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盆地沧东深凹区沧探1井古近系孔二段重大突破与勘探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周立宏 陈长伟 +9 位作者 孙统 宋舜尧 董晓伟 吴雪松 杨朋 王帅 段润梅 刘会纺 李晓静 郭秋霞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9,共14页
近期中国石油风险探井沧探1井在古近系孔店组孔二段试油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深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大突破。为评价沧东深凹区勘探前景,基于沧探1井钻探认识,系统梳理沧东深凹区有利成藏条件,指明下一步勘探方向。研... 近期中国石油风险探井沧探1井在古近系孔店组孔二段试油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深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大突破。为评价沧东深凹区勘探前景,基于沧探1井钻探认识,系统梳理沧东深凹区有利成藏条件,指明下一步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孔二段沉积期深凹区为沧东断层控制的沉降中心,为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发育提供可容纳空间,湖扩期烃源岩分布广泛,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有机质丰度高,Ro平均为1.3%,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深凹区位于湖盆边缘,盆山间发育完整的源—渠—汇系统,湖盆内形成多个扇三角洲规模储集体,具备形成大型岩性油气藏的条件;油气早生早排、持续充注,伴生的酸性流体与生烃增压作用促使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等次生孔隙发育,烃源岩成熟与储层发育时空匹配,深凹区内常规砂岩油藏与页岩油藏连续成藏。综合分析认为,沧东深凹区孔二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盆缘发育的多个扇三角洲砂体具备近源成藏优势,可成为规模增储的重要接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沧东凹陷 孔二段 成藏条件 勘探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陷盆地深层煤岩气地质特征、有利成藏因素及发育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大港探区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周立宏 陈长伟 +7 位作者 韩国猛 李宏军 崔宇 董晓伟 宋舜尧 蒲秀刚 刘国全 甘华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65-1677,共13页
近年来,深层煤岩气勘探逐渐成为热门的非常规勘探领域,中国深层煤岩气的勘探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盆地,勘探与开发先导试验取得了重要突破,渤海湾盆地深层煤岩气勘探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煤层岩心、测井和录井等地质资料,系统分析了大港... 近年来,深层煤岩气勘探逐渐成为热门的非常规勘探领域,中国深层煤岩气的勘探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盆地,勘探与开发先导试验取得了重要突破,渤海湾盆地深层煤岩气勘探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煤层岩心、测井和录井等地质资料,系统分析了大港探区上古生界深层煤层特征和有利成藏因素等,剖析了深层煤层生气、存储和保存机制,明确了上古生界深层煤岩气的发育模式。研究认为:①大港探区上古生界深层煤岩气发育多套有利的甜点层段,煤层有机质丰度高,演化程度中等,生气强度较大。②煤层具有多尺度孔缝结构,密集微裂缝规模发育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③煤层顶、底板以泥岩为主,保存条件较好。④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煤层两次规模生气,复杂断陷背景下存在煤层风化-降解带、饱和吸附带和构造成藏带,深层煤层具有“超饱和”含气特征,煤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并存。据此建立了复杂断陷盆地深层煤岩气复式聚集发育模式,大港探区上古生界深层煤岩气理论研究与勘探实践对于渤海湾盆地深层煤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有利成藏因素 发育模式 深层煤岩气 上古生界 大港探区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气内涵、富集机理及实践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周立宏 熊先钺 +1 位作者 丁蓉 李勇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大宁—吉县区块2024年煤岩气产量达到19.6×10^(8) m^(3),建成了世界首个年产200×10^(4) t油气当量煤岩气田,标志着煤岩气已深刻影响中国天然气产业格局。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煤岩气产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大宁—吉县区块2024年煤岩气产量达到19.6×10^(8) m^(3),建成了世界首个年产200×10^(4) t油气当量煤岩气田,标志着煤岩气已深刻影响中国天然气产业格局。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煤岩气产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在系统梳理全球煤层气到煤岩气探索历程的基础上,对比了全球典型盆地煤层(岩)气地质特征,明确了煤岩气概念的科学内涵、富集机理、应用价值及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煤岩气指以煤作为储集岩且处于煤炭开采经济技术极限深度以深煤层中的天然气。(2)煤岩气概念立足煤岩学属性,突出了煤层作为储集岩的科学内涵;区分了煤层气(瓦斯)的伴生资源属性,明确了作为独立天然气资源的应用价值;超越了煤层吸附气为主的传统认识,具备勘探开发思路转型的实践意义。(3)煤岩气概念实现了3方面突破:深层煤岩割理裂缝和微孔喉发育,突破了煤层气开发埋深下限;深层煤岩吸附气+游离气共存,突破了吸附气为主的煤层气相态认知局限;深层煤岩气压后排液即高产,突破了“排水—降压—生产”理论模式局限。(4)提出了“连续稳定的优质煤岩是成烃控储基础、良好的保存条件是成藏控产关键”的深层煤岩气“二元富集”理论以及“原生沉积连续稳定的煤层在构造稳定区、转折区和复杂区依次形成了‘顶底封存、原位滞留’‘挤压封堵、斜坡残留’‘水力封堵、构造调整’”3种控气模式。结论认为,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区块2 000 m以深煤岩气的勘探开发形成的煤岩气“二元富集”理论认识,已成功引领煤岩气勘探开发在中国的拓展,有望推动中国天然气格局发生革命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大宁—吉县区块 深层煤岩气 浅层煤层气 游离气 “二元富集”理论 控气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层气超临界状态下赋存特征及分配规律
4
作者 周立宏 闫霞 +5 位作者 熊先钺 王峰 刘文超 杨月洁 杨兆彪 冯延青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90,共18页
深部煤层气成为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方向,但其吸附气、游离气原始赋存状态不清、不同条件下的赋存态分配规律不明,制约了深部煤层气储量准确评估和产出规律认识。随着埋深增加,温度和压力不断升高,甲烷进入超临界相态,其流体密度将不... 深部煤层气成为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方向,但其吸附气、游离气原始赋存状态不清、不同条件下的赋存态分配规律不明,制约了深部煤层气储量准确评估和产出规律认识。随着埋深增加,温度和压力不断升高,甲烷进入超临界相态,其流体密度将不断增重、黏度与气态相近,表明当前现有认识低估了游离气的资源量和流体易于产出的流动能力。在深层高温高压下,甲烷超临界流体特征更为显著,不能被忽视。现在基于储层压力的含气量计算方法,未考虑煤层微孔内流体压力要高于储层压力,即“微孔超压”环境的存在,故实际含气量被低估。针对国内深部煤层埋深最深至5000 m、煤阶0.8%~3.0%范围内,基于甲烷物性随压力、温度变化规律和微孔超压理论,研究建立了考虑微孔超压和甲烷超临界流体特征的深部煤层气游离气、吸附气含量计算模型。研究表明:①深层高温高压下,甲烷黏度、密度、压缩因子、体积系数等高压物性参数变化并非随温度、压力线性变化,基于高压物性参数与温度和压力关系,建立了各参数经验计算式,并结合分子模拟等手段,分析了深层与浅层相应参数差异;②揭示了深部煤层气吸附气、游离气赋存状态在不同热演化程度、不同埋深、不同温压条件下的分配规律,相同深度下,随着煤阶的增加,吸附气含量越高、游离气含量越低,且游离气占比不断减小;相同热演化程度下,随着煤层深度增加,煤的吸附气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游离气占比逐渐增加;③考虑甲烷超临界流体性质对吸附作用的影响,相比忽略该特征的同等情况下,实际吸附气含量并没有现有认识那么高,吸附气占比降低6%~9%;④针对是否考虑Langmuir修正和含水饱和度随埋深变化等情况,建立4种模型方法,明确了不同煤阶、不同孔隙率和含水饱和度下临界转折深度、吸附气/游离气变化规律及图版;⑤基于“微孔超压、宏孔常压”新认识,建立了考虑“微孔超压+超临界状态”的游离气、吸附气含量计算方法,计算埋深2000 m时高阶煤(镜质体反射率R^(o)=2.7)游离气占比保守可达41%,比现有认识增大了约20%,相比传统方法只考虑储层压力的计算结果更符合生产实际。研究成果可为揭示深部煤层气赋存态分配规律和储量评估等,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深部煤层气 超临界 赋存 吸附气 游离气 临界转折深度 微孔超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煤层(岩)气革命性突破及关键理论与技术
5
作者 周立宏 熊先钺 +7 位作者 李勇 刘洪涛 丁蓉 张雷 王峰 王玉斌 李昀 许卫凯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30,共14页
中国能源具有“相对富煤、贫油、少气”的禀赋特征,发展深层煤岩气产业是立足能源禀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此,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区块深层煤岩气的战略突破和勘探开发实践,系统梳理了浅层煤层气—深层煤岩气... 中国能源具有“相对富煤、贫油、少气”的禀赋特征,发展深层煤岩气产业是立足能源禀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此,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区块深层煤岩气的战略突破和勘探开发实践,系统梳理了浅层煤层气—深层煤岩气产业发展历程,总结了深层煤岩气的成藏理论与关键技术,展望了深层煤岩气的资源潜力和突破的革命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煤层气—煤岩气发展经历了前期探索、技术引进与开发尝试、先导试验与重点攻关、浅层煤层气建产与规模开发、深层煤岩气勘探突破与效益开发5个阶段;②深层煤岩气指以煤作为储集岩且处于煤炭开采经济技术极限深度以下煤层中的天然气,理论认识上突破了浅层煤层气以吸附气为主、含气量存在峰值深度、深部孔缝系统几乎不发育、可压性差、长期缓慢排水降压生产等传统观点,创新构建了深层煤岩气富集成藏理论;③关键技术突破包括地质工程一体化选区评价、“五位一体”井网优化设计、水平井优快钻井、缝网体积改造和全生命周期采气工艺,形成了深层煤岩气勘探开发技术序列,使单井平均最终可采气量(EUR)由5594×10^(4)m^(3)提升至6000×10^(4)m^(3);④中国深层煤岩气在多个盆地广泛发育,形成大面积连续富集区,具备规模化开发潜力。结论认为,深层煤岩气革命的本质是科技革命,突破传统煤层气的认知,通过创新理论和关键技术,实现了煤层气产业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并进一步由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变,同时促进了煤向多元化清洁能源转型,引领和推动了全球煤岩气理论突破、技术革新和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岩气 煤层气 成藏机理 关键技术 开发技术 科技创新 煤岩气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康胶囊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脂及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
6
作者 周立宏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3期95-98,共4页
目的分析血脂康胶囊对高甘油三酯(TG)血症患者血脂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影响。方法选取高TG血症患者200例,采取双盲信封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口服血脂康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 目的分析血脂康胶囊对高甘油三酯(TG)血症患者血脂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影响。方法选取高TG血症患者200例,采取双盲信封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口服血脂康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指标[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PWV。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74.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LDL-C、载脂蛋白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HDL-C、载脂蛋白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TG(1.64±0.19)mmol/L、TC(5.13±0.37)mmol/L、LDL-C(2.71±0.11)mmol/L、载脂蛋白B(0.91±0.06)g/L均低于对照组的(1.89±0.20)mmol/L、(5.76±0.35)mmol/L、(3.16±0.12)mmol/L、(0.99±0.07)g/L,HDL-C(1.73±0.19)mmol/L、载脂蛋白A(1.45±0.13)g/L均高于对照组的(1.36±0.15)mmol/L、(1.10±0.14)g/L(P<0.05)。治疗后,两组PWV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PWV(1510.69±28.10)cm/s低于对照组的(1574.65±29.78)cm/s(P<0.05)。结论血脂康胶囊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研药物,为高TG血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其独特的成分和作用机制,使其在调节血脂、改善血管功能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康胶囊 高甘油三酯血症 脉搏波传导速度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古近系坡折体系聚砂控藏机制分析 被引量:48
7
作者 周立宏 蒲秀刚 +6 位作者 周建生 肖敦清 陈长伟 王书香 侯志 林常梅 夏彦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1-377,共7页
通过构造背景入手,充分考虑沉积因素,提出了斜坡区坡折体系的概念,指出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发育了构造坡折带(陡坡、缓坡)、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古地貌坡折带及侵蚀坡折带5种类型,其分布受古构造背景、断裂活动与沉积成岩因素的交互... 通过构造背景入手,充分考虑沉积因素,提出了斜坡区坡折体系的概念,指出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发育了构造坡折带(陡坡、缓坡)、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古地貌坡折带及侵蚀坡折带5种类型,其分布受古构造背景、断裂活动与沉积成岩因素的交互影响。类似于沉积体系,歧口凹陷坡折体系中各种类型坡折带平面上匹配,垂向上共生,其分布达歧口凹陷平面面积的70%以上。坡折带既是物源水下供给通道又是可容纳空间分布区,造就了斜坡及洼陷区的砂体十分富集,砂体分布具有"物源供砂,沟槽输砂,坡折控砂,源型聚砂"的内在机制。广泛发育的储集体使得歧口凹陷古近系油气分布具有满凹含油,叠合连片,优势富集,匹配控藏的典型特征,由此指出了歧北斜坡、滨海斜坡、板桥次凹等的坡折带与洼陷区是目前歧口凹陷古近系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区 坡折带 坡折体系 岩性地层油气藏 歧口凹陷 黄骅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效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二段为例 被引量:37
8
作者 周立宏 赵贤正 +7 位作者 柴公权 姜文亚 蒲秀刚 王晓东 韩文中 官全胜 冯建园 刘学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59-1066,共8页
以系统取心井精细岩心描述和分析联测数据为基础,开展了陆相页岩油富集规律研究,形成了陆相页岩油甜点识别与定量评价方法、甜点层精准轨迹设计与随钻跟踪-轨迹优化地质工程一体化控制技术、全程"滑溜水+石英砂"陆相页岩油水... 以系统取心井精细岩心描述和分析联测数据为基础,开展了陆相页岩油富集规律研究,形成了陆相页岩油甜点识别与定量评价方法、甜点层精准轨迹设计与随钻跟踪-轨迹优化地质工程一体化控制技术、全程"滑溜水+石英砂"陆相页岩油水平井低成本体积压裂改造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沧东凹陷古近系孔二段陆相纯页岩型页岩油富集主要受优势组构相和滞留烃超越效应两大因素控制,具有纹层状长英质、纹层状混合质、薄层状灰云质及厚层状灰云质4种页岩油富集模式;页岩油甜点识别评价方法可准确预测陆相页岩油富集甜点区;甜点层精准轨迹设计与随钻跟踪-轨迹优化地质工程一体化控制技术经现场应用检验,效果良好,甜点钻遇率可达100%,Ⅰ类甜点钻遇率平均超过75%;采用全程"滑溜水+高石英砂"陆相页岩油水平井低成本体积压裂改造技术,可在水平段形成多期次缝网,大幅度提高产能,综合工程成本平均降低2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沧东凹陷 陆相页岩油 甜点识别 水平井 轨迹优化 压裂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断鼻断-砂组合模式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9
9
作者 周立宏 韩国猛 +7 位作者 董越崎 石倩茹 马建英 胡瑨男 任仕超 周可佳 王锦程 司维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69-882,共14页
基于地震、测录井等资料,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断裂下降盘的滨海断鼻为对象,开展断裂特征、砂体展布及断-砂组合与油气成藏分析,揭示断陷湖盆断裂发育区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断鼻新生代构造特征具有东西分带性,西段断... 基于地震、测录井等资料,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断裂下降盘的滨海断鼻为对象,开展断裂特征、砂体展布及断-砂组合与油气成藏分析,揭示断陷湖盆断裂发育区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断鼻新生代构造特征具有东西分带性,西段断裂主体区构造简单,东段帚状断裂区构造复杂,发育多组断裂。断裂演化的差异控制了砂体的空间展布,砂体在断鼻中段顺港东断裂下降盘的断槽带呈大面积连片分布,形成顺向型断-砂组合模式,而断鼻东段断裂活动时期较晚,砂体受古地貌控制呈多期次北南向指状展布,与断裂匹配形成垂向型断-砂组合模式。断裂与砂体、油源及盖层的配置关系决定了油气的垂向输导能力、平面展布及纵向分布特征,在断鼻中段及东段分别形成了单条主断裂供烃-断砂顺向匹配-多层系立体含油和断裂系复式输导-断砂垂向匹配-条带状叠置含油两种油气成藏模式,控制了滨海断鼻油气分布和富集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歧口凹陷 滨海断鼻 控砂机制 断-砂组合 油气成藏 控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岩石可压裂性影响因素评价与应用——以沧东凹陷孔二段为例 被引量:28
10
作者 周立宏 刘学伟 +10 位作者 付大其 李东平 廖兴松 张胜传 柴公权 赵敏 田福春 赵玉东 蒲秀刚 刘建峰 尹顺利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70-678,共9页
大港探区沧东凹陷孔二段发育典型的陆相页岩油,国内外以海相页岩油气为对象的脆性指数模型不适用于指导陆相页岩油岩石压裂改造。在系统分析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储层地质特征基础上,开展岩心三轴破裂实验,利用分形方法建立了反应岩石... 大港探区沧东凹陷孔二段发育典型的陆相页岩油,国内外以海相页岩油气为对象的脆性指数模型不适用于指导陆相页岩油岩石压裂改造。在系统分析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储层地质特征基础上,开展岩心三轴破裂实验,利用分形方法建立了反应岩石变形破坏全过程特征的力学脆性指数模型;基于天然裂缝扩展分析,建立了天然裂缝和地应力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以及综合岩石脆性、天然裂缝和地应力三因素的缝网指数模型,实现了对页岩可压裂性的定量预测。应用该模型建立水平井可压裂性指数剖面,优化水平井簇间距设计、射孔参数及压裂施工参数,优选滑溜水+低伤害压裂液体系、石英砂+陶粒组合支撑剂,形成页岩油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技术成果应用于GD1701H井、GD1702H井,微地震、稳定电场监测证实形成复杂网络裂缝,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东凹陷 页岩油 缝网指数模型 体积压裂 裂缝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陆相湖盆页岩气富集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6
11
作者 周立宏 陈长伟 +7 位作者 韩国猛 杨飞 石倩茹 付东立 董越崎 赵玥 孙莉莉 梁晨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共10页
为了进一步评价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陆相湖盆页岩气富集条件与勘探潜力,利用地震、测井、录井和岩心分析资料,对该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以下简称沙三段)泥页岩的沉积环境、岩性及其组合特征、生烃条件、储集空间、岩石脆性、含气性等开... 为了进一步评价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陆相湖盆页岩气富集条件与勘探潜力,利用地震、测井、录井和岩心分析资料,对该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以下简称沙三段)泥页岩的沉积环境、岩性及其组合特征、生烃条件、储集空间、岩石脆性、含气性等开展了综合研究,建立了该区页岩气的成藏模式,评价了页岩气的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沙三段泥页岩累计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在歧口凹陷的中—低斜坡区已进入大量生气阶段,具备形成规模页岩气藏的生烃条件;②该区泥页岩中长英质矿物含量占优势,基质孔隙、微裂缝较发育,具有一定的储集空间,同时脆性矿物含量高,黏土矿物中伊利石和伊/蒙间层的合计含量占94%,低膨胀性脆性页岩易于被压裂改造;③持续生烃过程中产生的流体膨胀是沙三段超压形成的主要原因,压力系数大于1.2的泥页岩段随钻气测异常明显,具备页岩气成藏条件;④凹陷内沙三段埋深介于3100~4400m,页岩气与页岩油伴生,主要以溶解气的形式存在;沙三段埋深介于4400~4850m,以湿气为主;沙三段埋深超过4850m,以干气为主。结论认为,歧口凹陷中—低斜坡区是页岩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有利勘探面积约1476km^(2),页岩气资源量超过1×10^(12)m^(3),具有较大的页岩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歧口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三段 陆相页岩气 页岩气成藏模式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沉积岩研究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被引量:45
12
作者 周立宏 蒲秀刚 +3 位作者 邓远 陈世悦 鄢继华 韩文中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5,共10页
细粒沉积岩中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其研究程度远低于粗碎屑岩,尤其在岩石分类、岩相划分和脆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以X射线衍射数据为基础,以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和长英质矿物为三端元,将细粒沉积岩划分为4类12种岩石类型,... 细粒沉积岩中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其研究程度远低于粗碎屑岩,尤其在岩石分类、岩相划分和脆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以X射线衍射数据为基础,以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和长英质矿物为三端元,将细粒沉积岩划分为4类12种岩石类型,再根据特殊矿物含量进行具体命名。细粒沉积岩岩相学侧重于研究不同岩相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储层物性、烃源岩特征及含油性等,以便优选优势岩相,并寻找油气"甜点"。脆性影响细粒沉积岩压裂改造的效果,目前常用岩石组分法和力学参数法对其进行评价,二者在准确性、经济性及便捷性上各有优缺点,应尝试建立一种能够准确而合理地表征岩石脆性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岩 岩石类型 岩相 脆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19
13
作者 周立宏 于超 +2 位作者 滑双君 孙超囡 王娜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共6页
沧东凹陷孔二段湖盆中心发育一套页岩油藏,分布面积达260 km^2。基于该区地质条件和勘探实际,分别采用成因法、EUR类比法及小面元容积法进行资源潜力预测,并对3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认为:成因法预测的核心是建立生排烃模型,其计... 沧东凹陷孔二段湖盆中心发育一套页岩油藏,分布面积达260 km^2。基于该区地质条件和勘探实际,分别采用成因法、EUR类比法及小面元容积法进行资源潜力预测,并对3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认为:成因法预测的核心是建立生排烃模型,其计算结果往往偏大,可作为页岩油资源量的上限值;EUR类比法是依据油气田生产递减规律建立模型并进行油气资源量预测,鉴于研究区长期连续生产井数量少,其预测结果可作为参考;小面元容积法是基于储层评价的一种资源预测方法,预测结果相对更为客观。该研究可有效地指导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的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成因法 EUR类比法 小面元容积法 孔二段 沧东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若开盆地D区块上新统异重流特征与沉积模式 被引量:12
14
作者 周立宏 孙志华 +7 位作者 汤戈 肖敦清 蔡铮 王海强 苏俊青 滑双君 葛维 陈长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7-308,共12页
基于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及地震资料,以孟加拉湾若开盆地D区块为例,开展海相深水异重流特征及沉积模式分析,研究异重流储集砂体展布规律,提出异重流有利储集相带预测方法,建立异重流油气成藏模式,预测勘探潜力区带与井位目标。D区块上... 基于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及地震资料,以孟加拉湾若开盆地D区块为例,开展海相深水异重流特征及沉积模式分析,研究异重流储集砂体展布规律,提出异重流有利储集相带预测方法,建立异重流油气成藏模式,预测勘探潜力区带与井位目标。D区块上新统发育典型的异重流沉积:岩性组合为一套夹持于厚层海相泥岩中的中—细砂岩;岩心发育一系列成对出现的逆粒序与正粒序;测井曲线见底部渐变且齿化严重的箱形、钟形和舌形测井相;地震剖面可见明显多期深水水道,地层切片能识别出明显的高弯曲水道。单期异重流形成的沉积体发育侵蚀谷(供给水道)、水道复合体、分支水道、天然堤及无水道席状砂等5种微相类型,空间上具有多分支、多世代、多期次发育特征,形成了平面呈条带状分布、纵向叠置发育的优质储集砂体,储集体物性较好,其中水道复合体微相沉积砂岩厚度大、粒度粗、物性好,是最有利的勘探相带。基于异重流沉积模式指导,利用地震反射结构解析、频谱波形特征分析、切片与属性融合研究精细刻画水道复合体微相分布,结合构造特征分析,明确了有利钻探目标区带,有效指导了区块的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 若开盆地 上新统 重力流 异重流 沉积模式 储集层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Termit裂谷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18
15
作者 周立宏 苏俊青 +5 位作者 董晓伟 史卜庆 孙志华 钱茂路 楼达 刘爱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0-339,共10页
基于中—西非裂谷系构造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尼日尔Termit裂谷型叠合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行剖析,并探讨其油气富集主控因素。Termit盆地是早白垩世、古近纪2期断陷活动形成的裂谷型叠合盆地,发育1套广泛分布的... 基于中—西非裂谷系构造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尼日尔Termit裂谷型叠合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行剖析,并探讨其油气富集主控因素。Termit盆地是早白垩世、古近纪2期断陷活动形成的裂谷型叠合盆地,发育1套广泛分布的上白垩统Yogou组海相烃源岩。古近系Sokor组1段和白垩系Yogou组2套储集层以石英砂岩为主,具有较好的孔渗特征,在古近系Sokor组2段区域盖层之下可形成多套有利储盖组合。断裂样式与油气运聚方式决定了构造带油气运聚模式,形成Araga地堑"Y"型油气侧向及垂向运聚模式、Dinga断阶"多阶型"油气垂向运聚模式和Fana转换带"复式"油气运聚模式。油气富集受裂谷盆地构造控制,即2期裂谷作用形成的断裂带控制油气的平面展布,晚期裂谷层序内的有利储盖组合控制油气垂向富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 Termit盆地 裂谷型叠合盆地 油气成藏特征 成藏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一亚段地质特征与页岩油勘探实践 被引量:16
16
作者 周立宏 韩国猛 +5 位作者 杨飞 马建英 牟连刚 周可佳 王昌丽 孟立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3-455,共13页
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一亚段[Es^(3(1))]页岩油勘探获得高产、稳产工业油流,证实湖相页岩油具有较大勘探潜力,并形成亿吨级规模战场,对渤海湾盆地广泛分布的沙河街组页岩油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针对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三段页岩层系沉积... 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一亚段[Es^(3(1))]页岩油勘探获得高产、稳产工业油流,证实湖相页岩油具有较大勘探潜力,并形成亿吨级规模战场,对渤海湾盆地广泛分布的沙河街组页岩油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针对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三段页岩层系沉积环境、岩性、储集性、脆性和含油性等方面展开综合研究,Es^(3(1))半深湖-深湖区泥页岩孔缝发育,脆性指数高、储层敏感性差、含油气性好,具备页岩油富集的生烃、储集、含油和工程改造条件,页岩油成藏地质条件优越。纵向上,将Es^(3(1))划分6个甜点段,由上至下依次为C1—C6,平面分布稳定,单段厚度分布在7~96 m,累计厚度434 m,分布面积在87.4~194.3 km^(2),平面甜点叠加面积为256 km^(2),采用体积含油率法,初步计算资源量为4.1×10^(8) t。按“老井控面、水平井提产”的原则,在Bin60-56和F38x1两口大斜度井试油获工业油流,针对C1甜点段部署水平井勘探,QY10-1-1井获得日产百吨高产油气流,Bin56-1H井自喷试采206 d后,累产油3043.11 t,反排率为7.77%,歧口凹陷沙三段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甜点评价 页岩油 沙三段一亚段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二次成烃 被引量:26
17
作者 周立宏 滑双君 +2 位作者 孙超囡 代昆 牟智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43-1051,共9页
大港油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分布面积近10 000 km^2。烃源岩包括煤层、碳质泥岩和泥岩3种类型,总厚度100~450 m,纵向上主要分布在太原组和山西组,本溪组少量发育。煤层有机质丰度高,85%以上属于好-极好烃源岩类型,而泥... 大港油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分布面积近10 000 km^2。烃源岩包括煤层、碳质泥岩和泥岩3种类型,总厚度100~450 m,纵向上主要分布在太原组和山西组,本溪组少量发育。煤层有机质丰度高,85%以上属于好-极好烃源岩类型,而泥岩丰度各地区之间差异较大。烃源岩显微组分构成中以镜质组含量占优势,50%以上,成熟阶段具有良好的生气条件,同时受成煤环境的影响,主要成煤中心的煤系地层也富含一定的富氢组分,在低熟-成熟阶段具有良好的生油能力。上古生界在地史演化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的改造,煤系源岩也随之经历了两次生烃过程,其中二次生烃范围分布广,资源规模大,是潜山勘探的重要区域。按照构造演化分类,油田内发育4种埋藏史类型,即早埋晚抬型、早抬晚埋型、持续深埋型与稳定埋藏型。除早埋晚抬型之外,其他3类均具有二次生烃条件。经多年的勘探,在二次生烃范围内,相继在孔西"古生中储型"和乌马营潜山、埕海潜山、王官屯潜山"古生古储型"原生油气藏实现了潜山勘探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生烃 煤系烃源岩 原生油气藏 大港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一下亚段中等成熟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与勘探突破 被引量:16
18
作者 周立宏 何海清 +5 位作者 郭绪杰 陈长伟 韩国猛 杨飞 马建英 周素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73-1086,共14页
陆相湖盆中等成熟页岩油资源丰富,而该类型资源具有岩相变化快、成岩演化程度低、储层敏感性强及原油粘滞性高等特点,工程开发对策仍处于探索阶段。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西南缘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沙一下亚段)典型湖相中等偏低成... 陆相湖盆中等成熟页岩油资源丰富,而该类型资源具有岩相变化快、成岩演化程度低、储层敏感性强及原油粘滞性高等特点,工程开发对策仍处于探索阶段。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西南缘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沙一下亚段)典型湖相中等偏低成熟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类型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及工程应对策略,探索中等成熟页岩油开发动用方案。研究表明:云灰质页岩夹薄层碳酸盐岩段粘土含量矿物小于30%,海水基滑溜水防膨压裂液体系能够抑制该类储层敏感性,并解决因粘土矿物吸水膨胀而导致的地层坍塌问题;储层脆性、生烃条件、含油性和储层水敏性是中等成熟页岩油甜点分布的主控因素,甜点厚度一般在10~12 m左右,应用叠前偏移数据体开展储层预测、读准靶点深度、旋转导向精准定向、打准甜点段及提高甜点钻遇率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前提条件;采用海水基压裂液防膨、趾端蓄能体积压裂和前置CO增能降粘可实现压裂提产。利用新认识优化QY1H井部署和实施方案,该井437 d累产油7303.28 t(平均日产16.75 t),实现中等成熟度页岩油高产-稳产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敏感性 甜点评价 中等成熟页岩油 沙一下亚段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二叠系砂岩凝析气藏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19
作者 周立宏 王鑫 +6 位作者 付立新 吴雪松 李宏军 楼达 段润梅 崔宇 王辉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1-438,共8页
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二叠系砂岩获高产油气流,展示出上古生界良好的勘探前景。针对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储集层系、圈闭条件、充注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了二叠系砂岩凝析气藏的优势成藏条件及其地质意义。研究认为黄骅坳... 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二叠系砂岩获高产油气流,展示出上古生界良好的勘探前景。针对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储集层系、圈闭条件、充注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了二叠系砂岩凝析气藏的优势成藏条件及其地质意义。研究认为黄骅坳陷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稳定分布,生烃潜力大,热演化程度高,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来源;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发育巨厚的砂岩储层,遭受埋深后依然可保持较高的孔隙度,是油气富集层系;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了多个大型背斜、断鼻构造,提供了有利的成藏空间;乌马营潜山新构造运动时期断层活动趋于停止,晚期油气大规模充注有利于油气藏保存。黄骅坳陷二叠系砂岩凝析气藏的发现,证实了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巨大的生烃潜力,指明了二叠系下石盒子组这一重点勘探层系,将古生界砂岩储层的有效勘探深度拓深至5000m,大大拓展了潜山内幕油气资源的勘探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成藏条件 地质意义 二叠系 黄骅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复式叠合油气成藏与优势相富集新模式——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 被引量:39
20
作者 周立宏 肖敦清 +1 位作者 蒲秀刚 李洪香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1期7-11,共5页
歧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中典型的箕状凹陷,它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和多旋回沉积,形成了多种油气成藏组合。中央隆起带油气沿大断裂以垂向运移为主,形成了深、中、浅多层系复式聚集的构造油气藏;凹陷及斜坡区断裂不发育,油气以横向运移为主,... 歧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中典型的箕状凹陷,它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和多旋回沉积,形成了多种油气成藏组合。中央隆起带油气沿大断裂以垂向运移为主,形成了深、中、浅多层系复式聚集的构造油气藏;凹陷及斜坡区断裂不发育,油气以横向运移为主,形成了大面积叠合连片分布的地层岩性油气藏。两者共同构成了断陷湖盆复式叠合油气成藏、满凹含油的格局。同时,在优质烃源岩分布层段、主砂体带、正向构造背景区以及裂缝、异常高压及特殊岩类储层(碳酸盐岩、火成岩)发育区等优势相区,油气富集、高产,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多旋回沉积 复式叠合成藏 优势相区 歧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