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工业化阶段中国供需不平衡的形成机制与政策探讨
1
作者 孙志燕 周紫玥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4,共9页
日趋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全球经济分工格局的重构和逆全球化趋势增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出现了新一轮的供需不平衡,引发了国内政策领域的广泛讨论。尝试从国家发展阶段转换和经济增长的新视角来讨论这一问题。利用长周期数据... 日趋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全球经济分工格局的重构和逆全球化趋势增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出现了新一轮的供需不平衡,引发了国内政策领域的广泛讨论。尝试从国家发展阶段转换和经济增长的新视角来讨论这一问题。利用长周期数据对供需平衡的一般规律性特征进行了归纳;并从国际竞争环境、人口结构变化、技术变革和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等四个维度,对中国当前供需不平衡的原因和生成机制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应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突破口,为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加大所带来的供需失衡建立灵敏度更高的平衡机制。要加快完善项目投资和资源要素配置机制,促进供给与需求内生平衡机制的形成。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地区导向性,从政策层面弱化供给端的“同步效应”。加快完善我国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防止总需求在人口老龄化加深背景下出现过大幅度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需平衡 后工业化 供给侧改革 地区导向性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