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桂林市不同产地地方群体种茶树红茶香气成分分析
1
作者
郭春雨
吴潜华
+2 位作者
周如鹍
胡启明
庞月兰
《茶叶通讯》
2025年第2期232-238,共7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桂林市不同区域茶树群体种红茶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确定其主要香气成分,结合感官品质审评结果总结香气品质特征。结果表明,从桂林市不同产地群体种茶树制作的红...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桂林市不同区域茶树群体种红茶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确定其主要香气成分,结合感官品质审评结果总结香气品质特征。结果表明,从桂林市不同产地群体种茶树制作的红茶中共检测出40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等。龙胜龙脊大叶种红茶(LSH)和全州地方群体种红茶(QZH)的主要香气成分均为香叶醇、β-芳樟醇、氧化芳樟醇II(呋喃型)、水杨酸甲酯和苯乙醇,主要以甜香为主调;龙脊大叶种红茶(LSH)花蜜香较显,且持久。荔浦地方群体种红茶(LPH)、兴安地方群体种红茶(XAH)和临桂宛田大叶种红茶(LGH)主要香气成分为香叶醇、β-芳樟醇、氧化芳樟醇II(呋喃型)、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I(呋喃型),表现为甜花香;兴安地方群体种红茶(XAH)花香最明显,其次是荔浦地方群体种红茶(LPH)和临桂宛田大叶种红茶(L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红茶
群体品种
香气成分
HS-SPME-GC-MS
桂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种控草措施对山地茶园杂草防除效果比较
被引量:
4
2
作者
周如鹍
罗跃新
+4 位作者
庞月兰
诸葛天秋
郭春雨
宾哲源
吴潜华
《现代园艺》
2021年第14期37-40,共4页
通过对比3种控草措施在山地茶园上的杂草防除效果,寻找出成本低、效果佳的控草方式,为山地茶园草害防控提供参考。以茶树自然生长为对照(CK),设人工控草(T1)、地膜控草(T2)、地布控草(T3)等不同控草处理,通过计算不同控草措施成本,观测...
通过对比3种控草措施在山地茶园上的杂草防除效果,寻找出成本低、效果佳的控草方式,为山地茶园草害防控提供参考。以茶树自然生长为对照(CK),设人工控草(T1)、地膜控草(T2)、地布控草(T3)等不同控草处理,通过计算不同控草措施成本,观测统计不同控草处理下杂草种类、数量、密度等数据,分析3种控草措施对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地膜控草处理和地布控草处理控草较人工控草处理节约成本约23.34%~25.08%,杂草种类减少约35.29%~44.12%,数量减幅约80.72%~87.32%,杂草密度降幅45.10%~95.3%,控草效果表现突出,达到节本增效的作用,但地膜存在透气性、透水性、延展性差,易破裂,使用年限短等缺陷,而地布具有良好的通透性、遮光性,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因此,在茶园实际生产中可优先使用地布防除杂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茶园
人工控草
地膜控草
地布控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野生牛大力子叶诱导愈伤组织方法初探
3
作者
周如鹍
方利娟
庞月兰
《现代园艺》
2021年第14期5-9,共5页
为研究建立野生牛大力快速繁殖技术体系,为野生牛大力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参考。以野生牛大力子叶为外植体,经过75%酒精及Hg Cl_(2)消毒,接种在MS添加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6-BA(0.5、1.0、1.5、2.0 mg/L)、NAA(1.0、2.0、3.0 mg/L)...
为研究建立野生牛大力快速繁殖技术体系,为野生牛大力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参考。以野生牛大力子叶为外植体,经过75%酒精及Hg Cl_(2)消毒,接种在MS添加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6-BA(0.5、1.0、1.5、2.0 mg/L)、NAA(1.0、2.0、3.0 mg/L)、2,4-D(1.0、2.0、3.0 mg/L)培养基上,根据植物细胞全能性原理探索野生牛大力子叶诱导愈伤组织技术。结果表明:75%酒精消毒15 s、0.1%Hg Cl_(2)消毒8 min消毒效果最佳,培养7d后所有外植体均长出遇伤组织,在C4(MS+0.5 mg/L6-BA+2.0 mg/L2,4-D)培养基中培养40d后,愈伤组织诱导率达95.8%,诱导效果最好,在现实生产中可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大力
子叶
外植体
组织培养
愈伤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工艺六堡茶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
17
4
作者
黎敏
庞月兰
+3 位作者
杨春
郭春雨
周如鹍
邓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期193-195,200,共4页
以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工艺六堡茶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主要特征成分含量差别显著,传统工艺六堡茶的氨基酸含量、茶多酚总量、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均比现...
以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工艺六堡茶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主要特征成分含量差别显著,传统工艺六堡茶的氨基酸含量、茶多酚总量、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均比现代工艺六堡茶高;而传统工艺六堡茶的咖啡碱、茶褐素含量显著低于现代工艺六堡茶。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共检出49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均为共有成分,其中传统工艺六堡茶香气成分以醇类、醛类和酮类为主,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为反-2-反-4-庚二烯醛、β-芳樟醇、β-紫罗酮、苯甲醛、3,5-辛二烯-2-酮、十四酸等;现代工艺六堡茶香气成分以醛类和酮类为主,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为反-2-反-4-庚二烯醛、β-紫罗酮、3,5-辛二烯-2-酮、水杨酸甲酯、二氢猕猴桃内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化学成分
感官品质
理化成分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华江乡古树茶加工白茶关键技术
被引量:
3
5
作者
郭春雨
廖贤军
+3 位作者
陈昕娟
吴潜华
周如鹍
刘芳
《南方园艺》
2019年第4期51-53,共3页
华江瑶族乡位于兴安县西北部,其茶树生长在华南最高峰--猫儿山东侧的深山野岭,长年浸润在云山雾海中,在清朝时定为贡茶,具有重要的利用和研究价值。采用室内自然萎凋加工华江古树茶白茶,经过萎凋、拼筛、拼堆、干燥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
华江瑶族乡位于兴安县西北部,其茶树生长在华南最高峰--猫儿山东侧的深山野岭,长年浸润在云山雾海中,在清朝时定为贡茶,具有重要的利用和研究价值。采用室内自然萎凋加工华江古树茶白茶,经过萎凋、拼筛、拼堆、干燥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即可制成品质优良的白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江古树茶
特征特性
白茶
加工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兴安六垌茶白茶萎凋工艺研究
被引量:
2
6
作者
黎敏
庞月兰
+2 位作者
杨春
周如鹍
邓倩
《南方农业》
2020年第12期186-188,共3页
利用兴安六垌茶鲜叶为原料,按照传统白茶加工方法,设置不同萎凋方式(室内自然萎凋、萎凋槽萎凋、复式萎凋)和不同萎凋时间处理(萎凋48 h、萎凋60 h、萎凋72 h)进行对比试验,通过感官审评和主要生化成分分析,探索适合兴安六垌茶加工白茶...
利用兴安六垌茶鲜叶为原料,按照传统白茶加工方法,设置不同萎凋方式(室内自然萎凋、萎凋槽萎凋、复式萎凋)和不同萎凋时间处理(萎凋48 h、萎凋60 h、萎凋72 h)进行对比试验,通过感官审评和主要生化成分分析,探索适合兴安六垌茶加工白茶的萎凋技术。结果表明:不同萎凋方式处理兴安六垌茶鲜叶后,白茶成茶品质各异,其中室内自然萎凋所得白茶汤色杏黄亮,毫香显,滋味鲜爽,品质表现最优;不同萎凋时间处理中,萎凋60 h时,茶多酚得到适度氧化,氨基酸含量比鲜叶时增加47.8%,水浸出物含量未明显减少,品质表现为汤色杏黄亮,毫香显,滋味鲜爽,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垌茶
白茶
萎凋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以茶品种桂香22号为母本的杂交后代筛选试验
7
作者
吴雨婷
罗小梅
周如鹍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6期21-22,共2页
对桂香22号×尧山秀绿和桂香22号×云南大叶种的杂交后代分别进行绿茶适制性和红茶适制性试验,通过感官评审对其杂交后代进行初步评价筛选,结果评选出优秀绿茶单株10个,其中多数表现出母本香气带花香,父本外形翠绿的品质;红茶...
对桂香22号×尧山秀绿和桂香22号×云南大叶种的杂交后代分别进行绿茶适制性和红茶适制性试验,通过感官评审对其杂交后代进行初步评价筛选,结果评选出优秀绿茶单株10个,其中多数表现出母本香气带花香,父本外形翠绿的品质;红茶优秀单株9个,多数表现出母本外形有毫、香气花香的特征;没有发现明显变异或具有超亲性的杂交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绿茶
适制性
桂香22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桂林市不同产地地方群体种茶树红茶香气成分分析
1
作者
郭春雨
吴潜华
周如鹍
胡启明
庞月兰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科学研究所
出处
《茶叶通讯》
2025年第2期232-238,共7页
基金
广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创新团队(nycytxgxcxtd 2024-18-05)
广西茶叶科学研究所自立科研课题(2024-8)
桂林茶树资源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文摘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桂林市不同区域茶树群体种红茶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确定其主要香气成分,结合感官品质审评结果总结香气品质特征。结果表明,从桂林市不同产地群体种茶树制作的红茶中共检测出40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等。龙胜龙脊大叶种红茶(LSH)和全州地方群体种红茶(QZH)的主要香气成分均为香叶醇、β-芳樟醇、氧化芳樟醇II(呋喃型)、水杨酸甲酯和苯乙醇,主要以甜香为主调;龙脊大叶种红茶(LSH)花蜜香较显,且持久。荔浦地方群体种红茶(LPH)、兴安地方群体种红茶(XAH)和临桂宛田大叶种红茶(LGH)主要香气成分为香叶醇、β-芳樟醇、氧化芳樟醇II(呋喃型)、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I(呋喃型),表现为甜花香;兴安地方群体种红茶(XAH)花香最明显,其次是荔浦地方群体种红茶(LPH)和临桂宛田大叶种红茶(LGH)。
关键词
茶树
红茶
群体品种
香气成分
HS-SPME-GC-MS
桂林市
Keywords
Tea plant
Black tea
Local group tea varieties
Aroma component
HS-SPME-GC-MS
Guilin city
分类号
TS272.7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O657.63 [理学—分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种控草措施对山地茶园杂草防除效果比较
被引量:
4
2
作者
周如鹍
罗跃新
庞月兰
诸葛天秋
郭春雨
宾哲源
吴潜华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科学研究所
出处
《现代园艺》
2021年第14期37-40,共4页
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茶叶加工岗位(nycytxgxcxtd-18-03)。
文摘
通过对比3种控草措施在山地茶园上的杂草防除效果,寻找出成本低、效果佳的控草方式,为山地茶园草害防控提供参考。以茶树自然生长为对照(CK),设人工控草(T1)、地膜控草(T2)、地布控草(T3)等不同控草处理,通过计算不同控草措施成本,观测统计不同控草处理下杂草种类、数量、密度等数据,分析3种控草措施对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地膜控草处理和地布控草处理控草较人工控草处理节约成本约23.34%~25.08%,杂草种类减少约35.29%~44.12%,数量减幅约80.72%~87.32%,杂草密度降幅45.10%~95.3%,控草效果表现突出,达到节本增效的作用,但地膜存在透气性、透水性、延展性差,易破裂,使用年限短等缺陷,而地布具有良好的通透性、遮光性,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因此,在茶园实际生产中可优先使用地布防除杂草。
关键词
山地茶园
人工控草
地膜控草
地布控草
分类号
S451 [农业科学—植物保护]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野生牛大力子叶诱导愈伤组织方法初探
3
作者
周如鹍
方利娟
庞月兰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科学研究所
百色学院
出处
《现代园艺》
2021年第14期5-9,共5页
文摘
为研究建立野生牛大力快速繁殖技术体系,为野生牛大力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参考。以野生牛大力子叶为外植体,经过75%酒精及Hg Cl_(2)消毒,接种在MS添加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6-BA(0.5、1.0、1.5、2.0 mg/L)、NAA(1.0、2.0、3.0 mg/L)、2,4-D(1.0、2.0、3.0 mg/L)培养基上,根据植物细胞全能性原理探索野生牛大力子叶诱导愈伤组织技术。结果表明:75%酒精消毒15 s、0.1%Hg Cl_(2)消毒8 min消毒效果最佳,培养7d后所有外植体均长出遇伤组织,在C4(MS+0.5 mg/L6-BA+2.0 mg/L2,4-D)培养基中培养40d后,愈伤组织诱导率达95.8%,诱导效果最好,在现实生产中可参考使用。
关键词
牛大力
子叶
外植体
组织培养
愈伤组织
分类号
S567.19 [农业科学—中草药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工艺六堡茶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
17
4
作者
黎敏
庞月兰
杨春
郭春雨
周如鹍
邓倩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科学研究所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期193-195,200,共4页
基金
广西茶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项目加工岗位(nycytxgxcxtd-18-03)
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GCJB-20-04)。
文摘
以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工艺六堡茶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主要特征成分含量差别显著,传统工艺六堡茶的氨基酸含量、茶多酚总量、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均比现代工艺六堡茶高;而传统工艺六堡茶的咖啡碱、茶褐素含量显著低于现代工艺六堡茶。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共检出49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均为共有成分,其中传统工艺六堡茶香气成分以醇类、醛类和酮类为主,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为反-2-反-4-庚二烯醛、β-芳樟醇、β-紫罗酮、苯甲醛、3,5-辛二烯-2-酮、十四酸等;现代工艺六堡茶香气成分以醛类和酮类为主,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为反-2-反-4-庚二烯醛、β-紫罗酮、3,5-辛二烯-2-酮、水杨酸甲酯、二氢猕猴桃内酯等。
关键词
六堡茶
化学成分
感官品质
理化成分
香气成分
Keywords
Liubao tea
Chemical composition
Sensory quality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Aroma composition
分类号
TS272.7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江乡古树茶加工白茶关键技术
被引量:
3
5
作者
郭春雨
廖贤军
陈昕娟
吴潜华
周如鹍
刘芳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信息中心
南宁市方君默茶工作室
出处
《南方园艺》
2019年第4期51-53,共3页
基金
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北野生茶不同茶类加工技术研究(合同编号:2016011501)
文摘
华江瑶族乡位于兴安县西北部,其茶树生长在华南最高峰--猫儿山东侧的深山野岭,长年浸润在云山雾海中,在清朝时定为贡茶,具有重要的利用和研究价值。采用室内自然萎凋加工华江古树茶白茶,经过萎凋、拼筛、拼堆、干燥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即可制成品质优良的白茶。
关键词
华江古树茶
特征特性
白茶
加工
关键技术
分类号
S57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兴安六垌茶白茶萎凋工艺研究
被引量:
2
6
作者
黎敏
庞月兰
杨春
周如鹍
邓倩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科学研究所
出处
《南方农业》
2020年第12期186-188,共3页
基金
广西茶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项目(nycytxgxcxtd-18-03)
广西区直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利用广西本土野生茶资源加工白茶的试验研究”(GCJB-19-12)。
文摘
利用兴安六垌茶鲜叶为原料,按照传统白茶加工方法,设置不同萎凋方式(室内自然萎凋、萎凋槽萎凋、复式萎凋)和不同萎凋时间处理(萎凋48 h、萎凋60 h、萎凋72 h)进行对比试验,通过感官审评和主要生化成分分析,探索适合兴安六垌茶加工白茶的萎凋技术。结果表明:不同萎凋方式处理兴安六垌茶鲜叶后,白茶成茶品质各异,其中室内自然萎凋所得白茶汤色杏黄亮,毫香显,滋味鲜爽,品质表现最优;不同萎凋时间处理中,萎凋60 h时,茶多酚得到适度氧化,氨基酸含量比鲜叶时增加47.8%,水浸出物含量未明显减少,品质表现为汤色杏黄亮,毫香显,滋味鲜爽,品质最佳。
关键词
六垌茶
白茶
萎凋工艺
分类号
TS272.4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以茶品种桂香22号为母本的杂交后代筛选试验
7
作者
吴雨婷
罗小梅
周如鹍
机构
广西茶叶科学研究所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6期21-22,共2页
文摘
对桂香22号×尧山秀绿和桂香22号×云南大叶种的杂交后代分别进行绿茶适制性和红茶适制性试验,通过感官评审对其杂交后代进行初步评价筛选,结果评选出优秀绿茶单株10个,其中多数表现出母本香气带花香,父本外形翠绿的品质;红茶优秀单株9个,多数表现出母本外形有毫、香气花香的特征;没有发现明显变异或具有超亲性的杂交后代。
关键词
红茶
绿茶
适制性
桂香22号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桂林市不同产地地方群体种茶树红茶香气成分分析
郭春雨
吴潜华
周如鹍
胡启明
庞月兰
《茶叶通讯》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三种控草措施对山地茶园杂草防除效果比较
周如鹍
罗跃新
庞月兰
诸葛天秋
郭春雨
宾哲源
吴潜华
《现代园艺》
2021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野生牛大力子叶诱导愈伤组织方法初探
周如鹍
方利娟
庞月兰
《现代园艺》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不同工艺六堡茶化学成分分析
黎敏
庞月兰
杨春
郭春雨
周如鹍
邓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华江乡古树茶加工白茶关键技术
郭春雨
廖贤军
陈昕娟
吴潜华
周如鹍
刘芳
《南方园艺》
2019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兴安六垌茶白茶萎凋工艺研究
黎敏
庞月兰
杨春
周如鹍
邓倩
《南方农业》
202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以茶品种桂香22号为母本的杂交后代筛选试验
吴雨婷
罗小梅
周如鹍
《现代农业科技》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