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北地区遗传性弥漫型胃癌与CDH1种系突变关系初探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学付 陈国星 彭晓飞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通过5例临床标准遗传性弥漫型胃癌综合征(HDGC)病人外周血细胞CDH1基因测序,探讨粤北地区HDGC形成与CDH1种系突变可能的关系。方法 2010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胃肠外科手术治疗胃癌病人425例,通过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筛选出符... 目的通过5例临床标准遗传性弥漫型胃癌综合征(HDGC)病人外周血细胞CDH1基因测序,探讨粤北地区HDGC形成与CDH1种系突变可能的关系。方法 2010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胃肠外科手术治疗胃癌病人425例,通过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筛选出符合国际胃癌联盟制定的临床标准HDGC病例5例。采集病人外周血提取DNA,对CDH1基因全部外显子编码区进行测序。结果 5例病人外周血细胞CDH1基因外显子测序未检测到明确致病性突变。结论粤北地区HDGC形成与CDH1种系突变关系仍不清楚,有待更多大样本检测的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弥漫型胃癌 种系突变 E-钙粘素蛋白基因 CDH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1199例胃癌患者男女异质性临床病理分析
2
作者 周学付 吴晖 +5 位作者 王亮 彭建军 张常华 陈创奇 蔡世荣 何裕隆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4期213-217,共5页
目的 探讨男性女性胃癌的异质性及可能形成的原因。方法 收集2001年至2012年1 199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男性女性患者在年龄、肿瘤部位、浆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等指标上的差异情况。... 目的 探讨男性女性胃癌的异质性及可能形成的原因。方法 收集2001年至2012年1 199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男性女性患者在年龄、肿瘤部位、浆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等指标上的差异情况。结果1 199例患者中男性794例,平均年龄58岁;女性405例,平均年龄53岁。男性女性患者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显著(P〈0.05),在年龄分布曲线图中,男性于50~70岁间形成陡峭高峰;女性于40~70岁间形成平台状峰顶。随年龄段上升,男女比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至60~70岁达顶峰(男女比率约等于3),在40岁前女性发病占优势。男性上部癌较女性相对多见(31.5%vs.18.8%),女性下部癌较男性相对多见(50.6%vs.4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女性各部位肿瘤T3、T4期分布无差异(P〉0.05)。女性上、下部癌淋巴结转移度(阳性淋巴结数/总淋巴结数)明显高于男性(均P〈0.05)。结论 胃癌男女临床病理的异质性表现明显,对胃癌多种易感因素差异性应答可能是男女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异质性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K1表达的差异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昕 冯正富 +3 位作者 赖志伟 江艳琴 徐淼玲 周学付 《现代医院》 2016年第6期848-850,共3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胸苷激酶1(TK1)表达的差异及其对肿瘤性疾病早期预警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胸苷激酶1检测试剂盒(酶免疫点印迹化学发光法)对院内进行治疗的120例肿瘤患者血清TK1进行检测,对比治疗前后血清TK1的变化情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胸苷激酶1(TK1)表达的差异及其对肿瘤性疾病早期预警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胸苷激酶1检测试剂盒(酶免疫点印迹化学发光法)对院内进行治疗的120例肿瘤患者血清TK1进行检测,对比治疗前后血清TK1的变化情况及与生物学行为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后血清TK1浓度为(1.65±0.31)pmol/L,显著低于治疗前浓度(2.51±0.73)p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血清TK1的浓度呈现正性相关性(P<0.05),TK1在大肠癌、肺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胃癌及食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较高,尤其是恶性淋巴瘤中,与各阳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复发和转移组血清TK1的平均浓度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18±0.64)pmol/L、44.93%,显著高于未复发和转移组(1.03±0.31)pmol/L、3.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和肺癌不同分期之间TK1阳性表达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可将TK1水平的程度作为患者机体内肿瘤细胞增殖及是否存在复发可能性的指标,同时此项指标还可作为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项之一,对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预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清胸苷激酶1 肿瘤标志物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H术治疗痔疮合并黏膜内脱垂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黄闻东 周学付 +2 位作者 曾军 汪荣 牛晓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17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对痔疮合并黏膜内脱垂患者应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术)的效果。方法痔疮合并黏膜内脱垂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PPH组,各50例。常规组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PPH组予PPH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后... 目的探讨对痔疮合并黏膜内脱垂患者应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术)的效果。方法痔疮合并黏膜内脱垂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PPH组,各50例。常规组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PPH组予PPH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PH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H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低于常规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痔疮合并黏膜内脱垂患者的治疗中应用PPH术,具有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远期复发率低的优点,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痔疮 黏膜内脱垂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