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相柱层析制备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 被引量:6
1
作者 周显凤 张伟 +2 位作者 黄耀坚 郑忠辉 沈月毛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71-874,共4页
研究不同条件下反相柱层析对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分离纯化的影响.通过RP-18中压柱层析对从红树林内生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sp.)A-1-2-3诱变后突变株G1-1固体发酵提取物中的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进行了纯化精制.对RP-18柱层析纯化去乙酰... 研究不同条件下反相柱层析对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分离纯化的影响.通过RP-18中压柱层析对从红树林内生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sp.)A-1-2-3诱变后突变株G1-1固体发酵提取物中的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进行了纯化精制.对RP-18柱层析纯化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操作条件进行了考察,使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的含量从28%左右提高到81.5%左右,回收率大于90%.采用RP-18直接洗脱,溶析结晶,重结晶,结晶残液RP-18分步洗脱的总工艺路线,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的总回收率为87.7%,产品最终纯度达到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茎点霉 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 柱层析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析结晶纯化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
2
作者 周显凤 黄耀坚 +1 位作者 郑忠辉 沈月毛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2-245,共4页
为考察溶析结晶纯化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的效果,研究了不同的溶剂、反溶剂含量和导入方式对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结晶的影响.在静态结晶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正交实验L9(34)研究动态结晶过程中各因素对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收率和纯度的影响... 为考察溶析结晶纯化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的效果,研究了不同的溶剂、反溶剂含量和导入方式对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结晶的影响.在静态结晶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正交实验L9(34)研究动态结晶过程中各因素对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收率和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地控制反溶剂含量及其导入方式可以提高晶体的纯度和收率并影响晶体的形态.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动态结晶最佳条件:结晶温度为15℃,溶剂-反溶剂体积比(丙酮-水)为2∶3,反溶剂流加时间为3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析结晶 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发酵放大及其溶氧参数的控制
3
作者 林鹏 周显凤 +3 位作者 黄耀坚 宋思扬 郑忠辉 沈月毛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1-725,共5页
报道了拟茎点霉P2-139(Phomopsis sp.P2-139)在前期培养基质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10,50和200 L发酵罐中培养条件和中试放大的研究结果.在10 L发酵罐中,P2-139菌株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马铃薯240 g/L,葡萄糖75 g/L,陈海水20%(体积分数... 报道了拟茎点霉P2-139(Phomopsis sp.P2-139)在前期培养基质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10,50和200 L发酵罐中培养条件和中试放大的研究结果.在10 L发酵罐中,P2-139菌株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马铃薯240 g/L,葡萄糖75 g/L,陈海水20%(体积分数),pH自然.机械剪切力对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的产生和产量影响不大.临界氧浓度和KLa测定结果表明,P2-139菌株生长的溶氧浓度(DO)值应维持在20%~30%以上才能保证菌株的正常生长和代谢;200 L罐中试放大DO值的控制为:发酵初期(0~96 h)20%以上,发酵中期(96~216 h)28%以上,发酵后期30%~60%;发酵基质为:马铃薯180 g/L,葡萄糖60 g/L,陈海水20%(体积分数),pH自然;发酵后期流加葡萄糖使残糖质量浓度控制在10 g/L左右.在此条件下,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的产量可达120 mg/L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 发酵放大 溶氧浓度 剪切力 中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热化湿抗毒方对229E型人冠状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研究
4
作者 余亦程 徐铁龙 +5 位作者 吴煜佳 李龙雪 周显凤 朱亚婷 林子琦 刘良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74-4179,共6页
目的 研究清热化湿抗毒方对229E型人冠状病毒(HCoV-229E)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MRC-5及HuH-7细胞模型分析清热化湿抗毒方的药物毒性及抗HCoV-229E的体外药效,通过空斑实验验证其对HCoV-229E的抑制作用。设置预防给药组、感染期... 目的 研究清热化湿抗毒方对229E型人冠状病毒(HCoV-229E)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MRC-5及HuH-7细胞模型分析清热化湿抗毒方的药物毒性及抗HCoV-229E的体外药效,通过空斑实验验证其对HCoV-229E的抑制作用。设置预防给药组、感染期给药组和清热化湿抗毒方高、中、低剂量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清热化湿抗毒方对病毒RNA表达的抑制作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结构蛋白的表达;并对各组病毒上清液的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核酸拷贝数、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清热化湿抗毒方对MRC-5和HuH7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分别为8.481、 7.793 mg/mL,对HCoV-229E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798、 1.101 mg/mL,治疗指数分为10.628、 7.078;且对MRC-5感染HCoV-229E后病毒空斑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在RNA和蛋白表达方面,清热化湿抗毒方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细胞内HCoV-229E的复制。而在病毒上清液中,清热化湿抗毒方可降低活病毒载量、核酸拷贝数及炎症因子IL-6水平。结论 清热化湿抗毒方具有较好的体外抗HCoV-229E药物活性,其抗病毒机制可能与差异调控miRNA直接靶向病毒RNA或宿主炎症应答基因发挥抑制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化湿抗毒方 229型人冠状病毒 人胚肺细胞 人肝癌细胞 体外抗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发酵液预处理工艺
5
作者 袁丽峰 周显凤 +2 位作者 黄耀坚 郑忠辉 沈月毛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75-878,共4页
为了降低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发酵液粘度,改进过滤效果,考察了β-葡聚糖酶对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发酵液粘度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絮凝剂对发酵液过滤速度、沉降率、有效过滤体积和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含量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 为了降低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发酵液粘度,改进过滤效果,考察了β-葡聚糖酶对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发酵液粘度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絮凝剂对发酵液过滤速度、沉降率、有效过滤体积和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含量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最佳絮凝工艺条件,应用统计学手段获得了最佳酶促反应时间和酶用量.结果表明,β-葡聚糖酶和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联合使用,可使滤速提高80%,有效过滤体积增加50%,保证了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的发酵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 絮凝剂 Β-葡聚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