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注入304不锈钢表面耐腐蚀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袁联雄 唐德文 +2 位作者 邹树梁 何志 周雄锋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0-174,共5页
采用先进的等离子注入技术,对304不锈钢分别进行N、Ti、Al离子注入,对比研究了304不锈钢注入不同种离子后的表面耐腐蚀性。研究了离子注入后各试样的表面微观形貌、物相成分和电化学腐蚀性。结果表明:离子注入304不锈钢的表面组织平整... 采用先进的等离子注入技术,对304不锈钢分别进行N、Ti、Al离子注入,对比研究了304不锈钢注入不同种离子后的表面耐腐蚀性。研究了离子注入后各试样的表面微观形貌、物相成分和电化学腐蚀性。结果表明:离子注入304不锈钢的表面组织平整、致密。但随着注入剂量的增大,表面光洁度降低,形成多孔形貌;适量的离子注入剂量可获得非晶态注入层,形成单相过饱和固溶体,提高不锈钢的耐腐蚀性;相较两种注入剂量,剂量为5×10^(17)ions/cm^2的各离子注入试样,耐腐蚀性提高;而相同剂量的各离子注入试样,Ti离子注入的效果最好,相比304不锈钢基材,耐腐蚀性能约提高了72%(剂量为5×10^(17) ions/cm^2),其次是注入N,耐腐蚀性约提高了59%(剂量为5×10^(17)ions/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4不锈钢 离子注入 耐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淬硬钢干式切削刀-屑接触区域温度场分布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志 唐德文 +2 位作者 谢宇鹏 李朋雪 周雄锋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4-99,156,共7页
针对45淬硬钢干切削过程,考虑刀-屑接触区域热流密度不均匀性和热分配率不均匀性等因素,基于热源法建立前刀面刀-屑接触区域三维温度场解析模型,并利用验证试验和解析模型,研究前刀面刀-屑接触区域温度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 针对45淬硬钢干切削过程,考虑刀-屑接触区域热流密度不均匀性和热分配率不均匀性等因素,基于热源法建立前刀面刀-屑接触区域三维温度场解析模型,并利用验证试验和解析模型,研究前刀面刀-屑接触区域温度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相吻合,两者误差低于3.26%;且前刀面刀-屑接触区域温度场分布呈均匀梯度分布;最高温度位置出现在刀-屑接触界面粘结摩擦区域结束处附近,最高温度位置受切削速度影响较小;最低温度位置出现在刀-屑接触界面边缘处。该模型具有较高准确度,对研制新型刀具、降低刀具磨损、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式切削 刀-屑接触区 温度场 解析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硼铸钢屏蔽板砂型铸造过程的数值模拟
3
作者 周雄锋 邹树梁 +2 位作者 唐德文 谢宇鹏 袁联雄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2-97,共6页
运用材料性能模拟软件Jmatpro对一新型硼铸钢的合金相图和热物性参数进行计算,通过分析相图确定了铸造初始温度。根据板块的材质、结构及用途,确定了重力浇注+加热冒口的工艺,建立了凝固过程的几何模型及有限元模型。运用有限元模拟软... 运用材料性能模拟软件Jmatpro对一新型硼铸钢的合金相图和热物性参数进行计算,通过分析相图确定了铸造初始温度。根据板块的材质、结构及用途,确定了重力浇注+加热冒口的工艺,建立了凝固过程的几何模型及有限元模型。运用有限元模拟软件Pro CAST对铸造过程的温度场、速度场进行了模拟仿真。通过分析z=0平面不同时刻温度云图发现,铸件整体由下向上逐层凝固,满足顺序凝固原则,消除了缩松、缩孔缺陷;通过比较6个关键点的温度曲线发现,铸件内部关键点也满足顺序凝固原则,冒口起到很好的保温及补缩作用。通过分析充型过程不同时刻速度云图发现,充型平缓,没有出现浇不足、冷隔现象。模拟结果表明铸造工艺设计合理,可以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matpro 新型硼铸钢 温度场 速度场 缩松 缩孔 Pro CA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纵横比光电器件发射端耦合工艺研究及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江秋月 仲顺顺 +3 位作者 周雄锋 吴国栋 马著 孙翔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6-552,共7页
为了系统研究影响耦合效率的因素,采用仿真和实验的方法建立了半导体激光器与单模光纤的耦合模型,并搭建自动耦合平台,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得到了模型的耦合效率与各个方向位移敏感度的关系以及实际耦合过程中耦合效率与各个方向... 为了系统研究影响耦合效率的因素,采用仿真和实验的方法建立了半导体激光器与单模光纤的耦合模型,并搭建自动耦合平台,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得到了模型的耦合效率与各个方向位移敏感度的关系以及实际耦合过程中耦合效率与各个方向容忍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耦合效率对水平方向位移最为敏感,其后依次是角度旋转和纵向位移;仿真与实验最大耦合效率分别为64.29%与51.46%,误差在合理范围之内,结果具有较高可信度。这一结果对实际光电器件封装耦合效率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通信 容忍度 仿真优化 耦合模型 半导体激光器 耦合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