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丙烯纤维加筋尾矿砂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金佳旭 崔红志 +2 位作者 周宏源 周宇彬 张二军 《非金属矿》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9-31,共3页
为探索加筋尾矿砂用作路堤填料的可行性,将不同长度、不同含量的聚丙烯纤维掺入铁尾矿砂中,开展纤维对尾矿砂单轴抗压强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影响的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掺加聚丙烯纤维能够显著提高尾矿砂的单轴抗压强度,但连续增大聚丙... 为探索加筋尾矿砂用作路堤填料的可行性,将不同长度、不同含量的聚丙烯纤维掺入铁尾矿砂中,开展纤维对尾矿砂单轴抗压强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影响的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掺加聚丙烯纤维能够显著提高尾矿砂的单轴抗压强度,但连续增大聚丙烯的纤维长度、持续提高纤维含量对尾矿砂抗压强度影响不大;加筋尾矿砂的黏聚力随纤维长度和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掺加纤维后尾矿砂的黏聚力整体上高于未添加纤维的尾矿砂;尾矿砂的内摩擦角几乎不受聚丙烯纤维长度和含量的影响。长度1.5 mm、含量0.20%的聚丙烯纤维是最优的加筋配比,这为尾矿砂用于路堤填料提供了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砂 聚丙烯纤维 纤维长度 纤维含量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笼型聚倍半硅氧烷增韧3层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宇彬 刘述梅 +1 位作者 陈植耿 赵建青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9-105,共7页
以3,3′,4,4′-联苯四酸二酐(BPDA)-对苯二胺(PDA)/4,4′-二苯醚二胺(ODA)型聚酰亚胺为芯层,将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BAPP)-BPDA型聚酰胺酸涂覆于芯层的上、下表面并热亚胺化得到3层聚酰亚胺薄膜。为提高3层聚酰亚胺薄膜... 以3,3′,4,4′-联苯四酸二酐(BPDA)-对苯二胺(PDA)/4,4′-二苯醚二胺(ODA)型聚酰亚胺为芯层,将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BAPP)-BPDA型聚酰胺酸涂覆于芯层的上、下表面并热亚胺化得到3层聚酰亚胺薄膜。为提高3层聚酰亚胺薄膜的韧性,将降冰片烯二酸酐-马来酰亚胺基七异丁基聚倍半硅氧烷交替共聚物(poly(MIPOSS-alt-NA))作为BPDA的共单体引入到上、下表层的热塑性聚酰亚胺中。结果表明,当poly(MIPOSS-alt-NA)的质量分数为6.0%时,3层聚酰亚胺薄膜的断裂伸长率从7.2%提高到14.5%,热膨胀系数则从27.0×10-6 K-1降低至23.6×10-6 K-1,与铜箔制备的柔性覆铜板剥离强度达到12.0 N/cm,针对拉伸断面电镜照片的变化对增韧机理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层聚酰亚胺 增韧 柔性覆铜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作用下尾矿砂孔隙率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二军 王彪 +1 位作者 梁冰 周宇彬 《非金属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3-55,共3页
冻融循环作用对砂土的孔隙率和孔隙体积变化具有重要影响。采用压汞法对冻融作用下尾矿砂孔隙率和孔隙体积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使用分形维数定量表征冻融循环作用下尾矿砂内部孔隙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通过破坏尾矿砂颗粒... 冻融循环作用对砂土的孔隙率和孔隙体积变化具有重要影响。采用压汞法对冻融作用下尾矿砂孔隙率和孔隙体积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使用分形维数定量表征冻融循环作用下尾矿砂内部孔隙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通过破坏尾矿砂颗粒的大小和改变尾矿砂颗粒间骨架结构是导致尾矿砂孔隙体积和孔隙率变化的主要原因,随着冻融循环作用次数的增加,尾矿砂孔隙体积呈现出非线性增大趋势,孔隙率呈先增大后减小再缓慢增大的趋势,孔隙分形维数先急速下降后缓慢升高最终趋于稳定;尾矿砂内部结构微结构调整出现在冻融循环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压汞法 尾矿砂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岩开发及发电技术应用概述 被引量:10
4
作者 朱桥 张加蓉 周宇彬 《中外能源》 CAS 2019年第9期19-27,共9页
干热岩地热资源通过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技术体系实现发电,并可能成为未来战略性替代资源之一。通过分析美、日、法4个EGS项目,总结其科研经验及教训,可以取得以下认识:目标热储基底大多为花岗岩,且分布在火山、高原等地貌附近,复杂的... 干热岩地热资源通过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技术体系实现发电,并可能成为未来战略性替代资源之一。通过分析美、日、法4个EGS项目,总结其科研经验及教训,可以取得以下认识:目标热储基底大多为花岗岩,且分布在火山、高原等地貌附近,复杂的地质构造使得原始地应力和天然裂隙难以预测;干热岩水力压裂的主要机制是岩体剪切破坏;单井钻进和激发后配合井下监测手段定向钻入裂隙系统的效果更好,且长时间的低压循环激发比短时高压激发更有效。干热岩商业化开发中还有一些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如资源靶区定位技术、储层改造技术及监测技术等。双工质地热发电技术是目前唯一经济可行的EGS发电方案,可避免因地热流体品质引起的设备安全隐患,但只有国外厂商具备成套设计和制造能力。中国开展干热岩研究不足30年,2012年启动的'干热岩热能开发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资源靶区定位、大型水力压裂模拟、压裂液和化学激发剂的研发、热储改造评价体系以及地下热—水—化—力三维模拟系统等方面已取得了实质成果。我国目前尚未完全掌握高温钻井、储层激发和流体循环测试等关键技术,需通过政府支持和统一规划,加强科研经费的稳定投入,加大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增强型地热系统 水力压裂 热储改造 双工质地热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