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统计文艺学:大数据时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被引量:13
1
作者 周才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9-107,共9页
大数据时代凸显了统计方法在数据处理中的作用。莫莱蒂及其斯坦福文学实验室将大量文本转换成数据,在文学研究的量化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从中发现文学的普遍规律、挑战既定的文学观念,国内外学术界在文艺研究中采取统计方法已经初见端... 大数据时代凸显了统计方法在数据处理中的作用。莫莱蒂及其斯坦福文学实验室将大量文本转换成数据,在文学研究的量化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从中发现文学的普遍规律、挑战既定的文学观念,国内外学术界在文艺研究中采取统计方法已经初见端倪。从历史传统和文学研究的内在需求来看,基于数理逻辑与数据实证的文艺研究方法具有合理性。"统计文艺学"悄然兴起,它在文学研究中采取定量分析、回归分析、假设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把审美特性与科学逻辑相结合,将带来革命性的转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莫莱蒂 定量分析 统计文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我差”:自传中的叙事张力 被引量:4
2
作者 周才庶 《美育学刊》 2014年第6期66-71,共6页
在自传中,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会出现人格及叙述语言的分裂,形成了"二我差"。本文对萨特《文字生涯》、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卢梭《忏悔录》和奥古斯丁《忏悔录》等四部自传中的"二我差"现象进行解读,它们分... 在自传中,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会出现人格及叙述语言的分裂,形成了"二我差"。本文对萨特《文字生涯》、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卢梭《忏悔录》和奥古斯丁《忏悔录》等四部自传中的"二我差"现象进行解读,它们分别形成了推拒式"二我差"、收缩式"二我差"、自然式"二我差"和伪饰式"二我差"四种方式。人物"我"和叙述"我"在同一个文本中出现,形成叙述张力。事后追述的叙述性质、自然时间和叙述时间的时间差、叙述者的特殊职能是自传中"二我差"存在的主要原因。《文字生涯》等四部自传中均出现了"二我差",而回忆相隔时间的长短、叙述者有意的加工等原因使不同自传中的"二我差"的存在方式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我差” 叙述时间 分裂 存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产业的美学维度
3
作者 周才庶 《美育学刊》 2015年第6期56-60,共5页
2002年以来,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年度电影总票房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而显著提升。电影观众的美学感受基于其心理认知,同时又是社会性地构成。政治的、经济的利益支配电影产业,电影观众的美学感受并非处于纯粹自律的领地。在电影产... 2002年以来,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年度电影总票房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而显著提升。电影观众的美学感受基于其心理认知,同时又是社会性地构成。政治的、经济的利益支配电影产业,电影观众的美学感受并非处于纯粹自律的领地。在电影产业化的发展途径中,政治经济学和美学各自作为独立的话语出现,彼此忽略与对抗;美学维度根据想象、感悟、叙事和价值等方面确证自身,电影产业的持久兴盛必当在追求经济效益之外彰显自身的审美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产业 受众反应 美学感受 审美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艺节目中古典诗文的跨媒介传播与审美消费
4
作者 周才庶 《艺术广角》 2024年第5期85-92,共8页
综艺节目汲取和运用古典诗文,显示出古今沟通的文艺活力。《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综艺节目以丰富的视听形式、新颖的叙事策略发掘了电视节目与古典诗文的融合优势。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方面通过诗文重现、诗乐... 综艺节目汲取和运用古典诗文,显示出古今沟通的文艺活力。《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综艺节目以丰富的视听形式、新颖的叙事策略发掘了电视节目与古典诗文的融合优势。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方面通过诗文重现、诗乐阐发与舞台表演等方式对古典诗文的文辞进行影像化呈现,另一方面通过专业解说、剧场演绎、幕后呈现等方式对古典诗文中的故事进行场景化叙述。综艺节目对诗词文章进行跨媒介传播,衔接起娱乐属性和文化属性,表现出综艺节目的创新业态与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艺节目 古典诗文 影像化 场景化 媒介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介文学景观与文学的物质性 被引量:8
5
作者 周才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4-144,共11页
新媒介文学以文字、影像、网络语言为媒介,突破以文字为本的传统文学形式,形成文字、声音和图像相互关联的文学形态,其逻辑起点是以媒介为基点来认识文学作品的物质基础和表意符号。文学具有物质性,媒介的物质基础决定语言的符号系统,... 新媒介文学以文字、影像、网络语言为媒介,突破以文字为本的传统文学形式,形成文字、声音和图像相互关联的文学形态,其逻辑起点是以媒介为基点来认识文学作品的物质基础和表意符号。文学具有物质性,媒介的物质基础决定语言的符号系统,以及文学创作和接受的社会情境。超文本、遍历文学、数字文学、电子文学是新媒介文学的诸种理论表述,新媒介文学形成了印刷文本、影像文本和网络文本交叉融合的复合文本形态。数字文学情境出现了三种明显的倾向,其一为商业化、产业化,其二为社交化、社群化,其三为文学的审美特性从语言文字向画面影像层面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文学 物质性 文本形态 文学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建构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才庶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8-113,共6页
新时代中国网络文艺迅速发展,网络小说、网络剧数目种类繁多。网络文艺进行欲望叙事,其文本意图不断指向受众的娱乐需求。关于网络文艺的国家导向是明晰的,即加强正面引导,促进繁荣。针对网络文艺作品,多种维度的文艺批评产生了,从批评... 新时代中国网络文艺迅速发展,网络小说、网络剧数目种类繁多。网络文艺进行欲望叙事,其文本意图不断指向受众的娱乐需求。关于网络文艺的国家导向是明晰的,即加强正面引导,促进繁荣。针对网络文艺作品,多种维度的文艺批评产生了,从批评主体、评论对象、话语方式三个层面可以看出网络文艺的批评形态多样,话语方式不尽相同。要从分散的网络文艺批评走向系统的网络文艺理论,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建构需以文艺作品为本体、以审美特性为重要准则、以中国特色为指归,从而形成理论合力,提高文论话语的阐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网络文艺 文学批评 文论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媒介视域下电影的诗性修辞与影像美学——论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才庶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0,共6页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纪录片,亦是一个具有跨媒介意味的艺术事件。影片讲述叶嘉莹一生经历,导演陈传兴由此完成了"诗词三部曲":诗人郑愁予的纪录电影《如雾起时》表达"诗和历史",诗人周梦蝶纪录电影《化...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纪录片,亦是一个具有跨媒介意味的艺术事件。影片讲述叶嘉莹一生经历,导演陈传兴由此完成了"诗词三部曲":诗人郑愁予的纪录电影《如雾起时》表达"诗和历史",诗人周梦蝶纪录电影《化城再来人》寻找"诗和信仰",而《掬水月在手》诠释"诗和存在"。《掬水月在手》以诗词大家为表现对象,其表达手法是高度诗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梦蝶 表达手法 叶嘉莹 跨媒介 郑愁予 纪录电影 风格独特 纪录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