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锌纳米结构的电化学控制制备及其光致发光性能 被引量:6
1
作者 张雯 贺永宁 +1 位作者 周成波 崔吾元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2-606,共5页
利用电化学沉积法,通过调节电解液浓度、时间、温度等因素,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上制备了形貌不同的氧化锌(ZnO)纳米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光致发光谱等测试手段对不同形貌的ZnO纳米薄膜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研究表... 利用电化学沉积法,通过调节电解液浓度、时间、温度等因素,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上制备了形貌不同的氧化锌(ZnO)纳米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光致发光谱等测试手段对不同形貌的ZnO纳米薄膜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研究表明,在高于阈值电压的情况下氧化锌薄膜迅速生成,微观形貌主要受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影响,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升高可分别获得胞芽状、棒状、片层状结构,结合晶体生长理论探讨了不同形貌ZnO薄膜的成因.室温光致发光谱显示片状的ZnO纳米薄膜在近带边有较强的宽化激发峰,而可见区的发光峰受到明显抑制,这一结构有望应用于光电器件、传感器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 纳米结构 电化学法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列式扰振力测量平台及其测量策略
2
作者 周成波 夏明一 +1 位作者 张恩阳 徐振邦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1-430,共10页
为了测量大质量设备的多维扰振力,设计了一种基于传感器阵列式分布的多维扰振测量平台。该平台基于压电传感器采用了冗余式阵列的振动测量策略,解决了大负载及高刚度的测量要求,避免了结构耦合引入的测量精度损失。同时,为了克服阵列式... 为了测量大质量设备的多维扰振力,设计了一种基于传感器阵列式分布的多维扰振测量平台。该平台基于压电传感器采用了冗余式阵列的振动测量策略,解决了大负载及高刚度的测量要求,避免了结构耦合引入的测量精度损失。同时,为了克服阵列式测量引入的冗余测量误差,本文基于广义逆求解法进行测量精度优化,针对不同的被测振源选取不同位置的传感器作为测量单元,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全回归法的线性解耦算法得到更精确的三维力求解表达式,避免了冗余测量引入系统误差,也降低了不同力学特性的振源对平台测量结果的影响。最后,搭建了该阵列式多维扰振力测量平台的原理样机,通过实验验证了测量平台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保证了高承载能力和刚度(样机基频为1174 Hz,承载能力达416 kN),对8~800 Hz频率范围内的三维广义力的动态相对误差小于5%,满足了精度高、载荷大、刚度强等测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振动 重载测量 阵列式传感器 线性解耦算法 测量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D红蓝组合光谱下强光照射时长及频率对生菜生长及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邵明杰 刘文科 +2 位作者 周成波 王奇 李宝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853-2858,共6页
红蓝光谱作为植物光合色素光吸收的最大波段,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作用光谱,且红蓝LED已成为植物工厂的主流光源。因此为实现植物工厂的广泛应用,植物对红蓝光供光模式的响应及其机理亟待研究。在人工光植物工厂中,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 红蓝光谱作为植物光合色素光吸收的最大波段,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作用光谱,且红蓝LED已成为植物工厂的主流光源。因此为实现植物工厂的广泛应用,植物对红蓝光供光模式的响应及其机理亟待研究。在人工光植物工厂中,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技术(ICP-AES),研究红蓝LED组合光谱下强光照射时长和频率对生菜生长及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研究包含两个独立试验。试验一设置5个光处理:光强为500μmol·m^(-2)·s^(-1)的强光分别在常规光照(150μmol·m^(-2)·s^(-1))的光期中间照射0 h(CK),0.5 h(HL0.5),1 h(HL1),2 h(HL2)和4 h(HL4)。试验二设置4个交替光处理和1个常规光照处理(NL,170μmol·m^(-2)·s^(-1)),在交替光处理中,1 h的强光(500μmol·m^(-2)·s^(-1))在光期内被分别出现1次(A1)、3次(A3)、6次(A6)和12次(A12),将光强为150μmol·m^(-2)·s^(-1)的光期分成相等的时间段。两个试验中光质(4R∶1B)、光周期(16/8 h)和处理天数(20 d)相同。结果表明,试验一中生菜的地上部生物量和N,C,P,K,Ca和Mg等大中量元素累积量均表现出随强光照射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和CK处理相比,HL4处理下生菜的地下部干鲜重和比叶重显著提高,叶面积显著降低。HL2处理下生菜的地上部干重和N,C,P,K,Ca和Mg元素累积量均最高。在试验二中,相比常规光照,A6处理显著降低了生菜的地上部鲜重,提高了生菜的根冠比,但其他处理间生菜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强光交替照射处理显著提高了生菜碳元素含量,但是强光照射频率对生菜的干物质的量和营养元素累积量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在光期中间加短时间连续的强光照射能够有效提高生菜体内营养元素和生物量的累积,更适用于植物工厂内的生菜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强光照射 水培生菜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对日光温室垄嵌及沟嵌基质栽培根区温度和甜椒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宝石 李浩 +3 位作者 王奇 刘文科 邵明杰 周成波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3-38,共6页
为了探究覆膜对日光温室中垄嵌与沟嵌基质栽培根区温度和甜椒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土垄栽培(SR)为对照,设置4个垄嵌及沟嵌基质处理进行田间试验。其中处理1为起垄内嵌基质栽培(SSC),其下底宽40 cm,高度10 cm,内嵌槽深10 cm;处理2为不覆膜... 为了探究覆膜对日光温室中垄嵌与沟嵌基质栽培根区温度和甜椒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土垄栽培(SR)为对照,设置4个垄嵌及沟嵌基质处理进行田间试验。其中处理1为起垄内嵌基质栽培(SSC),其下底宽40 cm,高度10 cm,内嵌槽深10 cm;处理2为不覆膜起垄内嵌基质栽培(SSC-WF);处理3为内嵌槽全嵌入(10 cm)地表面的土壤沟嵌基质栽培(SE),高度为0 cm;处理4为不覆膜土壤沟嵌基质栽培(SE-WF)。结果表明:与SR相比,SSC、SE处理能够提高夜间根区温度均值0.5℃左右;不同月份的最高温与最低温差值的平均值表现结果有所不同,但以SE处理的根区稳定性较强。垄嵌与沟嵌对根区温度的影响表现为:垄嵌基质栽培抗低温能力要优于沟嵌基质栽培,但根区温度稳定性较弱;覆膜处理能够提高根区温度。SSC、SSC-WF和SE处理甜椒幼苗的株高、茎粗和SPAD值显著高于SR,且SSC处理促进幼苗生长的效果最显著;SSC和SE处理的茎粗和SPAD值有显著差异,株高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覆膜条件下,垄嵌与沟嵌基质栽培能够提高根区温热效应,尤以垄嵌基质栽培更优,同时更利于促进甜椒幼苗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垄嵌与沟嵌基质栽培 甜椒幼苗 根区温度 株高 地膜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液氮水平及EC对基质培西洋参生长及总皂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玉彬 李宝石 +3 位作者 刘文科 查凌雁 周成波 邵明杰 《农业工程技术》 2019年第19期9-14,共6页
采用LED光源在室内可控环境下进行了2个试验,试验1设置2.5、5、7.5 mmol/L三种营养液氮水平处理,试验2设置了1、1.5、2倍三种营养液EC处理,研究了营养液氮水平及EC对西洋参根鲜干重、形态指标及叶绿素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西洋参无... 采用LED光源在室内可控环境下进行了2个试验,试验1设置2.5、5、7.5 mmol/L三种营养液氮水平处理,试验2设置了1、1.5、2倍三种营养液EC处理,研究了营养液氮水平及EC对西洋参根鲜干重、形态指标及叶绿素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西洋参无土栽培环境下,低氮水平及低EC营养液处理利于西洋参果实和种子单粒的生长,且利于西洋参地上部分形态指标及其参根的生长,营养液氮水平和EC处理对西洋参总皂苷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皂苷含量 西洋参 LED光源 无土栽培 基质培 营养液 可控环境 形态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甜椒土垄和垄嵌基质栽培方式CO2排放通量日变化比较
6
作者 李宝石 刘文科 +4 位作者 李宗耕 张玉彬 查凌雁 周成波 邵明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90-196,共7页
为了探究新型栽培方式下甜椒苗期CO2的排放量和排放日变化特征,明确新型栽培方式下最佳的蔬菜减排栽培模式,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对土垄栽培、土垄内嵌式基质栽培(SSC)标准垄、SSC矮垄3种栽培模式的内嵌区和土垄栽培、SSC标准垄、... 为了探究新型栽培方式下甜椒苗期CO2的排放量和排放日变化特征,明确新型栽培方式下最佳的蔬菜减排栽培模式,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对土垄栽培、土垄内嵌式基质栽培(SSC)标准垄、SSC矮垄3种栽培模式的内嵌区和土垄栽培、SSC标准垄、SSC矮垄的整个垄部进行连续地取气测定。结果表明:测定时间段内,设施甜椒苗期的CO2的排放通量呈现单峰型,与室内气温、地表下5 cm深温度的变化趋势相一致。CO2的排放通量呈现昼高夜低的现象,在白天,土垄的垄部CO2的排放通量平均排放通量最高,为325 mg/(m^2·h),SSC标准垄的垄部CO2的排放通量平均排放通量最低,为164 mg/(m^2·h);在夜间,土垄的垄部CO2的排放通量平均排放通量最高,为110 mg/(m^2·h),SSC矮垄的垄部CO2的排放通量平均排放通量最低,为78 mg/(m^2·h)。土垄的CO2的排放通量日变化波动较大,SSC栽培的CO2的排放通量日变化较为稳定。此外,3种栽培处理的根区温度日变化趋于一致,峰值滞后于室内气温1~3 h,但3种处理的根区温度数值有所差异,SSC标准垄相较于更有优势。综上所述,SSC栽培模式有利于设施蔬菜的减排效应,对于日光温室中设施蔬菜的栽培技术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田 CO2 排放通量 昼夜变化 基质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