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MSP/OLS数据的夜间低云大雾监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周小珂 严卫 +2 位作者 白衡 马烁 韩丁 《遥感信息》 CSCD 2012年第6期86-90,共5页
在分析现有低云大雾识别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夜间微光云图和红外云图识别低云大雾的双通道阈值法,并用美国国防气象卫星DMSP/OLS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了基于DMSP/OLS数据的双通道阈值法进行夜间低云大雾监测的可行性。
关键词 卫星遥感 DMSP OLS 阈值 云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分析热带气旋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18
2
作者 严卫 韩丁 +2 位作者 周小珂 刘会发 唐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09-1824,共16页
利用2006—2010年的CloudSat热带气旋过境数据集资料,定量分析了大西洋地区飓风的云、降水和热力结构在不同演变阶段内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的发生概率以5km高度为"拐点"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且成熟阶段的回波强度... 利用2006—2010年的CloudSat热带气旋过境数据集资料,定量分析了大西洋地区飓风的云、降水和热力结构在不同演变阶段内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的发生概率以5km高度为"拐点"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且成熟阶段的回波强度明显大于发展和消亡阶段.各径向环内深对流云发生概率始终最大,积云和雨层云始终最小.冰水含量的最大值位于内核区且沿径向不断减小,有效粒子半径和分布宽度参数随高度减小而粒子数浓度却增大.温度距平在距离中心200km以内随飓风演变不断增大,而200km以外始终较小.各阶段8km以下存在湿心区,而其上方正好对应暖心区.内核区发展阶段存在近饱和区而成熟和消亡阶段存在向外倾斜的未饱和区.各阶段不同径向环内4km以上主要为稳定层结而4km以下的层结特性各异,且假相当位温沿径向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 大西洋 飓风 云发生概率 热力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毫米波雷达、无线电掩星和探空仪资料的云边界高度对比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严卫 韩丁 +1 位作者 赵现斌 周小珂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212-2226,共15页
为准确评估基于相对湿度廓线法反演云边界高度的有效性,以CloudSat和CALIPSO联合探测结果为基准,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COSMIC无线电掩星和探空仪的云底高与云顶高反演结果进行定量对比验证,结果表明:CloudSat、掩星和探空仪检测到高... 为准确评估基于相对湿度廓线法反演云边界高度的有效性,以CloudSat和CALIPSO联合探测结果为基准,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COSMIC无线电掩星和探空仪的云底高与云顶高反演结果进行定量对比验证,结果表明:CloudSat、掩星和探空仪检测到高云的比例差异较大,掩星和探空仪云检测效率相近,但云检测质量掩星优于探空仪,云层沿高度的发生概率同样掩星与CloudSat具有更好的一致性;陆地与海洋地区掩星和探空仪云底高反演精度大于云顶高,且反演精度与云层高度有关,二者对不同类型云的边界高度具有不同的反演优势,云底高发生概率掩星和探空仪与CloudSat都有很好的一致性,但云顶高概率掩星与CloudSat的吻合程度更好;CloudSat云边界高度随纬度升高而减小,其与掩星和探空仪的反演偏差同样是低纬大于中高纬,且具有不同的季节分布特点.此外,三者检测的底层云中低云所占比例从冬季到夏季逐渐减小,顶层云中云顶高于10km的比例从冬季到夏季却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 COSMIC 探空仪 云底高 云顶高 相对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F-lacuna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升高 张北辰 +6 位作者 方涵先 刘俊明 刘建军 李崇银 胡红桥 潘业森 周小珂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6,共9页
F-lacuna是高纬极区电离层测高仪频高图上经常出现的一种F层回波描迹部分或全部消失的现象,直接影响电离层参数的标定,其表征的电离层物理过程尚未定论.利用南极中山站测高仪频高图数据,本文统计分析了Flacuna在不同太阳风速度水平下的... F-lacuna是高纬极区电离层测高仪频高图上经常出现的一种F层回波描迹部分或全部消失的现象,直接影响电离层参数的标定,其表征的电离层物理过程尚未定论.利用南极中山站测高仪频高图数据,本文统计分析了Flacuna在不同太阳风速度水平下的发生频率,主要对2012年2月15日一次F2-lacuna观测实例的粒子沉降及电离层特性进行了分析.观测特征表明,F2-lacuna发生期间,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EC明显减小,昭和站SuperDARN高频雷达观测到的中山站上空电离层Bragg后向散射增强,但对应来自磁层的电子和离子沉降并不明显.这可能是由磁层亚暴引起的极区电离层电流体系扰动,触发电离层F-B不稳定性,产生沿场向排列的小尺度不规则体,其热效应导致F2层密度减小,F2-lacuna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cuna 极区电离层 频高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淅川福森药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5
作者 周小珂 《河南农业》 2018年第4期61-62,共2页
淅川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地,水清、民富、县强已被确定为淅川的重点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淅川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河南福森... 淅川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地,水清、民富、县强已被确定为淅川的重点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淅川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河南福森中药材产业化集群建设是一个很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农业可持续发展 调研 群发 药业 扶贫工作 生态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棚内丝瓜早熟无公害管理技术探索
6
作者 周小珂 《河南农业》 2013年第15期38-38,共1页
丝瓜是深根、多根系瓜类作物,前期产量是决定产值高低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夏至前丝瓜产量主要靠主蔓结瓜,以后靠侧枝蔓结瓜。因此,加强品种选育,有效分期管理,促进主蔓、侧枝结瓜,延长生育期,是提高丝瓜产量的重要措施,也是... 丝瓜是深根、多根系瓜类作物,前期产量是决定产值高低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夏至前丝瓜产量主要靠主蔓结瓜,以后靠侧枝蔓结瓜。因此,加强品种选育,有效分期管理,促进主蔓、侧枝结瓜,延长生育期,是提高丝瓜产量的重要措施,也是获得高效益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 管理技术 无公害 早熟 前期产量 瓜类作物 品种选育 分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