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网络视阈下鼓岭近代避暑地文化景观形成机制研究
1
作者 林轶南 周天懿 李婧 《园林》 2024年第9期39-47,共9页
外侨避暑地是中国近代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其整体布局和房屋选址不仅体现了外侨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审美,同时也是住民社会网络的投影,但以往研究对社会关系的关注较少。以福州鼓岭避暑地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献中提取房屋分布和住... 外侨避暑地是中国近代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其整体布局和房屋选址不仅体现了外侨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审美,同时也是住民社会网络的投影,但以往研究对社会关系的关注较少。以福州鼓岭避暑地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献中提取房屋分布和住民的社会关系,借助空间可达性分析(Accessibility Analysis)、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和二次指派程度(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相关分析工具,探讨房屋分布和住民社会关系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鼓岭避暑地的空间“中密外疏”,公共建筑集中的区域可达性较高;(2)鼓岭避暑别墅选址有明显的“人以群分”特征,宗派和行业的影响尤为突出;(3)鼓岭的住民社群有显著的小世界特征,且存在具有吸引力的关键人物;(4)地理位置相近的房屋,其主人之间通常存在更紧密的社会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鼓岭的空间关系与社会关系在结构上存在耦合,鼓岭避暑地是外侨社会关系建构下形成的特殊文化景观。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鼓岭的保护与利用,并为揭示空间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认识文化景观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社会网络分析 近代避暑地 形成机制 鼓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