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雀”二号运载火箭甲烷自生增压系统研究
1
作者 周遇仁 杜正刚 +3 位作者 杨云飞 戴政 孙飞 刘建 《中国航天》 2025年第2期33-39,共7页
随着我国商业航天事业的发展,以液氧/甲烷为推进剂的运载火箭是商业航天公司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对应用于“朱雀”二号运载火箭的甲烷自生增压系统开展了研究,提出了以电磁阀和孔板组合的甲烷自生增压系统设计方案,完成了关键单机产品... 随着我国商业航天事业的发展,以液氧/甲烷为推进剂的运载火箭是商业航天公司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对应用于“朱雀”二号运载火箭的甲烷自生增压系统开展了研究,提出了以电磁阀和孔板组合的甲烷自生增压系统设计方案,完成了关键单机产品的研制,开展了甲烷自生增压性能的仿真分析,增压计算结果与动力系统试车试验结果和飞行结果一致性较好。飞行试验结果表明,甲烷自生增压系统设计合理,工作正常,能满足火箭飞行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甲烷 自生增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典层合板理论的运载火箭动特性梁模型研究
2
作者 罗震宇 邱静宇 +3 位作者 周遇仁 刘建 狄文斌 冀宾 《强度与环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针对不同蒙皮加筋结构的运载火箭动特性快速预测问题,基于经典层合板理论,建立一种考虑火箭筒段细节尺寸的运载火箭等效梁模型,用于快速预测运载火箭的动特性。该梁模型中,不同的筋条形式(正交筋、三交筋、桁条)被当作不同刚度的铺层,... 针对不同蒙皮加筋结构的运载火箭动特性快速预测问题,基于经典层合板理论,建立一种考虑火箭筒段细节尺寸的运载火箭等效梁模型,用于快速预测运载火箭的动特性。该梁模型中,不同的筋条形式(正交筋、三交筋、桁条)被当作不同刚度的铺层,在蒙皮上进行“平铺堆叠”。使用典型筒段的有限元模型和全箭试验结果验证该等效梁模型的计算偏差。结果表明,该梁模型在一阶弯曲、扭转、纵向模态频率计算上均具有较高的精度。最后,通过有限元模型反推梁截面属性发现,该梁模型的主要误差来源为箭体几何尺寸的偏差和刚度系数矩阵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动特性 梁模型 蒙皮加筋 蒙皮桁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补燃循环低温液氧/煤油火箭的POGO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卫东 刘锦凡 +1 位作者 余延生 周遇仁 《上海航天》 2016年第B05期36-42,共7页
以采用低温液氧/煤油补燃循环发动机的某运载火箭为研究对象,根据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质量守恒方程,用模块化方法建立了补燃循环发动机特有的燃气发生器、涡轮、燃气导管和气-液型推力室的传递矩阵模型,基于Nyquist判据建立了全箭纵向... 以采用低温液氧/煤油补燃循环发动机的某运载火箭为研究对象,根据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质量守恒方程,用模块化方法建立了补燃循环发动机特有的燃气发生器、涡轮、燃气导管和气-液型推力室的传递矩阵模型,基于Nyquist判据建立了全箭纵向耦合振动(POGO)稳定性分析模型。用新模型分析了该运载火箭的POGO稳定性,确定了蓄压器pV值设计要求为0.4MPa·L。飞行试验考核表明:整个飞行中未发生POGO振动,理论分析结论与飞行试验结论一致,稳定性分析模型合理可靠,可用于后续采用低温液氧/煤油补燃循环发动机火箭的POGO稳定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氧/煤油运载火箭 补燃循环发动机 POGO稳定性 POGO分析模型 传递矩阵模型 Nyquist判据 蓄压器pV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载高空发动机喷流热环境分析及飞行验证 被引量:6
4
作者 孙培杰 王东保 +4 位作者 杨帆 周遇仁 包轶颖 张卫东 王平阳 《上海航天》 2016年第B05期23-28,共6页
为研究某运载火箭高空末子级发动机工作时对底部热环境的影响,对发动机底部喷流流场的Kn、温度、压力、速度分布进行数值建模分析,研究了贮箱、伺服机构、筒段等给定位置处的热流分布。结果表明在喷流主流区域Kn非常小,可视作连续介质流... 为研究某运载火箭高空末子级发动机工作时对底部热环境的影响,对发动机底部喷流流场的Kn、温度、压力、速度分布进行数值建模分析,研究了贮箱、伺服机构、筒段等给定位置处的热流分布。结果表明在喷流主流区域Kn非常小,可视作连续介质流;高空状态下受外界低气压的影响,喷流迅速扩散,喷流压力和温度快速下降,形成的对流热流密度较小。用反向蒙特卡罗(RMC)法模型,根据HITRAN数据库计算气体红外辐射特性,获得辐射热流,结合喷管固体辐射,形成对给定位置的总热流。热流分析结果与运载火箭飞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一般误差小于10%,最大误差25%,满足工程研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高空发动机 喷流流场 反向蒙特卡罗 底部热环境 热流密度 数值分析 飞行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运载火箭空间碎片减缓研究
5
作者 周遇仁 杨帆 +2 位作者 刘昶 李云飞 张晓东 《上海航天》 2016年第B05期8-12,共5页
对新型运载火箭空间碎片减缓方式进行了研究,采用主动离轨及剩余推进剂排放结合的模式以满足要求。针对长征六号(CZ-6)新一代运载火箭三子级的特点,采用俯仰偏航姿控发动机连续正推和贮箱内剩余推进剂排放提供离轨动力,给出了主动离轨... 对新型运载火箭空间碎片减缓方式进行了研究,采用主动离轨及剩余推进剂排放结合的模式以满足要求。针对长征六号(CZ-6)新一代运载火箭三子级的特点,采用俯仰偏航姿控发动机连续正推和贮箱内剩余推进剂排放提供离轨动力,给出了主动离轨的基本原理及剩余推进剂真空排放推力的工程计算方法,设计了离轨时序,建立了末级在轨时间计算模型,预估得到了末级在轨时间。飞行试验结果表明:火箭末级离轨效果明显,缩短了末级在轨时间,且有效排空了贮箱内剩余推进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碎片 末级 减缓 主动离轨 姿控发动机 在轨时间 剩余推进剂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运载火箭共底贮箱隔热性能试验及环境预示 被引量:9
6
作者 孙培杰 李鹏 +2 位作者 张振涛 包轶颖 周遇仁 《上海航天》 2014年第5期54-59,68,共7页
对新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共底贮箱进行隔热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外界条件下,设计的共底结构形式能有效降低燃料和氧化剂的相互影响,满足运载火箭发射的需求。根据常温试验结果,对共底结构数值分析模型进行了修正,修... 对新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共底贮箱进行隔热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外界条件下,设计的共底结构形式能有效降低燃料和氧化剂的相互影响,满足运载火箭发射的需求。根据常温试验结果,对共底结构数值分析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误差小于10%。用修正的数值分析模型对共底贮箱在低温外界环境(-20℃)条件下煤油温度变化进行预示分析,结果发现煤油最低温度维持在-30℃以上。该预示分析结果可作为确定共底贮箱结构形式的重要判据,并为共底贮箱低温环境验证试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低温推进剂 共底贮箱 环境预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易发射低温运载火箭热环境保障系统设计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培杰 缪五兵 +1 位作者 张晓东 周遇仁 《上海航天》 2016年第1期50-54,共5页
为满足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采用低温推进剂和快速简易发射模式对低温舱段的热环境要求,设计了一套新型低温舱段热氮环路送风热环境保障系统。系统采用箭体内部环形管路布局,四周均匀送风,需要的风量小,温度均匀性好;箭体外管路沿导管整... 为满足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采用低温推进剂和快速简易发射模式对低温舱段的热环境要求,设计了一套新型低温舱段热氮环路送风热环境保障系统。系统采用箭体内部环形管路布局,四周均匀送风,需要的风量小,温度均匀性好;箭体外管路沿导管整流罩布置,有效减小了地面起竖车的复杂程度,适于无发射塔架的简易发射模式;采用插拔连接器脱落,延长了送风时间,保证起飞前低温舱段温度维持在要求的范围内。地面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有效改善舱内温度和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代运载火箭 简易发射模式 热环境保障系统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火箭液氧贮箱地面开口停放阶段蒸发量工程计算方法研究
8
作者 李鹏 孙培杰 +2 位作者 王东保 杨帆 周遇仁 《上海航天》 2016年第B05期18-22,共5页
基于一定的工程假设,提出了一种低温火箭贮箱地面开口停放阶段液氧蒸发量工程计算方法。用集总参数法,综合考虑地面存在的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天空辐射、空气对流换热等热环境条件,给出了液氧贮箱筒段绝热层漏热、沿短壳纵向... 基于一定的工程假设,提出了一种低温火箭贮箱地面开口停放阶段液氧蒸发量工程计算方法。用集总参数法,综合考虑地面存在的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天空辐射、空气对流换热等热环境条件,给出了液氧贮箱筒段绝热层漏热、沿短壳纵向漏热、前后底漏热、箭体连接件和结构件漏热等漏热源热流的计算公式,用稳态模型计算液氧蒸发量。合练试验工况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对比表明:该工程计算方法方法误差小于20%,可用于对低温推进剂蒸发量进行快速、有效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火箭 地面开口停放 液氧蒸发量 工程计算方法 液氧贮箱 地面热环境 漏热热流 稳态模型 集总参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卫星标准接口连接分离机构技术研究
9
作者 唐杰 康士朋 +3 位作者 王金童 任海辽 江涛 周遇仁 《国际太空》 2016年第8期43-46,共4页
微纳卫星通常是指质量小于100kg、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卫星。随着航天型号产品的日益增多,小型化、轻型化的卫星平台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高新技术发展和需求的推动,微纳卫星以体积小、功耗低、开发周期短,可编队组网,以更低... 微纳卫星通常是指质量小于100kg、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卫星。随着航天型号产品的日益增多,小型化、轻型化的卫星平台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高新技术发展和需求的推动,微纳卫星以体积小、功耗低、开发周期短,可编队组网,以更低的成本完成很多复杂的空间任务的优势,在科研、国防和商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新技术发展 微纳卫星 分离机构 接口连接 标准 航天型号产品 卫星平台 开发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