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研究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起点、难点、重点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同燕 周海峰 柯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4-41,共8页
研究生核心素养培育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研究生核心素养培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共同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研究生核心素养培育方面... 研究生核心素养培育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研究生核心素养培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共同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研究生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多从不同专业出发而不够系统,极少见到成功的实践探索案例。以总结海星盛宴读书会的五年实践经验为基础,系统解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研究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起点何在、有何难点、重点在哪等问题,以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相关研究和教育实践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研究生教育 核心素养 读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自译研究新突破
2
作者 周同燕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9-69,共1页
对于翻译,准确而完整地再现原作的形式和内容已是译界普遍达成的一致共识,译者普遍把'语言对等、内容准确'的翻译原则奉为'金科玉律'。长期以来,人们所谓的文学翻译均指文学的他译现象,而文学自译的研究则一直处于边缘... 对于翻译,准确而完整地再现原作的形式和内容已是译界普遍达成的一致共识,译者普遍把'语言对等、内容准确'的翻译原则奉为'金科玉律'。长期以来,人们所谓的文学翻译均指文学的他译现象,而文学自译的研究则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黎昌抱所著《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文学自译现象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即是以文学自译研究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在全面回顾和梳理文学自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自建汉英自译平行语料库(CESTPC),对文学自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系统的考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自译 翻译主体 平行语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华语国内研究综述 被引量:24
3
作者 祝晓宏 周同燕 《语言战略研究》 2017年第1期49-59,共11页
国内开始华语研究不过30多年,却已硕果累累,研究经历了三个时期,研究视野也至少经历了三次转移:从境外华语到海外华语,再到全球华语。华语研究的格局也为之一变:从对全球华语本身的了解、华文教学的讨论发展到调查全球华语生活并将其与... 国内开始华语研究不过30多年,却已硕果累累,研究经历了三个时期,研究视野也至少经历了三次转移:从境外华语到海外华语,再到全球华语。华语研究的格局也为之一变:从对全球华语本身的了解、华文教学的讨论发展到调查全球华语生活并将其与国家语言战略、全球华人的命运发展联系为一体。文章以时间为序、以地域为界,按照议题范围扩大的线索回顾了全球华语研究在国内的主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华语研究 国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学而》篇中的儒学道德认知思想诠释
4
作者 周同燕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9-104,共6页
自休谟提出“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命题之后,如何诠释道德的实在性及道德认识路径成为认知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任务。《论语》作为儒家的首要经典,其开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仅蕴... 自休谟提出“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命题之后,如何诠释道德的实在性及道德认识路径成为认知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任务。《论语》作为儒家的首要经典,其开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仅蕴含了对道德实在论的确认,同时也通过“学”与“乐”的关系阐述,使情感体验成为道德认知的有效通道。另一方面,通过“君子不愠”避免使儒学陷入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泥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论语》 道德实在论 情感主义伦理学 道德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