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驱体合成工艺对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白立雄 贡浩天 +5 位作者 甘柏瑶 周春仙 朱健 周友元 杨亚辉 杨立山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37,142,共6页
研究了连续法和半连续法前驱体合成工艺对前驱体材料和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工艺合成的前驱体一次颗粒形貌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合成的正极材料一/二次颗粒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有所不同。2种前驱体制备的正极材... 研究了连续法和半连续法前驱体合成工艺对前驱体材料和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工艺合成的前驱体一次颗粒形貌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合成的正极材料一/二次颗粒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有所不同。2种前驱体制备的正极材料在扣式半电池中的性能差异较小,但在软包电池中却呈现出显著差异:采用半连续法制备的高镍正极在低荷电状态下具有较低的阻抗,45℃下循环75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7.61%,显著优于连续法制备的高镍正极的容量保持率(77.65%)。半连续前驱体合成工艺在高镍正极材料生产中具备更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前驱体 正极材料 循环稳定性 高镍三元正极 连续法 半连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相炭-天然石墨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友元 李新海 +2 位作者 郭华军 王志兴 杨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52-656,共5页
以煤焦油为原料在天然石墨球表面包覆一层中间相炭制备复合炭材料,研究中间相炭、天然石墨球和复合炭材料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炭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考察不同温度热处理得到的复合炭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炭材料同时... 以煤焦油为原料在天然石墨球表面包覆一层中间相炭制备复合炭材料,研究中间相炭、天然石墨球和复合炭材料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炭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考察不同温度热处理得到的复合炭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炭材料同时具有中间相炭及天然石墨球的优点;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复合炭材料的充放电容量有所降低,于700℃处理2 h的性能最佳,首次充电容量达378 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为91.3%。复合炭材料在Li/C扣式电池中的循环性能得到提高,50个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复合炭材料 天然石墨球 充放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焙烧强化盐酸浸出红土矿的镍 被引量:9
3
作者 李金辉 李新海 +4 位作者 胡启阳 王志兴 周友元 郑俊超 伍凌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91-1697,共7页
通过X线衍射、红外光谱、差热、扫描电镜和液氮吸附等方法考察活化焙烧对红土矿矿相结构变化和有价金属浸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在277℃左右发生了针铁矿脱水转变为赤铁矿,在610℃发生蛇纹石去羟基化作用,该结果与通过XRD表征的... 通过X线衍射、红外光谱、差热、扫描电镜和液氮吸附等方法考察活化焙烧对红土矿矿相结构变化和有价金属浸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在277℃左右发生了针铁矿脱水转变为赤铁矿,在610℃发生蛇纹石去羟基化作用,该结果与通过XRD表征的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焙烧的矿石中主要矿相的晶型转变结果一致;矿物在300℃焙烧时,比表面积为21.04 m2/g,在610℃焙烧时,比表面积为26.45 m2/g,比原矿的比表面积16.03 m2/g有较大提高,有助于后续的浸出过程;在300℃焙烧后,矿样浸出可以获得最大的镍浸出率,达93%,而铁的浸出减少,进一步升高焙烧温度不利于有价金属镍的浸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矿 活化焙烧 浸出 盐酸 矿相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Sr制备高压实型NCM523正极材料 被引量:9
4
作者 龚诚 周友元 +2 位作者 黄承焕 胡柳泉 习小明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1-124,共4页
以Li2CO3和Ni0.5Co0.2Mn0.3(OH)2为原料,采用高温固相烧结法,合成高压实型NCM523正极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压实密度及充放电测试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掺杂Sr元素对三元正... 以Li2CO3和Ni0.5Co0.2Mn0.3(OH)2为原料,采用高温固相烧结法,合成高压实型NCM523正极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压实密度及充放电测试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掺杂Sr元素对三元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掺Sr后,三元正极材料的一次颗粒和晶胞体积增大;掺杂样品的压实密度达到3.70 g/cm3,比未掺杂样品提高7.2%左右。掺Sr量为0.10%的样品,1C下比容量达到154 m Ah/g,体积比能量密度比未掺杂样品高8%,100周循环后,所合成的高压实型NCM523材料的容量保持率达到9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三元正极材料 NCM523 Sr掺杂 压实密度 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法分离红土矿中镍铁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金辉 周友元 +2 位作者 熊道陵 王瑞祥 梁勇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0,共4页
研究了硫化沉淀分离镍与铁的分离机理及工艺影响条件。结果表明:温度、pH值、硫化剂加入方式、配离子均会对镍和铁的分离富集产生影响,其中pH值的影响最大;控制好pH值,选择好合适的温度及加入方式,镍与铁可以较好的分离。
关键词 红土矿 硫化沉淀法 镍铁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Mn_(0.6)Fe_(0.4)PO_(4)/C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丁伦涛 赵鹏 +4 位作者 周春仙 王德志 吴壮志 李雪豹 周友元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0,共7页
采用共沉淀法和固相烧结法制备了一种杂质少、物相分布均匀、电化学性能优良的LiMn_(0.6)Fe_(0.4)PO_(4)/C(LMFP)复合材料。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脱去NH_(4)^(+)和H_(2)O的同时,抑制了Mn_(2)P_(2)O_(7)物相的产生,提高了LMFP的锂离子扩散... 采用共沉淀法和固相烧结法制备了一种杂质少、物相分布均匀、电化学性能优良的LiMn_(0.6)Fe_(0.4)PO_(4)/C(LMFP)复合材料。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脱去NH_(4)^(+)和H_(2)O的同时,抑制了Mn_(2)P_(2)O_(7)物相的产生,提高了LMFP的锂离子扩散速率。由LiMn_(0.6)Fe_(0.4)PO_(4)/C组装的锂离子电池展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1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145.5 mAh/g;5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111.9 mAh/g。该工艺简单、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为设计高性能的商业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磷酸铁锂 磷酸锰铁锂 正极材料 LiMn_(0.6)Fe_(0.4)PO_(4) 前驱体 煅烧 碳包覆 工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锰还原法制备锰酸锂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何敏 习小明 周友元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9-121,127,共4页
采用二氧化锰还原法制备了锰酸锂前驱体,将前驱体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制得尖晶石型锰酸锂。利用AAS、滴定法、XRD、SEM表征样品的元素含量、晶体结构、形貌和粒径,并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锰酸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 采用二氧化锰还原法制备了锰酸锂前驱体,将前驱体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制得尖晶石型锰酸锂。利用AAS、滴定法、XRD、SEM表征样品的元素含量、晶体结构、形貌和粒径,并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锰酸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二氧化锰还原法合成出了具有一定尖晶石结构的锰酸锂前驱体。当热处理温度为800℃时,锰酸锂的导电性最佳,0.2C放电容量为132.7 mAh/g,0.5C放电容量为123.9 mAh/g,循环10次后,容量衰减5.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酸锂 正极材料 二氧化锰还原法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德地区长裸眼双台阶水平井钻井液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彦平 周友元 张革新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1-43,共3页
塔里木哈德地区石炭系地层深度为5005-5015m,两个油层厚度均为1-2 m,属低压、低渗透油气藏。3000m以上地层胶结疏松,成岩性差,泥岩水化造浆严重,极易发生阻卡事故;3000 m以下地层易漏、井壁易垮塌。因此,直井段钻进时,在钻井液中加入足... 塔里木哈德地区石炭系地层深度为5005-5015m,两个油层厚度均为1-2 m,属低压、低渗透油气藏。3000m以上地层胶结疏松,成岩性差,泥岩水化造浆严重,极易发生阻卡事故;3000 m以下地层易漏、井壁易垮塌。因此,直井段钻进时,在钻井液中加入足量的封堵剂和防塌剂,保证井壁稳定;在造斜段和水平段采用低粘度、低切力聚磺混油钻井液体系,并随着井温升高,不断补充抗温处理剂和润滑剂,降低摩阻,减少托压和阻卡事故的发生;进入油气层前,在聚磺混油钻井液中加入大量的乳化沥青、SMP-1和超细碳酸钙,利用屏蔽暂堵技术,防止固相颗粒进入储层,减少对储层的损害。应用结果表明,低粘度、低切力聚磺混油钻井液体系具有很强的抑制性和携砂能力,润滑性能好,性能稳定,完全满足了长裸眼、双台阶水平井钻井工程的要求,避免了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德地区 长裸眼 双台阶水平井 钻井液技术 聚磺混油钻井液 井眼稳定 防止地层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和锆共掺杂对单晶LiNi0.6Co0.2Mn0.2O2正极材料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改进 被引量:1
9
作者 贺雨阳 周友元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6-150,155,共6页
用共沉淀法和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单晶LiNi0.6Co0.2Mn0.2-2xTixZrxO2(x=0.0,0.001,0.002,0.003),研究了Ti和Zr部分取代Mn对材料结构、电化学性能和Li+扩散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钛和锆共掺杂能进一步增加Li层间距、改善阳离子混合,从... 用共沉淀法和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单晶LiNi0.6Co0.2Mn0.2-2xTixZrxO2(x=0.0,0.001,0.002,0.003),研究了Ti和Zr部分取代Mn对材料结构、电化学性能和Li+扩散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钛和锆共掺杂能进一步增加Li层间距、改善阳离子混合,从而提高电池容量和倍率性能。半电池循环伏安特性测试表明,与未掺杂材料相比,Ti和Zr共掺杂的LiNi0.6Co0.2Mn0.2O2正极材料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以LiNi0.6Co0.2Mn0.2-2xTixZrxO2为正极材料制作的扣式电池放电比容量、电荷转移效率和Li+扩散系数均随掺杂元素比例x增大而增加。在3.0~4.3 V电压范围内,LiNi0.6Co0.2Mn0.2-2xTixZrxO2正极材料在x=0.002时,半电池在1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达到163.2 mAh/g,半电池经过1C倍率循环50次后,放电容量保持率提高到93.2%,高于未掺杂样品(92.1%)。对循环后电池进行交流阻抗测试,结果表明,对过渡金属的部分替代有助于结构内部锂离子扩散和降低电荷转移电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三元正极材料 共掺杂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Al和Zr对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材料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英杰 彭程万里 周友元 《矿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6-120,共5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掺入Al和Zr元素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运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对掺杂改性后的正极材料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对电性能进行评估,探讨离子掺杂对材料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采用高温固相法掺入Al和Zr元素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运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对掺杂改性后的正极材料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对电性能进行评估,探讨离子掺杂对材料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元素均能很好地融入到晶格中,呈现出良好的六方晶系层状结构;在对容量影响不大的情况下,通过掺杂有效提升了材料的可逆容量,晶体稳定性得到加强,材料循环性能得以改善。在对应烧结成品中Zr占过渡金属的摩尔比为2%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02.7 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为90.3%,1C循环5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91.42%;而对应烧结成品中Al占过渡金属的摩尔比为2%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02.2 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为90.2%,1C循环5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89.78%。相比之下,掺杂Zr元素比掺杂Al元素更有优势,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掺杂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容量球形LiNi_(0.5)Co_(0.2)Mn_(0.3)O_2锂电正极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友元 何敏 +2 位作者 周耀 张瑾瑾 匡远泉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3-115,共3页
以均相共沉淀法制备的球形Ni0.5Co0.2Mn0.3(OH)2粉末为前驱体,按一定的比例将前驱体与碳酸锂混合,然后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高容量球形LiNi0.5Co0.2Mn0.3O2正极材料。XRD物相分析表明,在不同合成温度下的LiNi0.5Co0.2Mn0.3O2产物均为具有... 以均相共沉淀法制备的球形Ni0.5Co0.2Mn0.3(OH)2粉末为前驱体,按一定的比例将前驱体与碳酸锂混合,然后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高容量球形LiNi0.5Co0.2Mn0.3O2正极材料。XRD物相分析表明,在不同合成温度下的LiNi0.5Co0.2Mn0.3O2产物均为具有α-NaFeO2层状结构的纯相物质,在较高合成温度下所得材料的结晶度较高。SEM分析表明,LiNi0.5Co0.2Mn0.3O2正极材料与前驱体形貌有良好的继承性,均为理想的球形。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在2.8~4.3 V的电压范围内,电池的放电比容量在0.2C倍率下为171.6 mA.h/g,在1C倍率下为158.1 mA.h/g;1C倍率下经300次循环后,电池容量保持率为84.3%,显示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高容量 LiNi0.5Co0.2Mn0.3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锂锰基材料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的改性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文浩然 习小明 +2 位作者 廖达前 庞胜利 周友元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1-134,共4页
为改善富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使用Li_3VO_4对富锂锰基材料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进行湿法包覆。对样品进行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包覆工艺不会破坏富锂层状材料的结构;包覆物明显改善样品的电化学性能,其中3... 为改善富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使用Li_3VO_4对富锂锰基材料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进行湿法包覆。对样品进行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包覆工艺不会破坏富锂层状材料的结构;包覆物明显改善样品的电化学性能,其中3%包覆量的样品综合性能最好,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43.2 m Ah/g,库伦效率70.9%;在1C下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钒酸锂 正极材料 包覆 改性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O_2包覆LiNi_(0.5)Co_(0.2)Mn_(0.3)O_2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许军娜 陈晓青 +3 位作者 习小明 高雄 周友元 肖可颂 《矿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8-111,共4页
以锆溶胶为前驱物对LiNi_(0.5)Co_(0.2)Mn_(0.3)O_2进行了表面包覆改性。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电化学交流阻抗(EIS)等对包覆后正极材料的物相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ZrO_2包覆并未改变LiNi_(0.5)... 以锆溶胶为前驱物对LiNi_(0.5)Co_(0.2)Mn_(0.3)O_2进行了表面包覆改性。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电化学交流阻抗(EIS)等对包覆后正极材料的物相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ZrO_2包覆并未改变LiNi_(0.5)Co_(0.2)Mn_(0.3)O_2的物相结构,ZrO_2在正极材料表面分布较均匀,包覆后的LiNi_(0.5)Co_(0.2)Mn_(0.3)O_2放电比容量略有下降。在3.0~4.4 V测试条件下,与未包覆的LiNi_(0.5)Co_(0.2)Mn_(0.3)O_2相比,ZrO_2包覆后的LiNi_(0.5)Co_(0.2)Mn_(0.3)O_2经1C循环80周的容量保持率提高了14个百分点。经ZrO_2包覆后,LiNi_(0.5)Co_(0.2)Mn_(0.3)O_2的电荷转移电阻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表面包覆 氧化锆 LiNi0.5Co0.2Mn0.3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掺杂对高镍无钴LiNi_(0.95)Mn_(0.05)O_(2)正极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楚 李灵均 +2 位作者 曾爱香 谭磊 周友元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0-154,共5页
采用固相法合成了铝掺杂的层状高镍无钴LiNi_(0.95)Mn_(0.05)O_(2)正极材料,并利用结构分析方法和电化学测试手段研究了铝掺杂对LiNi_(0.95)Mn_(0.05)O_(2)正极材料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均匀地掺杂到了正极材料二次... 采用固相法合成了铝掺杂的层状高镍无钴LiNi_(0.95)Mn_(0.05)O_(2)正极材料,并利用结构分析方法和电化学测试手段研究了铝掺杂对LiNi_(0.95)Mn_(0.05)O_(2)正极材料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均匀地掺杂到了正极材料二次颗粒体相中,不仅使材料晶胞参数发生了变化,还降低了材料的Li^(+)/Ni^(2+)混排程度。掺杂1%铝可以提高材料的长循环性能,这归因于掺杂样品中的Al能有效抑制材料在充电过程中的H2→H3相变程度。相比于未掺杂的样品,铝掺杂样品在1C、2.7~4.3 V的测试条件下循环300圈后,其容量保持率提高了11.3%。但Al^(3+)的非电化学活性会降低材料的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高镍无钴正极材料 铝掺杂 长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铌掺杂对LiNi0.8Co0.1Mn0.1O2正极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胡康 周友元 +3 位作者 陈威 曾文赛 周新东 周春仙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0-112,118,共4页
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铌掺杂Li(Ni0.8Co0.1Mn0.1)1-xNbxO2(x=0,0.01,0.02,0.03)正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电化学测试手段分析铌掺杂的影响。结果显示,铌掺杂没有改变材料的α-NaFeO2层状结构;充放电循环结果显示Li(Ni0.... 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铌掺杂Li(Ni0.8Co0.1Mn0.1)1-xNbxO2(x=0,0.01,0.02,0.03)正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电化学测试手段分析铌掺杂的影响。结果显示,铌掺杂没有改变材料的α-NaFeO2层状结构;充放电循环结果显示Li(Ni0.8Co0.1Mn0.1)0.98Nb 0.02O2在1C充放电倍率、电压为3.0~4.3 V条件下,经过50周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5.9%,而没有经过掺杂处理材料的容量保持率为85.3%;交流阻抗测试结果证明了铌掺杂可以降低材料的电化学阻抗,从而提高材料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三元正极材料 铌掺杂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铌尖晶石型锰酸锂烧结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胡柳泉 张瑾瑾 周友元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0-122,125,共4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通过优化烧结工艺,批量合成了具有高能量密度、单一尖晶石相的掺铌锰酸锂,并采用XRD、SEM、SSA、PSD等表征手段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760℃下恒温烧结15 h,烧结制备的掺铌尖晶石锰酸锂综合性能较好,在1C倍率下... 采用高温固相法,通过优化烧结工艺,批量合成了具有高能量密度、单一尖晶石相的掺铌锰酸锂,并采用XRD、SEM、SSA、PSD等表征手段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760℃下恒温烧结15 h,烧结制备的掺铌尖晶石锰酸锂综合性能较好,在1C倍率下,最高初始放电容量可达109.9 m Ah/g,循环50周后的容量保持率达95.3%,最大压实密度可达3.3 g/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烧结 锰酸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酸锂湿法铝氧化物包覆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林 胡柳泉 +3 位作者 周友元 周耀 李厦 匡远泉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6-138,142,共4页
研究了Li Co O2湿法铝氧化物包覆工艺及包覆处理对Li Co O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Al(NO3)3·9H2O为铝源,氨水为溶液p H值缓冲剂,在p H值3.4和7.2的条件下,均可在Li Co O2表面得到铝氧化物包覆层。包覆后的Li Co O2在4.35 V高电压... 研究了Li Co O2湿法铝氧化物包覆工艺及包覆处理对Li Co O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Al(NO3)3·9H2O为铝源,氨水为溶液p H值缓冲剂,在p H值3.4和7.2的条件下,均可在Li Co O2表面得到铝氧化物包覆层。包覆后的Li Co O2在4.35 V高电压条件下循环12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91%左右,而未作处理的Li Co O2在同等条件下的容量保持率仅77.4%,说明通过此包覆工艺处理后Li Co O2在高电压条件下的循环稳定性得到了明显提高。不同p H值条件下所得滤液中钴浓度测定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会造成Li Co O2的大量溶损,虽然Li Co O2在酸性条件下包覆后循环稳定性能得到了提高,但其放电容量会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钴酸锂 铝氧化物包覆 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丹6区西部Sufyan区块失返性漏失复合堵漏技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国涛 龙英全 +3 位作者 周友元 王建稳 王阳 徐金永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58,共4页
苏丹6区西部Sufyan区块NW-1井二开发生失返性漏失,堵漏浆、水泥浆堵漏无效,液柱有效压力降低导致井塌卡钻,最后填井侧钻。三开钻进过程中又发生失返性漏失,采用常规堵漏浆、水泥浆以及投掷石子和橡胶皮等堵漏方法30次,均未成功,后决定... 苏丹6区西部Sufyan区块NW-1井二开发生失返性漏失,堵漏浆、水泥浆堵漏无效,液柱有效压力降低导致井塌卡钻,最后填井侧钻。三开钻进过程中又发生失返性漏失,采用常规堵漏浆、水泥浆以及投掷石子和橡胶皮等堵漏方法30次,均未成功,后决定采用反相凝胶堵漏技术进行堵漏,一次性堵漏成功,安全钻进至设计井深。反相凝胶堵漏技术在NW-1井的成功应用,为今后在苏丹6区西部Sufyan区块顺利施工提供了有效经验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6区 裂缝性、溶洞性漏失 复合堵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