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炮制时间对何首乌成分及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周忆梦 赵梦杰 +4 位作者 龚小红 党珏 袁岸 李燕 李芸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59-1765,共7页
研究何首乌最佳炮制时间及其成分的含量变化特征。采用HPLC法测定6个不同炮制时间的何首乌对比市售制首乌中各成分的含量,并采用指纹图谱相似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PLS回归分析对测定结果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相似度均在0.9~1.0之间,... 研究何首乌最佳炮制时间及其成分的含量变化特征。采用HPLC法测定6个不同炮制时间的何首乌对比市售制首乌中各成分的含量,并采用指纹图谱相似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PLS回归分析对测定结果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相似度均在0.9~1.0之间,各个样本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聚类分析方法将6个不同炮制时间的何首乌按成分变化特征聚为4类。PLS回归分析法得到二苯乙烯苷和白藜芦醇为不同炮制时间的成分含量变化的主要差异成分。4 h为何首乌最佳炮制时间,为何首乌的质量控制以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炮制时间 相似性分析 聚类分析 PLS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翘挥发油自微乳的制备及解热作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郑立 汤韵秋 +4 位作者 余琳媛 刘美辰 周忆梦 全云云 李芸霞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9-153,共5页
目的研究连翘挥发油自微乳处方组成和比例,并考察其解热药效。方法通过溶解性实验、因素考察和伪三相图绘制,以自乳化时间、乳化效果、乳滴粒径、多分散系数、稳定性为指标确定最佳处方;建立酵母致热大鼠模型,考察其和挥发油在体内解热... 目的研究连翘挥发油自微乳处方组成和比例,并考察其解热药效。方法通过溶解性实验、因素考察和伪三相图绘制,以自乳化时间、乳化效果、乳滴粒径、多分散系数、稳定性为指标确定最佳处方;建立酵母致热大鼠模型,考察其和挥发油在体内解热药效。结果连翘挥发油自微乳的处方组成为连翘挥发油-油酸乙酯-吐温20-乙醇(25∶10∶81∶9),制得外观澄清透明的淡黄色油状液体,粒径为(37.41±0.014)nm,多分散系数0.211±0.018,电位(-7.05±0.53)mV,乳化时间32 s。解热药效结果显示,连翘挥发油自微乳能够有效抑制发热模型大鼠体温上升,降低模型大鼠体温。结论连翘挥发油自微乳制备简单,增加了药物在水中溶解度,有利于胃肠道吸收,提高了挥发油解热药效,为连翘挥发油新剂型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 挥发油 自微乳 解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首乌二苯乙烯苷对肝脏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刘美辰 李芸霞 +2 位作者 全云云 周忆梦 彭成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1318-1321,共4页
二苯乙烯苷是中药何首乌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理活性,被认为是何首乌保肝的主要有效成分。然而近年来随着何首乌肝损伤事件的频发,出现了一些关于二苯乙烯苷肝毒性的研究报道。目前尚未发现有对二苯乙烯苷对于肝脏的作用和作... 二苯乙烯苷是中药何首乌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理活性,被认为是何首乌保肝的主要有效成分。然而近年来随着何首乌肝损伤事件的频发,出现了一些关于二苯乙烯苷肝毒性的研究报道。目前尚未发现有对二苯乙烯苷对于肝脏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全面分析总结。文章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对已有的报道进行了整理分析,以期为何首乌二苯乙烯苷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乙烯苷 何首乌 肝脏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溴酸樟柳碱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郑立 汤韵秋 +4 位作者 余凌媛 周忆梦 全云云 党珏 李芸霞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2448-2451,共4页
氢溴酸樟柳碱具有较强的中枢和外周抗胆碱活性,其安全性比同类药物高,对多种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价值,从而受到医药界广泛的重视。综合文献研究,从氢溴酸樟柳碱药效学、药动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其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氢溴酸樟柳碱 药效学 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苯乙烯苷在体吸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忆梦 全云云 +4 位作者 郑立 刘美辰 汤韵秋 余琳媛 李芸霞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369-372,共4页
目的:研究何首乌主要成分二苯乙烯苷在胃肠道的吸收。方法:通过大鼠在体胃肠灌流模型,采用酚红标记法校正肠循环液体积,HPLC法同时检测各时间点二苯乙烯苷和酚红的浓度,研究不同浓度二苯乙烯苷体内吸收情况。结果:质量浓度为60,30,10μg... 目的:研究何首乌主要成分二苯乙烯苷在胃肠道的吸收。方法:通过大鼠在体胃肠灌流模型,采用酚红标记法校正肠循环液体积,HPLC法同时检测各时间点二苯乙烯苷和酚红的浓度,研究不同浓度二苯乙烯苷体内吸收情况。结果:质量浓度为60,30,10μg·mL^(-1)的二苯乙烯苷在胃内每小时的吸收百分率(PA)分别为(28.65±9.75)%,(17.04±3.98)%,(13.75±5.94)%;在小肠内的PA依次为(3.36±0.40)%,(3.36±0.79)%,(4.54±0.95)%。结论:二苯乙烯苷主要在胃内被吸收,在小肠段吸收较少。在胃酸环境下,随浓度的升高,吸收率显著增加,推测二苯乙烯苷在胃内的吸收机制为被动转运。不同浓度二苯乙烯苷在小肠内的吸收率无显著性差异,其机制可能为主动转运,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二苯乙烯苷 在体胃肠吸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首乌肝毒性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全云云 刘美辰 +1 位作者 周忆梦 李芸霞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2007-2012,共6页
目的:对何首乌可能存在的肝毒性物质基础及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何首乌肝毒性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作者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国内外近10年来有关何首乌肝毒性研究的文献报道,对其可能的肝毒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进行整... 目的:对何首乌可能存在的肝毒性物质基础及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何首乌肝毒性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作者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国内外近10年来有关何首乌肝毒性研究的文献报道,对其可能的肝毒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主要以生、制首乌的肝毒性实验研究为展开点,并对其可能存在的肝毒性成分、机制及相关报道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展开论述。结果:蒽醌类、二苯乙烯苷、鞣质都被分别报道是何首乌的肝毒性物质基础,但迄今仍无统一说法,甚至还存在诸多矛盾。此外三者在机体内会相互影响。结论:何首乌的肝毒性作用主要由蒽醌类、二苯乙烯苷、鞣质三类物质共同介导,且此三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影响着何首乌的肝毒性作用,推测其毒作用机制可能与多成分协同制毒及双向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何首乌 制何首乌 肝毒性 炮制减毒 物质基础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模型评价何首乌中18种成分的肝脏毒性 被引量:16
7
作者 全云云 周忆梦 +1 位作者 刘美辰 李芸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44-752,共9页
首次用斑马鱼模型探索何首乌中18种成分的肝脏毒性作用,为何首乌的肝毒性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对肝脏荧光转基因斑马鱼给以高、中、低剂量的18种何首乌主要成分72 h,并分别于给药后24、48、72 h用荧光显微镜对其进行拍照。拍好的图片... 首次用斑马鱼模型探索何首乌中18种成分的肝脏毒性作用,为何首乌的肝毒性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对肝脏荧光转基因斑马鱼给以高、中、低剂量的18种何首乌主要成分72 h,并分别于给药后24、48、72 h用荧光显微镜对其进行拍照。拍好的图片通过Image J软件进行肝脏面积和荧光强度分析。大黄素组、大黄酸组、芦荟大黄素组、大黄素-1-O-葡萄糖苷组、大黄素甲醚-8-O-葡萄糖苷组、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组及阳性对照组(对乙酰氨基酚)的肝脏面积和肝脏荧光强度与空白组相比显著降低;而大黄酚组、大黄素甲醚组、大黄素-8-O-葡萄糖苷组、大黄酸-8-O-葡萄糖苷组、大黄酚-1-O-葡萄糖苷组、大黄酚-8-O-葡萄糖苷组、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葡萄糖苷组、白藜芦醇组、没食子酸组、儿茶素组、表儿茶素组的肝脏面积和肝脏荧光强度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此外,二苯乙烯苷组的肝脏荧光强度与空白组相比显著增高。由此可见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1-O-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对斑马鱼幼鱼肝脏具有一定毒性作用。何首乌的肝毒性作用可能还是由蒽醌类化合物介导,其物质基础与上述6种蒽醌成分有关,并以结合蒽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何首乌 肝毒性 蒽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