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含水率期油藏异步提液参数一体化智能优化方法及应用
1
作者 刘晨 周文胜 +1 位作者 张先敏 高晓飞 《石油化工应用》 2025年第2期40-43,53,共5页
在水驱油藏开发的中后期,提液是保持稳产和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确定提液时机和提液幅度直接影响后期开发效果。以均衡驱替程度最大化为目标,以提液井的提液时机和提液量为优化变量,建立了异步提液参数优化数学模型,基于Piecewise混沌... 在水驱油藏开发的中后期,提液是保持稳产和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确定提液时机和提液幅度直接影响后期开发效果。以均衡驱替程度最大化为目标,以提液井的提液时机和提液量为优化变量,建立了异步提液参数优化数学模型,基于Piecewise混沌映射和随机游走策略改进的蜣螂优化算法进行求解,形成了高含水率期油藏异步提液参数一体化智能优化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南海东部L油藏进行了异步提液参数优化,与同步提液相比,异步提液优化调整的均衡驱替程度更高;相比优化前,油藏整体提液幅度增加约1.58倍,采收率提高7.18%,实施异步提液参数优化可进一步改善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藏 异步提液 均衡驱替 提液时机 蜣螂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评价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晨 冯其红 +2 位作者 何逸凡 张先敏 周文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4,共8页
影响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因素极其复杂,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常规方法多以剩余油饱和度或剩余油储量丰度等单一指标评价剩余油潜力,难以有效指导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在充分考虑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影响因... 影响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因素极其复杂,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常规方法多以剩余油饱和度或剩余油储量丰度等单一指标评价剩余油潜力,难以有效指导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在充分考虑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表征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可采储量规模、水淹状况以及油水分流能力的差异,构建了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考虑不同指标对剩余油可采潜力控制程度的差异,将加速遗传算法与投影寻踪模型相结合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从而构建了剩余油可采潜力指数,形成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新方法。以渤海Q油田南区主力产层NmIL砂体为例,开展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新方法可综合表征不同区域位置的储层物性、可采储量丰度和油水分流能力对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影响,实现了主力产层NmIL砂体剩余油可采潜力分布的差异化定量评价,优势可采潜力区域刻画明显,将其作为NmIL砂体下一步井网加密调整潜力区域,以精准指导加密水平井的部署,为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 可采潜力指数 投影寻踪 优势潜力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化学驱与加密协同增效技术适应性分析
3
作者 唐恩高 李乐忠 +4 位作者 周文胜 王公昌 张增华 金一 杨二龙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65-73,共9页
海上油田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高昂的开发成本,以及平台寿命有限且井位稀缺,导致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能力受到限制。基于海上油田的不同地质特征,结合大庆、大港及胜利油田化学驱和井网加密协同增效技术方面应用的效果,论证了化学驱油剂... 海上油田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高昂的开发成本,以及平台寿命有限且井位稀缺,导致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能力受到限制。基于海上油田的不同地质特征,结合大庆、大港及胜利油田化学驱和井网加密协同增效技术方面应用的效果,论证了化学驱油剂、井网加密及层系调整间的协同能力,并明确了化学驱与加密协同增效技术的实施途径。通过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SZ36-1油田的化学驱与加密协同增效方案,明确了储层渗透率、渗透率级差、原油黏度对增效能力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关界限。结果表明,将原反九点井网加密为斜反九点法井网后,井距缩小1/2,结合聚合物驱油技术,采收率提高幅度可达9.8%,相比单独进行加密水驱和单独进行化学驱的采收率之和增加了3.4%。该结果证实海上油田通过化学驱与井网加密技术相结合,可进一步提升驱油体系的波及体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实现产能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驱 井网加密 二三结合 协同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甲烷-二氧化碳-碳系统润湿性的分子模拟研究
4
作者 雍唯 未志杰 +4 位作者 刘玉洋 王德强 崔永正 张健 周文胜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4,共6页
针对分子尺度下润湿性研究难以开展的问题,运用分子模拟方法,探究了页岩纳米孔隙中液滴与甲烷-二氧化碳-碳系统相互作用后的润湿性表现(润湿性通过表面张力和润湿角表征)。结果表明:CO_(2)分子数占比X_(CO_(2))对CH_(4)-CO_(2)-H_(2)O... 针对分子尺度下润湿性研究难以开展的问题,运用分子模拟方法,探究了页岩纳米孔隙中液滴与甲烷-二氧化碳-碳系统相互作用后的润湿性表现(润湿性通过表面张力和润湿角表征)。结果表明:CO_(2)分子数占比X_(CO_(2))对CH_(4)-CO_(2)-H_(2)O系统表面张力γ影响显著,γ随温度上升和X_(CO_(2))增加而降低,降幅最高约40%。进一步得到液滴润湿角随CH_(4)和CO_(2)压力的变化曲线,发现在CH_(4)环境中压力超过78 MPa时,液滴脱离固体表面,形成180°润湿角,此时页岩孔隙表面达到完全疏水状态,而在CO_(2)环境中,页岩表面完全疏水的对应压力为12 MPa,模拟结果与相关实验数据一致。与CH_(4)相比,CO_(2)与页岩表面有着更强的相互作用,从而置换出附着在固体表面的CH_(4),提高了气体采收率。对于CH_(4)-CO_(2)混合物,润湿角则与CO_(2)分子数占比成线性正相关的关系。研究成果可为揭示润湿性与页岩提高采收率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甲烷-二氧化碳-碳系统 润湿性 接触角 分子模拟 提高采收率 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聚合物驱疏松砂岩稠油油藏窜流通道分级表征方法
5
作者 张鹏 未志杰 +4 位作者 刘玉洋 崔永正 雍唯 张健 周文胜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6,共7页
海上疏松砂岩油藏储层疏松,非均质性强,聚合物驱开发过程中发生窜流,造成无效水循环,严重影响开发效果。针对上述问题,考虑聚合物驱驱油机理,构建基于井间连通单元的聚合物驱井间动态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确定窜流通道强度特征参数,形成... 海上疏松砂岩油藏储层疏松,非均质性强,聚合物驱开发过程中发生窜流,造成无效水循环,严重影响开发效果。针对上述问题,考虑聚合物驱驱油机理,构建基于井间连通单元的聚合物驱井间动态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确定窜流通道强度特征参数,形成窜流强度综合评判因子,建立适用于海上稠油油藏聚合物驱的窜流通道分级表征方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海上S油田聚合物驱窜流通道识别,结果表明:文中方法相比Eclipse模型历史拟合速度可提高154倍,拟合误差在10%以内,S1区识别出A02、A19、K29井发育大孔道,A13、A21井发育优势渗流通道,与示踪剂检测结果一致性高,证明新方法可靠,同时在S2区识别出2段大孔道及6段优势通道,为该区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支撑。研究成果可为油田聚合物驱低效通道针对性治理及持续高效开发提供有效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聚合物驱 窜流通道 定量识别 分级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洁压裂液返排液再利用驱油体系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周文胜 王凯 +3 位作者 刘晨 潘岳 申健 刘逸飞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0-166,共7页
压裂液返排液具有液量大、处理难度大、处理费用高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实现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再利用,通过对压裂液返排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有效质量分数、吸附性能、降低界面张力性能、改变岩石润湿性性能及提高采收率性能的室内实验... 压裂液返排液具有液量大、处理难度大、处理费用高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实现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再利用,通过对压裂液返排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有效质量分数、吸附性能、降低界面张力性能、改变岩石润湿性性能及提高采收率性能的室内实验评价,构建了基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实验结果表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有效质量分数为0.3%,用于目标区块脱水原油时,当其有效质量分数为0.05%~0.30%时,油水界面张力均可达到10^(-4)~10^(-3)mN/m的超低数量级;该体系改变岩石润湿性性能优良,可使油湿石英片表面向弱水湿方向转变;同时,该体系动态饱和吸附量为9.53 mg/g,且水驱后动态滞留量仅相当于动态饱和吸附量的25%~33%。室内岩心模拟驱油实验反映出,在最优注入方案条件下实现采收率增值12.5%,表明该体系能够满足目标区块压裂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压裂液返排液 再利用 性能评价 驱油潜力 驱油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采井层间干扰现象数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周文胜 李倩茹 +1 位作者 耿站立 王守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9-116,共8页
海上油田多为大段合采,层间干扰现象较为严重,为了正确评价这一现象,基于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层数、厚度、渗透率、孔隙度、黏度、地层压力、供给半径和相渗数据等因素的层间干扰评价数学模型,模型考虑了层间非均质性、启动压力梯... 海上油田多为大段合采,层间干扰现象较为严重,为了正确评价这一现象,基于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层数、厚度、渗透率、孔隙度、黏度、地层压力、供给半径和相渗数据等因素的层间干扰评价数学模型,模型考虑了层间非均质性、启动压力梯度、井筒连通、以及液量转移4个方面的层间干扰机理。利用数学模型,计算了实际井合采时的各层产能和全井产能、分采时的各层产能和全井产能以及层间干扰系数,对合采和分采条件下的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测试工作制度、所处含水阶段、静压及其他,对层间干扰的贡献比例分别为50%、25%、15%、10%。层间干扰主要受层间非均质性的控制,在进行层系组合时,若渗透率级差小于4,则可保证层间干扰系数小于0.6;若渗透率级差小于10,则可保证层间干扰系数小于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油藏 合采 分采 层间干扰 数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编码器的电机换向控制 被引量:2
8
作者 周文胜 张团善 +2 位作者 郝永健 孙盟盟 徐坤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81-385,共5页
为提高电机换向控制的应用,设计一种以磁编码器为位置传感器的电机换向控制装置.基于磁编码器的工作原理与特点,分析反正切法电机转角解算算法的优缺点,设计一种更加快捷的正余弦法解算算法.然后依据电机换向和控制原理,设计了基于磁编... 为提高电机换向控制的应用,设计一种以磁编码器为位置传感器的电机换向控制装置.基于磁编码器的工作原理与特点,分析反正切法电机转角解算算法的优缺点,设计一种更加快捷的正余弦法解算算法.然后依据电机换向和控制原理,设计了基于磁编码器的永磁同步电机模型,并在MATLAB环境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波形完好,可行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机换向 线性霍尔元件 磁编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ce衰落信道的统计特性分析与仿真 被引量:10
9
作者 周文胜 万燕 朱洪波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27-31,共5页
建立了Rice衰落信道的仿真模型 ,讨论了Rice衰落信道的统计特性 ,推导了电平交叉率 (LCR)和平均衰落延时 (ADF)的理论表达式 ,然后利用仿真模型对各种统计特性进行仿真和分析 ,并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比较。
关键词 衰落信道 电平交叉率 移动通信 平均衰落时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钢提高2500m^3高炉铁产量的攻关实践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文胜 《冶金丛刊》 2011年第5期37-39,50,共4页
八钢为提高炼铁新区2500m3高炉的利用系数,解决铁产量不足制约炼钢生产的问题,自2010年2月开始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提高铁产量攻关。从原燃料供应、设备管理、高炉操作、过程控制及岗位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工作,使高炉铁产量得到快速提升,... 八钢为提高炼铁新区2500m3高炉的利用系数,解决铁产量不足制约炼钢生产的问题,自2010年2月开始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提高铁产量攻关。从原燃料供应、设备管理、高炉操作、过程控制及岗位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工作,使高炉铁产量得到快速提升,大型高炉利用系数在短期内达到2.0t/(m3.d)的设计能力并突破2.2t/(m3.d),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高炉 铁产量 攻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距离查找表的产生及其在三维传感中的应用
11
作者 周文胜 苏显渝 《光电工程》 CAS CSCD 1991年第2期28-32,共5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快速、简便的三角剖面术查找表算法。根据这种算法,可以从样板上测量三个以上不同高度的点在CCD上成象位置,综合出距离查找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加快以三角剖面术为基础的三维测量过程,减小误差,更重要的是当系统结构发... 本文提出了一种快速、简便的三角剖面术查找表算法。根据这种算法,可以从样板上测量三个以上不同高度的点在CCD上成象位置,综合出距离查找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加快以三角剖面术为基础的三维测量过程,减小误差,更重要的是当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时(如重新安装系统或运输后),可以对样板重新测量,产生新的距离查找表,从而对系统进行自动校正。该算法已在四川大学研制的“鞋楦三维面形自动测量系统”中应用,获得了预期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面形 检测 距离查找表 鞋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上气田开发与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19
12
作者 张健 李保振 +4 位作者 周文胜 周守为 朱军龙 刘晨 李乐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40,共9页
中国海上目前在生产气田共计有30个、气井总数为288口,主要分布在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渤海湾盆地。海上气田的勘探成本、工程建造成本、钻完井和生产操作费用均较高,加之开发调整及生产措施实施难度大,... 中国海上目前在生产气田共计有30个、气井总数为288口,主要分布在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渤海湾盆地。海上气田的勘探成本、工程建造成本、钻完井和生产操作费用均较高,加之开发调整及生产措施实施难度大,因而陆上气田开发采用的相关方法和技术在海上推广应用便受到诸多限制。为了提高中国海上气田开发的效益,有必要归纳和总结我国海上气田在开发技术与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实施经验。按照气藏特点,将中国目前的海上气田分为凝析气藏、低渗透气藏、边底水气藏、高温高压含酸气气藏、深水气藏等5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其地质特征、开发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进而结合典型案例对各类气藏的配套开发技术与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技术及实施经验进行了总结;最后对中国海上天然气开发技术的发展方向及潜力给予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海上气田 凝析气藏 低渗透气藏 边底水气藏 高温高压含酸气气藏 深水气藏 气田开发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普通稠油油藏多层合采层间干扰定量表征与定向井产能预测 被引量:64
13
作者 黄世军 康博韬 +2 位作者 程林松 周文胜 常舒萍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88-495,共8页
采用可视化的多管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结合实际油田生产资料,定量表征海上普通稠油油藏多层合采过程中的层间干扰现象,并建立适用于普通稠油油藏多层合采的定向井产能预测方法。建立了普通稠油油藏多层合采过程中采液指数和采油指数的... 采用可视化的多管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结合实际油田生产资料,定量表征海上普通稠油油藏多层合采过程中的层间干扰现象,并建立适用于普通稠油油藏多层合采的定向井产能预测方法。建立了普通稠油油藏多层合采过程中采液指数和采油指数的干扰系数动态表征关系式;引入干扰系数,并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修正Vandervlis定向井产能公式,得到适用于普通稠油油藏定向井多层合采的产能动态预测公式。储集层纵向渗透率的差异是层间干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可用储集层基准渗透率、渗透率级差和渗透率偏差综合描述。多层合采过程中,层间干扰对不同含水阶段油井产能的影响程度不同,中高含水期层间干扰对整体产油能力的抑制作用加剧,需要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考虑层间干扰后产能预测精度明显提高,修正后的定向井产能公式可以较好地应用于现场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普通稠油油藏 多层合采 层间干扰 干扰系数 定向井 产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松砂岩油藏储层物性时变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文胜 刘媛 +3 位作者 刘振坤 刘晨 唐恩高 马天赐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1-876,899,共7页
油田经过长期开发,受驱替介质冲刷或吸附、滞留等多因素作用,储层渗透率、孔隙结构、润湿性、相对渗透率及原油黏度等物性参数发生明显变化。储层物性时变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取心井物性对比方法、物理模拟驱替实验方法、数值模拟方... 油田经过长期开发,受驱替介质冲刷或吸附、滞留等多因素作用,储层渗透率、孔隙结构、润湿性、相对渗透率及原油黏度等物性参数发生明显变化。储层物性时变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取心井物性对比方法、物理模拟驱替实验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取心井物性对比方法受经济成本制约,采样位置、数量及采集时间对研究结论有重要影响;物理模拟驱替实验方法借助岩心驱替、核磁共振和CT扫描仪等仪器,可实时获取驱替过程中储层物性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及剩余油饱和度等)的变化规律,但实验条件与实际油藏开发过程的相似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数值模拟方法可实现对水驱油田剩余油分布、含水率、产液量及采收率的定量预测,但对聚合物驱油过程研究较少。随着越来越多油田进入“双高-双特高”阶段,需加大对储层时变机理探索力度,构建基于物性时变的剩余油精细表征及模拟技术,以物性时变为基础优化调整油田后期开发策略,为提高采收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物性 时变机理 疏松砂岩 研究进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段合采油井层间干扰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继成 何晓茹 +2 位作者 周文胜 耿站立 唐恩高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1-106,共6页
针对大段合采油井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严重的问题,开展了层间干扰研究,确定层间干扰的主控因素。结合现场试油实践,以层间干扰系数作为定量评价层间干扰程度的指标,对部分井的产能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流压、生产压差、含水率等因素均... 针对大段合采油井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严重的问题,开展了层间干扰研究,确定层间干扰的主控因素。结合现场试油实践,以层间干扰系数作为定量评价层间干扰程度的指标,对部分井的产能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流压、生产压差、含水率等因素均可对层间干扰程度造成影响。收集油田数据资料,计算了渗透率级差、厚度级差、层数、地层压力系数级差、生产压差级差、平均黏度、孔隙度级差、流压级差等因素。采用复相关系数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初筛选,根据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筛选后因素与层间干扰系数间的关联度,确定出层间干扰的主控因素,分别为渗透率级差、层数、静压系数级差、合测含水率、生产压差级差和流压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干扰 主控因素 层间干扰系数 复相关系数 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氰酸酯树脂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房红强 梁国正 +2 位作者 王结良 任鹏刚 周文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9期47-49,共3页
综述了目前氰酸酯树脂增韧改性的各种方法,包括热塑性树脂增韧、热固性树脂增韧、橡胶弹性体增韧、热致液晶聚合物增韧等,讨论了改性氰酸酯树脂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氰酸酯树脂 增韧改性 橡胶弹性体 热塑性树脂 热致液晶聚合物 热固性树脂 应用前景 研究进展 综述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砂岩油藏开发调整全过程井网密度与采收率关系 被引量:13
17
作者 耿站立 安桂荣 +2 位作者 周文胜 秦海丽 张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62,共6页
分析了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SY/T5367—2010)"中3个水驱砂岩油藏采收率经验公式的局限性,认为这3个经验公式具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基于大庆萨尔图油田中区西部密井网开发试验得到的经典的5类砂体水驱... 分析了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SY/T5367—2010)"中3个水驱砂岩油藏采收率经验公式的局限性,认为这3个经验公式具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基于大庆萨尔图油田中区西部密井网开发试验得到的经典的5类砂体水驱控制程度与井距关系,建立了不同规模砂体不同井距条件下水驱控制程度计算公式;基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水驱砂岩油藏采收率经验公式,考虑水驱控制程度建立了描述注水油田开发调整全过程的井网密度与采收率关系。渤海P油田应用表明,本文建立的新关系式可以更好地描述稀井网至密井网全过程的井网密度与采收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砂岩油藏 注水开发 水驱控制程度 井网密度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中高含水油田提液潜力动态计算方法 被引量:17
18
作者 刘晨 张金庆 +1 位作者 周文胜 王凯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0-115,共6页
提液是海上中高含水油田减缓产量递减的一项有效措施。基于生产动态数据的油井提液动态分析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对区域静态资料的依赖性和局限性,但常规动态法只能计算无因次采液指数,难以量化提液潜力。基于渗流理论,首先建立油井无... 提液是海上中高含水油田减缓产量递减的一项有效措施。基于生产动态数据的油井提液动态分析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对区域静态资料的依赖性和局限性,但常规动态法只能计算无因次采液指数,难以量化提液潜力。基于渗流理论,首先建立油井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的定量表征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油井无因次历史最大合理生产压差确定方法,并进一步提出油井最大产液量实时计算方法,从而达到动态法直接量化油井提液潜力的目的。应用实例表明,W油田实施提液后各井产液量基本达到了计算值,证实了该方法的合理性。该方法仅需要油井产液量和产油量2个基本生产动态数据就可以直接量化油井提液潜力,克服了海上油田区域静态资料不足的问题,具有数据基础简单、结果合理、操作简便和可实施性强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海上中高含水油田提液潜力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含水油田 最大产液量 提液潜力 生产压差 采液指数 海上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管圈活动在产妇产后乳腺疏通中的作用 被引量:43
19
作者 朱珠 周晖 +2 位作者 张翔娣 周文胜 田莹莹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3年第6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产妇产后乳腺疏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产后乳腺肿胀的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拟定对策、运用PDCA循环的原则进行对策的实施和效果核查、标准化处置等。结果 ...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产妇产后乳腺疏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产后乳腺肿胀的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拟定对策、运用PDCA循环的原则进行对策的实施和效果核查、标准化处置等。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产后乳腺肿胀的发生率从90.29%降至61.09%(P<0.01);乳腺肿胀持续时间从32.94h降至26.60h(P<0.01);纯母乳喂养率从48.06%提高至75.57%(P<0.01)。乳腺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产后乳腺肿胀的发生率,减少乳腺肿胀持续时间,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对产后母婴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产后乳腺肿胀 护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高含水油田群液量优化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晨 张金庆 +1 位作者 周文胜 王凯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6-52,共7页
海上油田群联合开发涉及因素众多,高含水阶段往往因受到生产设施能力的约束而难以发挥最大产能,因此基于现有设施能力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大产油量和最少产水量是这类油田群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难题,通过综合考虑海上油田群生产各环... 海上油田群联合开发涉及因素众多,高含水阶段往往因受到生产设施能力的约束而难以发挥最大产能,因此基于现有设施能力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大产油量和最少产水量是这类油田群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难题,通过综合考虑海上油田群生产各环节,基于广适水驱特征曲线建立了油田群单井液量优化模型,通过惩罚函数法求解得到单井最优日产液量,实现了油田群级别的单井液量优化。应用实例计算表明,液量优化后油田群的年产油量得到显著增加,含水率明显下降,降水增油效果显著,同时实现了油田群各生产因素对原油产量影响的定量表征。该方法基于平台-井筒-油藏一体化统筹考虑,所需数据简单易取,计算结果可靠,现场实施方便,具有投入低、收益高的优点,在海上油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高含水油田群 液量优化 水驱曲线 优化模型 实例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