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震源机制和空间距离约束的单井单震相微地震事件定位
1
作者 刘磊 郭念民 +4 位作者 张辉 王志民 尹国庆 宋维琪 周新波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3-574,共12页
单井观测条件下,常规微地震事件定位是通过利用纵、横波(P波和S波)走时差和校正后P波来分别确定事件与检波器之间的距离和方位来实现的。实际水力压裂监测数据中常含有很多单S波震相微地震事件,而S波一般不能用于方位角的计算,给单S波... 单井观测条件下,常规微地震事件定位是通过利用纵、横波(P波和S波)走时差和校正后P波来分别确定事件与检波器之间的距离和方位来实现的。实际水力压裂监测数据中常含有很多单S波震相微地震事件,而S波一般不能用于方位角的计算,给单S波震相事件的定位带来了困难。然而,震源机制反演研究表明,微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与位置密切相关,这为单井单S波震相事件的定位提供了可能。针对水力压裂单井微地震监测数据中单S波震相事件难以定位问题,在射线追踪定位和单井震源机制反演基础上,经过对比所有可行位置解与其空间距离最近的双震相事件震源机制所表征的走向角是否满足相近或正交条件作为约束来解决。理论数据测试表明,利用震源机制和空间距离约束的单井单S波震相事件定位的误差虽大于双震相事件定位,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实际资料应用结果显示,微地震事件空间分布与区域构造应力方向一致,反演震源机制表明,岩石破裂面走向多沿着最大或最小水平应力方向,多为高角度裂缝,说明该方法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非常规油气储层 微地震事件 单井观测 射线追踪 定位方法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府气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砂中找储”识别技术
2
作者 熊文浩 张冲 +3 位作者 陶云贺 周新波 韩华洋 张文艺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5,共8页
天府气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具有岩性复杂、砂体致密、储集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缺乏一套系统的储层识别方法。由岩性识别的曲线重构法计算的裂缝综合参数、粒度表征参数,与声波时差测井参数一起作为储层识别的3个特征参数,利用Stack... 天府气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具有岩性复杂、砂体致密、储集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缺乏一套系统的储层识别方法。由岩性识别的曲线重构法计算的裂缝综合参数、粒度表征参数,与声波时差测井参数一起作为储层识别的3个特征参数,利用Stacking集成策略,融合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多层感知器等3个子算法模型进行超参数寻优,结合岩心及测试资料提取特征参数,建立储层识别的二分类模型——“砂中找储”模型。此模型在验证集中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4.91%。该模型在目标区块验证井的识别结果与试油结论及生产动态资料吻合,证明了该模型在天府气田须家河组的适用性,为同类型储层的快速识别和有效性评价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Stacking集成算法 储层识别 须家河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油田渗透率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周新波 段迎利 +1 位作者 袁伟 王伦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年第32期76-76,共1页
渗透率是储层测井评价的重要参数之一。M油田主要为砂岩储层,岩性简单,应用单孔隙介质渗透率模型即可满足储层评价及开发需要。介绍了四种针对岩石水平基质渗透率的单孔隙介质渗透率计算模型:指数模型、Kozeny-Carman模型、Timur模型和H... 渗透率是储层测井评价的重要参数之一。M油田主要为砂岩储层,岩性简单,应用单孔隙介质渗透率模型即可满足储层评价及开发需要。介绍了四种针对岩石水平基质渗透率的单孔隙介质渗透率计算模型:指数模型、Kozeny-Carman模型、Timur模型和Herron模型。通过M油田某口取心井实际资料处理表明,Herron模型相对其它三种模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能够为M油田储层测井评价提供比较准确的渗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 孔隙度 束缚水饱和度 矿物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预测低渗透油藏合理采油速度的计算公式 被引量:20
4
作者 曲建山 周新波 王洪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5-26,共2页
一个油田的合理开发建设 ,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 ,油田稳产期合理采油速度的正确预测 ,对油田开发规模、投资计划和矿场管理都十分重要。而如何预测稳产期合理采油速度 ,至今没有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方法。经过对全国 2 5个低渗透油田区块... 一个油田的合理开发建设 ,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 ,油田稳产期合理采油速度的正确预测 ,对油田开发规模、投资计划和矿场管理都十分重要。而如何预测稳产期合理采油速度 ,至今没有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方法。经过对全国 2 5个低渗透油田区块流动系数、井网密度和采油速度的统计 ,整理回归出计算低渗透油田稳产期合理采油速度的公式。由公式计算的 13个油田 (区块 )采油速度与实际值相比 ,平均相对误差为 12 30 %左右。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合理采油速度 计算公式 稳产期 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层压力计算方法综述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旭 张凯 +1 位作者 史智峰 周新波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7年第3期32-33,共2页
在石油勘探开发阶段计算地层压力的方法很多。在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油藏整体开发部署,以及调整抽油井工作制度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概述了多种底层情况下的地层压力计算方法,并对地层压力计算方法的可行性与未来发展前景做了... 在石油勘探开发阶段计算地层压力的方法很多。在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油藏整体开发部署,以及调整抽油井工作制度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概述了多种底层情况下的地层压力计算方法,并对地层压力计算方法的可行性与未来发展前景做了进一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压力 计算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式风电机组功率特性测试仪的研发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新波 秦树人 《中国测试》 CAS 2009年第4期7-10,共4页
为了实现对风电机组功率特性的测试,依据IEC标准对风电机组的功率特性测试的方法、原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风电机组功率特性的现场测试方法,并且结合现代虚拟仪器技术设计并开发出实用的风电机组功率特性测试分析仪,该仪器是在VMIDS系统... 为了实现对风电机组功率特性的测试,依据IEC标准对风电机组的功率特性测试的方法、原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风电机组功率特性的现场测试方法,并且结合现代虚拟仪器技术设计并开发出实用的风电机组功率特性测试分析仪,该仪器是在VMIDS系统基础上成功研制出来的,在成功完成对风电机组各参数提取的同时,能分析出风电机组的各项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虚拟仪器 功率特性 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BPNN与T_2全谱的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预测 被引量:17
7
作者 朱林奇 张冲 +4 位作者 何小菊 吴中彬 周新波 袛淑华 李阳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7-734,共8页
针对现有核磁共振测井渗透率模型对孔隙结构复杂的致密砂岩储层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在分析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缺陷后,提出了一种利用集成正则化改进神经网络(BPNN)算法与核磁共振T_2全谱预测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的方法。该方法采用... 针对现有核磁共振测井渗透率模型对孔隙结构复杂的致密砂岩储层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在分析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缺陷后,提出了一种利用集成正则化改进神经网络(BPNN)算法与核磁共振T_2全谱预测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的方法。该方法采用自构形算法自动确定隐层神经元的个数,采用自适应雨林优化算法避免BP神经网络迭代陷入局部极小值,利用L_2正则化算子保证算法的稳定性,采用Adaboost集成算法串联若干BP神经网络以提高模型泛化能力。提取某区致密砂岩储层192块岩样的核磁共振T_2全谱数据进行建模,并应用于非建模井的渗透率评价,认为基于集成正则化改进BPNN算法评价储层渗透率精度较高,均方误差仅有0.2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测井 T2全谱 渗透率 集成算法 L2正则化 自适应雨林算法 集成正则化改进BPNN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浆侵入影响的电阻率测井校正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坤 张冲 +2 位作者 周新波 张宏哲 张杰 《能源与环保》 2017年第1期165-169,共5页
测井视电阻率曲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泥浆侵入带的影响,以致造成视电阻率与地层真电阻率有很明显的差别。为了准确校正地层的真电阻率,在不分析泥浆侵入规律的情况下,提出一种利用常规孔、渗构造连续的毛管压力曲线,通过构造的毛管压力曲... 测井视电阻率曲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泥浆侵入带的影响,以致造成视电阻率与地层真电阻率有很明显的差别。为了准确校正地层的真电阻率,在不分析泥浆侵入规律的情况下,提出一种利用常规孔、渗构造连续的毛管压力曲线,通过构造的毛管压力曲线计算油藏的含水饱和度,再利用导电模型正演得到地层真电阻率的新校正方法。同时利用新方法、基于双侧向电阻率校正图版的计算机处理校正方法和双侧向电阻率测井动态响应(DRRL)的试错法,对C油田4口井的资料进行了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分析泥浆侵入动态响应的情况下,可利用常规孔、渗资料计算得到地层真电阻率,与试错法计算结果相比,图版法计算结果较差,新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错法计算结果比较吻合。相对于试错法,新方法简单、可靠,且可达到连续校正地层真电阻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 侵入校正 双侧向测井 校正图版 毛管压力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