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及其来源的新生血管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小玲 方海珍 +1 位作者 周挺业 潘建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4-168,共5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及由IRMA来源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的研究。于2016-10/2017-12期间,经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明确有IRMA或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未经...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及由IRMA来源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的研究。于2016-10/2017-12期间,经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明确有IRMA或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未经治疗的DR患者36例39眼纳入研究。在FFA引导下,对IRMA及视网膜新生血管进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检查。记录并比较IRMA及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的形态特征、血管来源层次、无灌注区面积、与无灌注区位置关系及病灶在FFA中的渗漏情况。无灌注区面积采用Image J软件进行测量。结果:OCTA成功扫描到IRMA病灶20个,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22个。20个IRMA病灶均来源并回流于视网膜静脉,血管分支较少,表现为“经修剪过的树干”样外观;IRMA均从无灌注区的边缘长出,位于视网膜静脉的无灌注区一侧,并且在无灌注区内生长;IRMA均位于视网膜内,没有突破内界膜向玻璃体腔内生长。22个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病灶,血管分支较多,表现为“海扇”样外观;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往往横跨视网膜静脉,向视网膜静脉的两侧生长、延伸;其主要部分在视网膜内,有个别分支突破内界膜沿着玻璃体后皮质生长,与视网膜紧密黏连。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20个(91%)位于无灌注区当中,2个(9%)位于无灌注区的边缘。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病灶旁的无灌注区面积为26.1±4.2mm2,大于IRMA旁的无灌注区面积12.9±4.7mm2(P<0.05)。IRMA及其来源的新生血管的来源层次无差异(P>0.05)。结论:OCTA是IRMA及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新生血管的有效检查手段。IRMA及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具有明显不同的临床特征,OCTA能够有效地对两者进行鉴别,从而为DR患者的诊断及随访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 新生血管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RT-OCTA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郑微微 黄胜海 +4 位作者 郑燕 左菁菁 钱珊珊 周挺业 林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91-1395,共5页
目的:通过高清断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DART-OCTA)观察累及黄斑区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其对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06/12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确诊的BRVO患者51例51... 目的:通过高清断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DART-OCTA)观察累及黄斑区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其对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06/12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确诊的BRVO患者51例51眼,分别行荧光素血管造影术(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OCTA)和DART-OCTA检查观察BRVO黄斑区影像学特点,根据视网膜毛细血管灌注情况将纳入患者分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组和非成像组,比较三种检查方法BRVO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检出结果,并对DART-OCTA图像中病变累及区与非累及区毛细血管血流密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51眼中,FA、OCTA、DART-OCTA检查可对毛细血管灌注成像者分别为10、14、34眼,三种检测方法BRVO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检出结果比较,DART-OCTA较FA和OCTA对缺血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的敏感性更高。DART-OCTA检查中,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组和非成像组患者病变累及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均低于非累及区(0.65±0.20/mm vs 1.16±0.31/mm, 0.41±0.16/mm vs 1.06±0.38/mm,均P<0.0001)。结论:DART-OCTA可以提供更清晰的断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灌注成像,采用其观察累及黄斑区的BRVO时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受黄斑出血的影响最小,对伴有明显视网膜出血的BRVO是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清断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DART-OCTA)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毛细血管灌注成像 黄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光保护衣在经光动力疗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保护作用
3
作者 沈小秋 刘晓玲 +4 位作者 黄颖 郑燕 黄胜海 周挺业 林冰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第3期449-449,452,共2页
中心性架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脉络膜循环异常和静水压升高引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破坏,导致黄斑中心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erous retinal detach... 中心性架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脉络膜循环异常和静水压升高引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破坏,导致黄斑中心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SRD)^([1])。CSC的治疗方法尚无共识,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观察,利尿剂,激光治疗和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上皮 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动力疗法 光动力治疗 保护衣 利尿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