度、压力及温压综合条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吸附 显微组成 煤级 灰分 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显微组成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振涛 姚艳斌 +1 位作者 周鸿璞 白小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5-128,共4页
为分析煤岩显微组分对甲烷吸附作用的影响,对我国柴达木、鄂尔多斯和沁水等盆地的11个煤田49个煤样的煤质、煤岩显微组分和甲烷等温吸附关系进行了系统试验。结果表明:低、中煤阶煤的甲烷吸附能力随镜质组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高煤阶煤... 为分析煤岩显微组分对甲烷吸附作用的影响,对我国柴达木、鄂尔多斯和沁水等盆地的11个煤田49个煤样的煤质、煤岩显微组分和甲烷等温吸附关系进行了系统试验。结果表明:低、中煤阶煤的甲烷吸附能力随镜质组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高煤阶煤的吸附能力则随之增加而降低。惰质组含量对煤吸附甲烷能力的影响较大,高煤阶煤的甲烷吸附能力随惰质组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低、中煤阶煤的甲烷吸附能力则随之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低、中煤阶煤中的丝质体含量越低、半丝质体含量越高,煤的吸附能力越强。低煤阶煤吸附甲烷的能力与壳质组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吸附能力 显微组分 煤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Muglad盆地Fula凹陷白垩系AG组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
4
作者 刘计国 周鸿璞 +4 位作者 秦雁群 邹荃 郑凤云 李早红 肖高杰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91,共10页
借鉴国内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与技术,运用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对中非裂谷系Muglad盆地Fula凹陷开展多级次层序地层划分、烃源岩地化分析、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和有利区带划分与潜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受基准面旋回发育控制,Fula... 借鉴国内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与技术,运用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对中非裂谷系Muglad盆地Fula凹陷开展多级次层序地层划分、烃源岩地化分析、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和有利区带划分与潜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受基准面旋回发育控制,Fula凹陷AG组可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湖泛面附近是岩性油气藏最有利分布位置。②研究区AG组主要发育三大物源体系,福西陡坡带为短轴近物源快速沉积,相带平面展布较窄;东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展布范围较大,沉积持续时间长;AG组沉积晚期在东南部发育一套展布范围较小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滩坝是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有利相带。③AG组AG2段(SQ4)暗色泥岩主要沉积于浅湖—半深湖环境,干酪根类型为Ⅰ—Ⅱ1型,TOC平均为3.41%,生烃潜量(S1+S2)多大于8 mg/g,为好—极好烃源岩,可为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油气来源。④AG组可划分出7个岩性油气区带,其中Fula-Moga斜坡带北部成藏条件优越,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湖泛面 三角洲前缘 滩坝 岩性区带 Fula-Moga斜坡带 AG组 白垩系 Fula凹陷 Muglad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