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时代深化村民自治的“双向制度”供给——基于村民自治制度与乡村非正式制度融合的视角 被引量:25
1
作者 周申倡 戴玉琴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9-145,共7页
村民自治制度实施30多年来,尽管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出现了“无动力的自治”“无能力的自治”与“无根的自治”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摆在了与完善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基本齐平的位置上,旨在解... 村民自治制度实施30多年来,尽管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出现了“无动力的自治”“无能力的自治”与“无根的自治”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摆在了与完善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基本齐平的位置上,旨在解决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村规民约与村民自治制度合力的形式,深化村民自治。从制度的属性上看,村民自治制度是正式制度,村规民约则是非正式制度。因此,中央做出的策略布局实际上就是要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形成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融合共生的“双向制度”供给系统。当然,基层农村的非正式制度不仅只有村规民约,还有其他一些形式的具体内容。准确地把握“双向制度”供给的精确意涵,需要我们回到形成这一系统的必要性、条件这两个问题中去,并结合当下我国乡村实际,做出可能的建构策略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教化—控制”到“治理—善治”:基层治理模式递嬗中的乡村德治 被引量:9
2
作者 周申倡 戴玉琴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4-129,254,255,共8页
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帝制时期的乡治模式中,乡村德治表现为"教化—控制"型治式,统治阶层掌握着道德理念主导权和解释权,将道德教化的责任转嫁于以乡土绅士群体为代表的地方精英,维护并保障中央集权统治秩序。新中国成立之后,... 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帝制时期的乡治模式中,乡村德治表现为"教化—控制"型治式,统治阶层掌握着道德理念主导权和解释权,将道德教化的责任转嫁于以乡土绅士群体为代表的地方精英,维护并保障中央集权统治秩序。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赓续着文化启蒙者们改造国民性的理想,着眼于为发展社会主义扫除农村基层的思想道德阻碍,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演绎出"教化—改造"型乡村德治。改革开放以降,中国共产党人对乡村德治的体认逐渐从思想、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层面转向社会治理层面;在村民自治制度基础上,以建构道德规范治理乡土社会的现代乡村德治体系,创新地发展出"治理—善治"型乡村德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德治 基层治理模式 基层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级治理中“德治涵养自治”逻辑的政治学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周申倡 戴玉琴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3期40-49,共10页
"德治涵养自治"是新时代"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中,深化村民自治、实现村级有效治理的重要逻辑遵循。从现实环境看,"德治涵养自治"逻辑的出场,与乡风民德在现代转型中激出了村级治理不确定... "德治涵养自治"是新时代"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中,深化村民自治、实现村级有效治理的重要逻辑遵循。从现实环境看,"德治涵养自治"逻辑的出场,与乡风民德在现代转型中激出了村级治理不确定性有关。"德治涵养自治"逻辑有其特定的证成依据:中国古代乡村自治中"以文治理"传统是历史依据,基层治理中"德法并重"思想是理论依据,助力实现村级有效治理是实践依据。从实践层面看,"德治涵养自治"逻辑的实然表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培育新德,在融合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和蕴含在农村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道德资源与公序良俗的基础上,为践履"德治涵养自治"逻辑提供整合式资源;制度耦合,将自治的正式制度和德治的非正式制度充分耦合,为践履"德治涵养自治"逻辑提供有形具体的实践平台;组织农民,通过在物理空间和超越物理空间的文化与秩序空间内凝聚农民,为践履"德治涵养自治"逻辑找回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自治 乡村德治 现实环境 证成依据 实然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