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绿色空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性别和手机娱乐时间的调节作用
1
作者 齐兰兰 周素红 +1 位作者 张琳 刘明杨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8-237,共10页
本研究探讨了城市绿色公共空间,尤其是公园广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性别差异以及手机娱乐时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基于对广州市472名中学生问卷收集的数据,包括居住地、学校周边、工作日和休息日活动路径空间4种不同地理背... 本研究探讨了城市绿色公共空间,尤其是公园广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性别差异以及手机娱乐时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基于对广州市472名中学生问卷收集的数据,包括居住地、学校周边、工作日和休息日活动路径空间4种不同地理背景,建立回归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绿色空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居住地周围影响最大,其次是工作日活动路径、再次是休息日活动路径,学校周围影响最小。绿色空间对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健康效应在不同的地理背景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男生在居住地周围和工作日活动路径的心理健康效应高于女生,而对女生在休息日活动空间路径的效应高于男生。手机娱乐时间的增加会抑制绿色空间的心理健康效应,对女生在居住地周围的抑制效应高于男生,对男生在休息日活动路径的抑制效应高于女生。建议可以从增加绿色空间、限制手机娱乐时间以及考虑性别敏感的干预措施3个维度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空间 公园广场 心理健康 青少年 手机娱乐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下的乡村国土空间数字治理技术体系构建 被引量:3
2
作者 周素红 吴帅霖 +1 位作者 林元城 杨忍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7,共6页
数字技术向乡村地域延伸与渗透,深刻影响着乡村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组织方式及结构。乡村国土空间治理的对象、主体、技术都在数字技术的介入下发生了转变。在梳理数字技术介入下乡村发展转型的物质空间特征及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剖析了数... 数字技术向乡村地域延伸与渗透,深刻影响着乡村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组织方式及结构。乡村国土空间治理的对象、主体、技术都在数字技术的介入下发生了转变。在梳理数字技术介入下乡村发展转型的物质空间特征及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剖析了数字化转型下的乡村国土空间治理主体关系,从乡村数字治理的空间底座框架及其关键技术体系两个方面构建了基于乡村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国土空间数字治理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乡村国土空间 数字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活动地理环境对居民瞬时幸福感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苏玲玲 周素红 +2 位作者 关美宝 柴彦威 齐兰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8-287,共10页
地理环境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是地理学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尽管地理学的幸福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幸福感如何表现为一种短暂的情感经历并与日常活动时空地理背景相联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生态瞬时评估(EMA)获取实时的幸福感,... 地理环境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是地理学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尽管地理学的幸福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幸福感如何表现为一种短暂的情感经历并与日常活动时空地理背景相联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生态瞬时评估(EMA)获取实时的幸福感,通过GPS和移动传感器收集活动地的即时环境数据,来探索日常活动地理环境与瞬时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瞬时幸福感体验受到活动地点即时环境的影响,适宜的温度、POI密度可以促进幸福感,而噪音、PM_(2.5)、人口密度、POI类型和交叉路口不利于幸福感。日常活动地理环境与瞬时幸福感的关系也受到时间和空间要素的调节,相比工作日,休息日的活动地即时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更大;而活动的离家距离会削弱建成环境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证实了日常活动地理环境与瞬时幸福感相关,并受到时空行为特征的调节,为指导中国城市的环境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幸福感 地理环境 日常活动 EMA 移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居住-就业空间特征及组织模式——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101
4
作者 周素红 闫小培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64-670,共7页
作为城市居民生活与生产的两大载体,城市居住与就业用地及其空间组织对城市发展及空间格局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大城市居住就业的空间格局发展巨大的变化。本文以广州为案例,分析了广州市居住就... 作为城市居民生活与生产的两大载体,城市居住与就业用地及其空间组织对城市发展及空间格局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大城市居住就业的空间格局发展巨大的变化。本文以广州为案例,分析了广州市居住就业空间均衡性、宏观空间组织模式和不同片区的居住就业中微观空间组织模式等,并从历史因素、政府因素、市场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角度揭示了广州“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居住就业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和规律。论文倡导多元化的土地开发模式,提倡从居住与就业空间协调的角度调节交通需求的空间分布,进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达到提高城市运作效率的目的,并试图在研究视角上为国内其他城市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居住 就业 空间 城市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对街头抢劫影响的空间分异模式:以H市为例 被引量:19
5
作者 周素红 谢蔚翰 +1 位作者 宋广文 柳林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5-894,共10页
选取H市中心城区2009年和2010年发生的街头抢劫案件为研究对象,构建地理加权泊松回归GWPR模型,探讨不同性质土地利用对案件影响的空间差异性。研究表明,各类用地与街头抢劫的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位于中心区外围的传统居住... 选取H市中心城区2009年和2010年发生的街头抢劫案件为研究对象,构建地理加权泊松回归GWPR模型,探讨不同性质土地利用对案件影响的空间差异性。研究表明,各类用地与街头抢劫的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位于中心区外围的传统居住区和部分新建社区等居住用地对街头抢劫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对街头抢劫的影响总体上显著性不强,但与其中的商业设施点类型密切相关,独栋高层的商业综合体会使犯罪数量下降,而临街商铺形式的商业设施点则是犯罪高发区域;工业用地仅对老城区的街头抢劫产生正向影响;公园绿地总体上与街头抢劫案件呈负相关性,但城市开敞绿地多的地方案件数量也较多;交通设施用地与街头抢劫的关系则受到交通设施、道路等级、路网形态的影响。最后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土地利用对案件影响的主导因素的空间分异模式与不同的城市功能分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以对每个功能分区根据其街头抢劫发生的主导因素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导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规划 土地利用 街头抢劫 地理加权泊松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城市居住-就业空间及对居民出行的影响 被引量:59
6
作者 周素红 闫小培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18,26,共7页
分别从广州市居住-就业空间均衡性和宏观空间组织模式的转化等出发,分析广州的居住-就业空间特征及其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认为近年来广州居住空间与就业空间在外拓和多核心化的同时,二者的空间均衡性增强,从而促使居民出行空间趋向均... 分别从广州市居住-就业空间均衡性和宏观空间组织模式的转化等出发,分析广州的居住-就业空间特征及其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认为近年来广州居住空间与就业空间在外拓和多核心化的同时,二者的空间均衡性增强,从而促使居民出行空间趋向均衡;居住空间对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日渐突出,对居民出行空间和出行方式的选择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居住 就业 空间 出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五”时期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供给与保障 被引量:37
7
作者 周素红 王欣 农昀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20,共5页
在"十二五"期间,为促进我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应从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模式、规划建设、设施的使用和均等化的保障等角度着手,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供给机制及基于公平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优... 在"十二五"期间,为促进我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应从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模式、规划建设、设施的使用和均等化的保障等角度着手,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供给机制及基于公平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优化基于均等化的规划编制标准体系和实施管理,关注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对象的可达性,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均等化,完善配套规划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五”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 以人为本 均等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19
8
作者 周素红 阎小培 《规划师》 2005年第3期58-62,共5页
国外对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以下阶段:20世纪60年代,对工程的重视产生和推动了交通工程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交通需求分析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综合模型得到重视;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目前,国内的交通与土地... 国外对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以下阶段:20世纪60年代,对工程的重视产生和推动了交通工程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交通需求分析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综合模型得到重视;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目前,国内的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进展与西方20世纪60年代类似,但人文因素并未真正渗透到理论、模型和实践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可持续发展 城市交通 国内 人文因素 关系研究 交通需求 年代 经历 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本思想综述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被引量:21
9
作者 周素红 蓝运超 《现代城市研究》 2001年第2期25-28,共4页
主要归纳探讨了城市规划及其相关学科的“人本”思想,并分别从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等角度,阐述了城市规划中“以人为本”的体现和新技术的发展对“以人为本”规划的支持与展望。
关键词 人本主义 城市规划 人本管理 规划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交通消散期事故高峰现象及成因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素红 郑重 柳林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9-657,共9页
学界对于交通事故高峰出现在交通高峰期还是之后的消散期存在争论,以惠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对城市交通事故进行研究,判别交通消散期事故高峰现象的存在性。以交通事故空间点数据为研究对象,使用核心密度估算法,分析交通事故的结构性特征... 学界对于交通事故高峰出现在交通高峰期还是之后的消散期存在争论,以惠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对城市交通事故进行研究,判别交通消散期事故高峰现象的存在性。以交通事故空间点数据为研究对象,使用核心密度估算法,分析交通事故的结构性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并针对三个交通消散期研究其事故的具体特征及其成因。研究表明:惠州市中心城区交通消散期存在事故高峰现象,主要发生在上午和下午;机动车在交通事故中占主导地位;临近商业设施的交通消散期事故高峰现象最为明显;支路事故在晚间交通消散期后段出现了事故高峰;从上午到晚上,交通事故黑点从交通相关设施转移到商业设施。交通消散期事故高峰现象的形成与居民集中在交通消散期的非通勤交通行为、特定路段的小时交通量高峰出现在交通消散期,以及交通消散期内松懈的交通管制和驾驶行为等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事故 交通消散期 时空间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惠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与线性规划模型辅助“城中村”改造分析--以广州市文冲村改造方案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素红 吴智刚 周锐波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5-79,共5页
由于受二元体制的影响,"城中村"改造的主要难点之一是如何在保证外部效益的基础上,协调各相关群体的利益关系。对此,广州市文冲村改造应用GIS与线性规划模型相结合的"城中村"改造综合评估方法,通过GIS获取基础数据... 由于受二元体制的影响,"城中村"改造的主要难点之一是如何在保证外部效益的基础上,协调各相关群体的利益关系。对此,广州市文冲村改造应用GIS与线性规划模型相结合的"城中村"改造综合评估方法,通过GIS获取基础数据,在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确保投资收益平衡和解决相关群体利益问题的基础上获取最大效益的线性规划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制订"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和资金运作方案,辅助改造决策。这种新方法为城中村改造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另一种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 GIS 线性规划 广州市文冲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规划管理 被引量:7
12
作者 周素红 杨利军 《规划师》 2005年第8期14-19,共6页
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规划与管理,大体上有两大类方法:一是通过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规划,减少交通量;二是制定一系列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在理论与模型研究方面,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规划模型的研究较广泛,在实践方面,则主要通过发展... 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规划与管理,大体上有两大类方法:一是通过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规划,减少交通量;二是制定一系列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在理论与模型研究方面,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规划模型的研究较广泛,在实践方面,则主要通过发展战略、规划理念和具体的规划管理措施等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与土地利用 一体化 规划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内涵式发展的品质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被引量:21
13
作者 周素红 陈菲 戴颖宜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21,共9页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速度减缓,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重构空间规划体系,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在梳理空间规划发展演化的基础上,提出内涵式品质空间规划体系的构想,认为:内涵式...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速度减缓,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重构空间规划体系,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在梳理空间规划发展演化的基础上,提出内涵式品质空间规划体系的构想,认为:内涵式空间发展的前提是完善“一张蓝图”基础上“底线管控”的技术体系和实施机制设计;内涵式空间发展的保障是构建和完善满足人类不同层次需求的高品质空间规划体系.未来的空间规划体系可从以下方面改进:完善保障个体基本生存需求的生活圈规划体系;构建保障个体安全、健康、交往等高级生存需求的感知专项规划体系;改进保障个体自我实现需求的参与式规划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涵式发展 底线管控 品质空间规划体系 需求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划管理必须应对众包、众筹、众创的共享理念 被引量:11
14
作者 周素红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6-97,共2页
“大数据”与“互联网+”背景下催生的“众包、众筹、众创”等新的理念的涌现,正成为社会经济组织模式转型的新动力.推动新一轮规划管理模式的转型。具体而言,“众包“理念催生了海量自下而上的公共服务个性化需求与新型的公众参与... “大数据”与“互联网+”背景下催生的“众包、众筹、众创”等新的理念的涌现,正成为社会经济组织模式转型的新动力.推动新一轮规划管理模式的转型。具体而言,“众包“理念催生了海量自下而上的公共服务个性化需求与新型的公众参与.给规划管理带来新的理念、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模式 规划 共享 个性化需求 经济组织 公众参与 公共服务 互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低收入人群日常活动时空集聚现象及因素——广州案例 被引量:12
15
作者 周素红 邓丽芳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25,81,共10页
城市规划者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空间结构本身的问题,更需要关注空间提供的服务和满足人的活动需求以及需求的公平性问题。居民日常活动时空关系研究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广州市为案例,研究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关系,发现... 城市规划者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空间结构本身的问题,更需要关注空间提供的服务和满足人的活动需求以及需求的公平性问题。居民日常活动时空关系研究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广州市为案例,研究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关系,发现低收入人群存在明显的日常活动时空集聚现象,考虑在家因素的全天活动地主要集聚在老城中心区和新中心区外围,而排除在家的家外活动空间则与居住地关系密切,且活动范围较小。同时,低收入人群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分化,围绕传统老城中心住区、传统工人新村、城中村和保障性住区等几类居住空间形成了低收入人群时空集聚区。影响低收入人群活动时空集聚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社会空间格局、个人能力、时空可达性等。此外,不同低收入人群面临不同类型的时空排斥问题,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分别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活动 城市空间 时空 排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众创空间的非正式创新联系网络构建及规划应对 被引量:15
16
作者 周素红 裴亚新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17,共7页
伴随着技术创新和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创客运动席卷全球,由此孕育而生的众创空间作为一种新的空间载体,正在多地出现,并成为塑造城市空间的新模式。基于此,梳理众创空间产生的动因,探讨规划应对措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非正式创新联... 伴随着技术创新和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创客运动席卷全球,由此孕育而生的众创空间作为一种新的空间载体,正在多地出现,并成为塑造城市空间的新模式。基于此,梳理众创空间产生的动因,探讨规划应对措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非正式创新联系网络的构建是众创空间产生的基础和核心,文章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非正式创新联系网络的组织模式和网络构建,认为投资主体、运营主体、使用主体和生产性服务机构等是构建非正式创新联系网络的主体;入驻个体和团队间的咨询联系、情感联系和合作联系等非正式联系构成了内部联系网络,而各内部主体与外界的生产性服务企业间的业务联系则构成了外部联系网络,二者共同影响众创空间的选址和空间利用方式,是其得以发展的基础。进而分别从规划选址、社会环境建设和微空间设计等维度,构建众创空间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内容体系,为创新城市规划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众创空间 创新型网络 非正式联系 规划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5.0背景下的城市安全韧性与国土空间智慧治理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素红 赖鹏程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2,共8页
城市安全韧性的构建一直是稳定及完善城市人居系统的基础,也是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前提和目标。数字及信息技术在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一系列变革、推动社会5.0(智慧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安全韧性及国土空间治理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文... 城市安全韧性的构建一直是稳定及完善城市人居系统的基础,也是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前提和目标。数字及信息技术在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一系列变革、推动社会5.0(智慧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安全韧性及国土空间治理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文章在对社会5.0这一社会发展新形态的内涵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梳理了在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安全面临的挑战,分析对应的城市韧性构建重点以及措施的变化,并结合城市发展趋势的新特点,提出面对智慧社会下的城市安全挑战,应强化国土空间智慧治理能力,将以人为中心的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作为重要目标,加强理论、技术方法、设施服务体系与保障体系的构建,完善国土空间智慧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社会 社会5.0 城市安全 城市韧性 国土空间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跨江大桥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素红 杨文越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78,共7页
本文以广州为例,探究跨江大桥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首先,通过对广州跨江大桥80年的建设历程进行梳理,分别总结了不同时期跨江大桥建设对广州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其次,归纳了跨江大桥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机制,认为经济发展... 本文以广州为例,探究跨江大桥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首先,通过对广州跨江大桥80年的建设历程进行梳理,分别总结了不同时期跨江大桥建设对广州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其次,归纳了跨江大桥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机制,认为经济发展是跨江大桥建设以及推动城市空间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政府和市场是影响机制中的两种不同力量。政府通过跨江大桥的建设实现城市规划的空间发展战略,引导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城市轴线、节点等空间要素的形成;市场则在跨江大桥建设改变了交通可达性与空间区位关系的条件下,推动了资本空间与地租空间的重构,并进一步对城市空间发展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江大桥 城市空间 广州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园环境对个体恢复性感知的影响及设计启示:以青少年活动环境感知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素红 黄畅如 张琳 《风景园林》 2021年第5期16-22,共7页
个体在受到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心理状态需要得到恢复,城市公园环境对恢复个体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缺乏从微观尺度促进心理恢复的城市公园设计维度和要素的定量研究。因此,以在公园中活动较活跃的青少年群体为对象,选择广州... 个体在受到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心理状态需要得到恢复,城市公园环境对恢复个体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缺乏从微观尺度促进心理恢复的城市公园设计维度和要素的定量研究。因此,以在公园中活动较活跃的青少年群体为对象,选择广州市3个典型的城市公园为案例地,通过调查青少年在公园的活动路径测度其所处环境特征,并运用感知恢复性量表评估其在城市公园的恢复性感知状况,从而建立城市公园环境特征与恢复性感知的回归模型,进而反演获得城市公园恢复性感知地图,识别出高恢复性感知节点,总结其环境特征进一步形成相应的设计启示。研究发现,环境特征中活动度对恢复性感知的影响最大,依次是自然度、服务度、标识度和景观度。恢复性感知地图中识别出的18个高恢复性节点可归纳为5种类型,分别为运动集中型、娱乐集中型、活动广场型、滨水景观型和文化景观型,最后,总结并提出每种节点的恢复性设计启示,为不同类型公园节点的打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青少年 活动路径 环境特征 恢复性感知 模型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融支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探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素红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0-61,共2页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支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当前农村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从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明确和调整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和定位、加大金融资源反哺农业的力度、探索和创新支农金融服务的渠道、...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支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当前农村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从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明确和调整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和定位、加大金融资源反哺农业的力度、探索和创新支农金融服务的渠道、规范民间金融发展等方面提出了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支持 新农村建设 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