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处理对La_(0.7)Mg_(0.3)(Ni_(0.85)Co_(0.15))_(3.4)贮氢电极合金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周增林 宋月清 +4 位作者 黄长庚 崔舜 张永健 李学军 黄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373-1379,共7页
用冷坩埚磁悬浮熔炼方法制备铸态La0.7Mg0.3(Ni0.85Co0.15)3.4贮氢电极合金,并分别在1 073 K、1 173 K和1 273 K温度下热处理8 h得到热处理态合金,研究了合金的Mg含量、相结构、电化学性能、显微硬度及相应电极的表面状态.研究结果表明... 用冷坩埚磁悬浮熔炼方法制备铸态La0.7Mg0.3(Ni0.85Co0.15)3.4贮氢电极合金,并分别在1 073 K、1 173 K和1 273 K温度下热处理8 h得到热处理态合金,研究了合金的Mg含量、相结构、电化学性能、显微硬度及相应电极的表面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合金中Mg的质量分数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从2.38%降低到2.03%;铸态及1 173 K热处理态合金的主相均为Ce2Ni7型六方相,还包括CaCu5型六方相、PuNi3型菱方相、MgCu2型立方相及BCr型正交相,热处理还使各组成相的晶胞体积均有所增加;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合金放氢平台的平台压力先降低到0.004 3MPa,然后升高到0.012 1 MPa,再降低到0.007 1 MPa;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先增加到406.8mA.h/g,然后减小到361.8 mA.h/g;循环稳定性从铸态时的59.6%不断增加到7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 贮氢电极合金 相结构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镁基AB_3型贮氢电极合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周增林 宋月清 崔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7-112,共6页
综述了稀土镁基 AB_3型贮氢电极合金的研究进展。分别从合金结构、热力学、成分及制备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认识到循环稳定性差是 AB_3型贮氢电极合金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并就如何改善合金循环稳定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稀土镁基 AB_3... 综述了稀土镁基 AB_3型贮氢电极合金的研究进展。分别从合金结构、热力学、成分及制备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认识到循环稳定性差是 AB_3型贮氢电极合金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并就如何改善合金循环稳定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稀土镁基 AB_3型贮氢合金的贮氢量高于传统的稀土基 AB_5型贮氢合金,有望成为新一代的贮氧电极合金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3型贮氢合金 稀土 贮氢电极合金 稀土基 镁基 AB5型贮氢合金 循环稳定性 合金结构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强化铜合金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被引量:25
3
作者 燕鹏 林晨光 +5 位作者 崔舜 周增林 李明 陆艳杰 李增德 雷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1-106,共6页
弥散强化铜具有高强、高导、耐热的特性,是综合性能最好的一类铜合金。比较了原位与非原位制备弥散铜的性能,总结了影响弥散强化铜性能的因素,综述了目前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原位方法制备弥散铜,最后介绍了弥散强化铜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 弥散强化铜 原位制备 应用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镁)系AB_2型贮氢合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学军 崔舜 +4 位作者 周增林 宋月清 林晨光 黄长庚 钱文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7-81,共5页
综述了稀土(镁)系AB2型贮氢合金的研究进展,分别从合金的晶体结构、气态贮氢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总结,阐述了AB2与AB5及A7B16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并就此合金存在的问题加以评述,进一步探讨了改善该体系合金性能的方法。稀土(镁)... 综述了稀土(镁)系AB2型贮氢合金的研究进展,分别从合金的晶体结构、气态贮氢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总结,阐述了AB2与AB5及A7B16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并就此合金存在的问题加以评述,进一步探讨了改善该体系合金性能的方法。稀土(镁)系AB2型贮氢合金较AB5型和AB3型具有更高的理论贮氢容量,认为通过合理的制备工艺与机理研究能获得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AB2型 贮氢合金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轧制钼材制备过程织构演变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艳 周增林 +2 位作者 何学良 陈文帅 惠志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9-144,共6页
相对于钼合金,纯钼轧制板带箔材的应用性能改善途径更多地集中于原料纯度提高及显微组织结构优化,其中因烧结、轧制及退火过程中晶粒取向择优分布而形成的织构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尽管近年来X射线衍射、电子背散射衍射等织构分析技... 相对于钼合金,纯钼轧制板带箔材的应用性能改善途径更多地集中于原料纯度提高及显微组织结构优化,其中因烧结、轧制及退火过程中晶粒取向择优分布而形成的织构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尽管近年来X射线衍射、电子背散射衍射等织构分析技术的进步为更深入研究钼材织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充分的支持,但是相关研究往往局限于某一特定状态或阶段(如热轧、冷轧或退火等)的钼材的织构情况,对钼材织构在整个制备过程中的演变行为尚缺少系统总结。纯钼薄板的轧制和初始再结晶织构为典型的无杂质体心立方金属织构,主要包括以{001}〈110〉、{112}〈110〉为代表的α线织构和以{111}〈110〉、{111}〈112〉为代表的γ线织构等组分;其形成经历了从烧结钼坯的〈100〉∥ND、〈110〉∥ND、〈112〉∥ND或〈113〉∥ND织构,到轧制过程中主织构成分{001}〈110〉或{112}〈110〉以及γ线织构的逐渐生成和增强,再到部分再结晶时的主织构强化、{111}〈110〉基本不变、{111}〈112〉弱化,最后到完全再结晶时织构主成分从{112}〈110〉到{113}〈110〉、{001}〈110〉的演变历程。从轧制钼材织构的分析表征手段入手,本文循着制备工艺路线梳理了钼材轧制及退火过程中织构的演变轨迹,旨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轧制钼材制备过程织构演变的研究工作,并归纳钼材与低碳钢等工业应用更广泛、研究更深入的BCC金属织构及演变规律的异同,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构演变 轧制 再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