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c受体γ链基因3′端非翻译区3804位点T/G多态现象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无关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树录 叶任高 +6 位作者 张虹 许韩师 杜勇 李幼姬 杨念生 阳晓 余学清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3年第12期688-690,共3页
目的 :探讨Fc受体γ链基因 3′端非翻译区 (3′ -UTR) 380 4位点T/G多态现象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RFLP方法分析Fc受体γ链基因 3′ -UTR 380 4位点T/G单碱基替换的多态现象。结... 目的 :探讨Fc受体γ链基因 3′端非翻译区 (3′ -UTR) 380 4位点T/G多态现象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RFLP方法分析Fc受体γ链基因 3′ -UTR 380 4位点T/G单碱基替换的多态现象。结果 :在 16 8例SLE患者和 12 0例正常人中只发现 1例SLE患者存在该位点的T/G杂合现象 ,该杂合现象经基因测序证实 ,其余均位TT型。结论 :Fc受体γ链基因 3′ -UTR 380 4位点T/G单碱基替换的多态性现象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少见 ,该位点的基因多态现象与SLE发病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基因多态性 Fc受体γ链基因3′端非翻译区 PCR-RFLP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_(28)及CD_(80)分子表达的研究
2
作者 周树录 杨秀川 +2 位作者 王莉 王志静 何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2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CD28及CD80分子在活跃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上的表达及在SLE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13例初发活跃期及 13例复发活跃期 SLE患者PBMC表面 CD28及CD... 目的:探讨CD28及CD80分子在活跃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上的表达及在SLE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13例初发活跃期及 13例复发活跃期 SLE患者PBMC表面 CD28及CD80分子的表达。结果:初发及复发活跃期SLE患者PBMC表达CD28分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初发活跃期SLE患者PBMC表达CD80分子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初发与复发活跃期SLE患者之间比较PBMC表达CD28及CD80分子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及APC间存在异常的CD28-CD80。共刺激分子的信号传导,这种异常的信号传导在SLE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原 CD28 CD80 SLE 发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_(40)及CD_(40)配体分子表达的研究
3
作者 周树录 杨秀川 +2 位作者 王莉 王志静 何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1年第11期630-632,共3页
目的 :探讨CD4 0 及CD4 0 配体 (CD4 0L)分子在活跃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上的表达及在SLE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13例初发活跃期及 13例复发活跃期SLE患者PBMC表面CD4 0 及CD4 0L分子的表达。结... 目的 :探讨CD4 0 及CD4 0 配体 (CD4 0L)分子在活跃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上的表达及在SLE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13例初发活跃期及 13例复发活跃期SLE患者PBMC表面CD4 0 及CD4 0L分子的表达。结果 :初发及复发活跃期SLE患者PBMC表达CD4 0 分子 (2 5 .94± 10 .10 ) %及 (2 7.34±12 .94) % ,均较正常对照组 (13.99± 5 .2 6 ) %明显升高 (P <0 .0 0 1) ;初发活跃期SLE患者PBMC表达CD4 0L分子 (1.74±1.6 6 ) %较正常对照组 (0 .91± 0 .39) %亦明显升高 (P <0 .0 5 )。初发与复发活跃期SLE患者之间比较PBMC表达CD4 0及CD4 0L分子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活跃期SLE患者外周血PBMC存在CD4 0 及CD4 0L分子的异常表达 ,提示CD4 0 及CD4 0L分子在SLE患者T、B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及SLE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CD40配体 自身免疫性疾病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渊 周树录 +2 位作者 廖常志 王莉 杨秀川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7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观察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尿路感染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2003年11月~2004年11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诊断为尿路感染的患者20例用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20例用左氧氟沙星治疗,治疗7~14d,观察其疗效及安... 目的:观察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尿路感染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2003年11月~2004年11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诊断为尿路感染的患者20例用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20例用左氧氟沙星治疗,治疗7~14d,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并测定记录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细菌学培养。结果: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尿路感染与左氧氟沙星治疗疗效相同,不良反应少。结论: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适于治疗中、重度急性细菌性尿路感染,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帕珠沙星 尿路感染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方式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干体质量准确度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
5
作者 敖广宇 周树录 +8 位作者 吴蓉 刘素蓉 施萍 李赞 陈民 李正 古京红 陈亭宇 郭煜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33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传统方式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者干体质量准确性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MHD患者109例,传统方式估算患者干体质量后使用人体成分分析仪(BCM)测量干体质量,按照传统方式评估的干体质量与BCM测量干体质量的差值分为达标组(... 目的探讨传统方式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者干体质量准确性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MHD患者109例,传统方式估算患者干体质量后使用人体成分分析仪(BCM)测量干体质量,按照传统方式评估的干体质量与BCM测量干体质量的差值分为达标组(干体质量相差在1 kg以内)和非达标组(干体质量相差大于1 kg)。采用传统方式(是否存在水肿、高血压、肺水肿及心力衰竭症状等)及BCM评估MHD患者的容量负荷及营养状态,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方程分析传统方式评估干体质量准确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09例MHD患者中,54例传统方式与BCM测得的干体质量结果一致,一致率为50.4%。非达标组血磷、甲状旁腺激素、身体总水量、细胞内液量、肌肉组织质量较达标组多(P均<0.05)。细胞内液量、肌肉组织质量是影响传统方式评估MHD患者干体质量准确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临床传统方式评估MHD患者干体质量容易出现误差,肌肉含量及细胞内液量是传统方式评估MHD患者干体质量准确度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体质量 准确度评估方法 传统方式 血液透析 人体成分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赞 周树录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0年第6期372-375,共4页
目的分析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期能否根据基因多态性评估患者预后。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式,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就诊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的75例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 目的分析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期能否根据基因多态性评估患者预后。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式,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就诊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的75例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PCR扩增产物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对比2组入选者维生素D受体TaqI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随访,统计观察组治疗1年后的存活率,并对比不同位点基因型患者临床特征、存活率及中位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分析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结果发现,观察组中TT34例,Tt23例,tt18例;观察组维生素D受体TaqI位点基因型tt型发生率比对照组低(χ^2=9.504, P=0.002);2组TT型、Tt型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62、2.838,P=0.124、0.092);观察组总突变率(76.00%)比对照组(51.4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04,P=0.002);TT型、Tt型、tt型的性别、年龄、原发病、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尿素氮、血肌酐、血钙、血磷及1,25(OH)2D3等各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8,P=0.857;F=0.272、P=0.762;χ^2=3.682,P=0.720;F=0.027, P=0.973;F=0.136,P=0.824;F=0.053,P=0.948;F=0.157,P=0.855;F=0.020,P=0.980;F=0.020,P=0.971;F=0.177,P=0.838;F=0.297,P=0.744);治疗后随访1年,75例患者中存活56例,存活率为74.67%。tt型治疗1年后的存活率、中位生存时间>Tt型>TT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71,P=0.032;F=78.697,P<0.001)。结论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在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中分布频率存在差异,且与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时间密切相关,其中发生突变患者的生存时间较短,可指导预后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透析 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肾病中环状RNA circHIPK3的表达和生物学作用分析
7
作者 罗洁 周树录 陈亭宇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3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糖尿病肾病中环状RNA circHIPK3的表达和生物学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01月—2020年06月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90例,同期收集体检健康的志愿者30例,分别提取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RNA,检测两组circHIPK3的表达差... 目的:探讨和分析糖尿病肾病中环状RNA circHIPK3的表达和生物学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01月—2020年06月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90例,同期收集体检健康的志愿者30例,分别提取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RNA,检测两组circHIPK3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蛋白尿、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三酰甘油等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以肾系膜细胞SV40-MES13为研究对象,沉默circHIPK3,观察其增殖、侵袭和纤维化水平的变化,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探索。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外周血circHIPK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大量蛋白尿患者外周血circHIPK3的表达水平亦高于微量蛋白尿组(P<0.001),circHIPK3的表达水平和蛋白尿、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等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病理参数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circHIPK3沉默后,细胞活力、侵袭力和纤维化相关指标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Ⅳ和纤连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circHIPK3具有miR-508-3p吸附作用。结论:糖尿病肾病中存在显著的circHIPK3高表达,circHIPK3通过miR-508-3p吸附作用可促进系膜细胞增殖、侵袭和肾脏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环状RNA circHIPK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