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故乡》的三种形态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平 周悦三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6-49,共4页
《故乡》是鲁迅笔下中国现代乡土文学风景的展示,更是自己一次强烈的生命感知,蕴含了自身对“人与他人”“人与空间”“个人与群体关系”的即问。《故乡》以记忆、语言、观念三种形态为依托,表达作者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鲁迅从... 《故乡》是鲁迅笔下中国现代乡土文学风景的展示,更是自己一次强烈的生命感知,蕴含了自身对“人与他人”“人与空间”“个人与群体关系”的即问。《故乡》以记忆、语言、观念三种形态为依托,表达作者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鲁迅从对故乡世界的追认与告别中进行自我的内在体认,在故乡的失落中言说着对重建精神家园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故乡 记忆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革命”历史叙述的精神向度——再谈《红旗谱》
2
作者 王平 周悦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67,共6页
《红旗谱》作为“十七年”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经典,所蕴含的历史意蕴、文化内涵和叙述方法等显示了特定历史时期文学创作在权力规训下独特的审美范式,潜在地影响了我们认识历史的方式。以“农民革命”这一眼光再次审视《红旗谱》... 《红旗谱》作为“十七年”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经典,所蕴含的历史意蕴、文化内涵和叙述方法等显示了特定历史时期文学创作在权力规训下独特的审美范式,潜在地影响了我们认识历史的方式。以“农民革命”这一眼光再次审视《红旗谱》时,必然要以现代历史观和审美价值取向为依托,把作品当成一个历史性文本来解读,力求挖掘作品经典化过程中被忽略的声音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旗谱》 审美价值取向 历史叙述 叙述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权力规训 精神向度 审美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月的土地》:东北地方的历史低语
3
作者 王平 周悦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0-193,共4页
一直以来,津子围的小说创作聚焦于城市和人的现实体味,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北乡土,则很少作为直接的书写对象出现在他的文字中。《十月的土地》是津子围又一部现实主义之作,昭示了他在文学视点上的转向,这种转向带有个人浓厚的情感温度... 一直以来,津子围的小说创作聚焦于城市和人的现实体味,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北乡土,则很少作为直接的书写对象出现在他的文字中。《十月的土地》是津子围又一部现实主义之作,昭示了他在文学视点上的转向,这种转向带有个人浓厚的情感温度。小说以20世纪20—40年代为背景,揭示了作家对"农民与土地""人与人""人与时代"之间联结的思考,在故事的架构、人物的塑造与情感的介入等方面,充分显示着津子围小说创作的鲜明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写对象 现实主义 人物的塑造 农民与土地 小说创作 20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