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四运动与张东荪“总解决”方案的形成 被引量:8
1
作者 周月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张东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他在1918年进入思想界时,主张"创育新青年",并希望"创造一个青年结合,代表文化,改造社会,监督政治",以此让宪政回归正轨。此主张实际是回应在面对民初尝试共和挫败时"依... 张东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他在1918年进入思想界时,主张"创育新青年",并希望"创造一个青年结合,代表文化,改造社会,监督政治",以此让宪政回归正轨。此主张实际是回应在面对民初尝试共和挫败时"依靠何种势力"及"如何结合"的时代困惑。随着五四学生运动的爆发,在观察、参与、指导运动的过程中,张东荪的思想逐渐激进,形成一套以阶级竞争推翻中国现状的"总解决"方案,从改良走向革命。这意味着他从寄希望于青年,转变为依靠学界、工界、农界等平民阶级,同时从青年结合转变为阶级内部的结合与阶级之间的联合。在这一方案中,"各自革命"成为"总解决"之前的预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东荪 五四 新文化运动 阶级竞争 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批评者到“同路人”:五四前《学灯》对《新青年》态度的转变 被引量:4
2
作者 周月峰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7-204,共8页
1918年3月,张东荪于《时事新报》创办副刊《学灯》,以期"促进教育、灌输文化",其关注点始在教育,并未注意到《新青年》及其倡导的"文学革命"等话题。后一篇剧评意外地让《时事新报》及其《学灯》成为了《新青年》... 1918年3月,张东荪于《时事新报》创办副刊《学灯》,以期"促进教育、灌输文化",其关注点始在教育,并未注意到《新青年》及其倡导的"文学革命"等话题。后一篇剧评意外地让《时事新报》及其《学灯》成为了《新青年》的批评者,双方相互针对,常带意气。在带有敌意的交锋中,《学灯》也有意无意改变了自己的话题与立场,进入到《新青年》的论域中。与此同时,张东荪做出一系列改善与《新青年》同人关系的尝试与努力,最终在"五四"前使《学灯》与《新青年》逐渐确立"立异以求同"的对话关系,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同路人"。《学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具有不小的影响和地位,以往学界对其研究相对薄弱,尤其忽视了它对《新青年》态度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学灯》 张东荪 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与批评:五四运动前蓝公武与《新青年》同人的互动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月峰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4-149,共16页
蓝公武是五四时期的重要人物,以其所主编的《国民公报》活跃于新文化运动,但在既有研究中仍处于"失语"状态。五四运动前,蓝公武的言论重心从具体的政治讨论转向思想界,对《国民公报》进行改良,积极响应新思潮,与《新青年》同... 蓝公武是五四时期的重要人物,以其所主编的《国民公报》活跃于新文化运动,但在既有研究中仍处于"失语"状态。五四运动前,蓝公武的言论重心从具体的政治讨论转向思想界,对《国民公报》进行改良,积极响应新思潮,与《新青年》同人的主张虽不尽一致,精神上却有相通的质素。在与傅斯年、胡适等人的互动中,《国民公报》完成了论域与身份的转换,从"政党作用的报纸"蜕变为思想革新的阵地。同时,蓝公武对《新青年》同人尤其是钱玄同的批评,既改变了《新青年》内部的关系,也部分改变了五四时期思想界的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公武 《国民公报》 《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后“新文化运动”一词的流行与早期含义演变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月峰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8-128,共1页
傅斯年曾提出,研究思想史应避免以“后一时期,或别个民族的名词及方式来解它”,否则“不是割离,便是添加”。但实际上,即使是当时当地所使用的名词,其含义也会随时空而变迁。傅斯年后来又提出“以语言学的观点解决思想史中之问题... 傅斯年曾提出,研究思想史应避免以“后一时期,或别个民族的名词及方式来解它”,否则“不是割离,便是添加”。但实际上,即使是当时当地所使用的名词,其含义也会随时空而变迁。傅斯年后来又提出“以语言学的观点解决思想史中之问题”,对关键字词“探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含义演变 早期 五四 关键字词 傅斯年 思想史 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论战前后张东荪与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合离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月峰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9-170,共12页
既往学界对于布尔什维克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常聚焦于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早期共产主义者,而张东荪另类(alternative)的个案,揭示出这一传播过程的复杂面相。对于布尔什维克主义,张东荪起初以为“非常可怕”,而后却对俄国式的革... 既往学界对于布尔什维克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常聚焦于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早期共产主义者,而张东荪另类(alternative)的个案,揭示出这一传播过程的复杂面相。对于布尔什维克主义,张东荪起初以为“非常可怕”,而后却对俄国式的革命推崇备至,但他很快便意识到其主义虽好,在中国事实上“不可能”实现,且需防止发生伪劳农主义,最后更进而认定即使是真劳农主义理论上亦“不良好”,前后呈现若合若离的反复。张东荪态度转变的背后有着特定的意图,与思潮升降及派系竞争不无关系。对此问题的辨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梳理五四前后张东荪的思想走向,也能推进对社会主义论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东荪 社会主义论战 俄国道路 布尔什维克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位的“战场”:孙中山与胡适的“新文化运动”
6
作者 周月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7-101,254,共16页
既往有关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关系的研究,多已注意到他既有支持又有反对的矛盾态度。然而,透过态度这一表象,可以看到他对新文化运动更多是造势与借势。五四学生运动后,孙中山以自己的方式将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形式纳入其革命方略中... 既往有关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关系的研究,多已注意到他既有支持又有反对的矛盾态度。然而,透过态度这一表象,可以看到他对新文化运动更多是造势与借势。五四学生运动后,孙中山以自己的方式将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形式纳入其革命方略中。他在1920年所使用的"新文化运动"一词也有其特定含义,强调民众动员,倾向借宣传以取得革命成功,相对并不看重反传统、欧化或白话文等,与胡适所谓的"新文化运动"侧重不同,实各有抱怀,处于错位的"战场"。在后续的历史记忆中,胡适等五四当事人和国民党人多从新的历史现实出发,重新叙述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建构了孙中山的历史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五四叙述 胡适 历史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