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地区枸杞木虱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析
1
作者 周兴隆 刘竟星 +5 位作者 吕宁 李健荣 杨金娟 于丽 杨俊丽 姬宇翔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1-179,共9页
【目的】探讨我国西北地区枸杞木虱种群遗传多样性、分化以及种群系统发育关系,为枸杞木虱区域性发生规律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分子生物学理论依据。【方法】对2023年6—8月采自西北地区18个不同地理种群的512份枸杞木虱样品的mt DNA COI... 【目的】探讨我国西北地区枸杞木虱种群遗传多样性、分化以及种群系统发育关系,为枸杞木虱区域性发生规律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分子生物学理论依据。【方法】对2023年6—8月采自西北地区18个不同地理种群的512份枸杞木虱样品的mt DNA COI基因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并利用MEGA7.0、Dna SP 5.0、Arlequin 3.5和Network 10.0等软件分析mt DNA COI基因序列变异、系统发育及遗传分化等情况。【结果】1)测定片段长度为474 bp,序列碱基T、C、A、G含量分别为35.6%、22.2%、26.8%、15.4%,A+T含量(62.4%)明显高于G+C含量(37.6%),表现出明显的碱基偏倚性,核苷酸多样度为0.0025,核苷酸平均差异数K为1.110。2)检出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512,其中单倍型H2为优势单倍型,共出现344次,占所有检测个体的67.19%。3)18个枸杞木虱地理种群Taijima’s D及Fu’s Fs值分别为0.876、0.911,均未达到显著水平。4)群体遗传分化指数为0.64278,基因流为0.21,种群内遗传变异百分率为35.72%,种群间遗传变异百分率为64.28%,种群内变异显著小于种群间变异(P<0.01)。5)由单倍型NJ系统发育树和网络中介图可知,5个单倍型聚为4个聚类簇。6)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0.007之间。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德令哈(DLH)和格尔木(GEM)种群、古浪县(GLX)和石河子(SHZ)种群与其他种群相比分化明显。7)Mantel检测结果显示,18个枸杞木虱地理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显著中度正相关(r=0.675,P<0.05)。【结论】西北地区18个枸杞木虱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地理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出现了遗传变异,种群总体变异的主要因素为种群间变异,种群内遗传分化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木虱 mt DNA COI 地理种群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入侵害虫稻水象甲在宁夏发生及田间防治效果初探
2
作者 李宗泽 杜伟 +8 位作者 段心宁 侯则颖 盛玉波 吴平 史云云 陆占军 周兴隆 孙亚萍 曹淑娟 《农学学报》 2025年第5期36-40,共5页
稻水象甲是一种检疫性害虫,近年来在宁夏地区发生频繁,为害面积持续扩大,严重影响当地水稻生产和贸易。本研究旨在筛选出既适合当地防控需求又具有低毒性、低残留性和高效能的防治药剂。通过田间试验对比了几种化学与生物农药对稻水象... 稻水象甲是一种检疫性害虫,近年来在宁夏地区发生频繁,为害面积持续扩大,严重影响当地水稻生产和贸易。本研究旨在筛选出既适合当地防控需求又具有低毒性、低残留性和高效能的防治药剂。通过田间试验对比了几种化学与生物农药对稻水象甲防控效果。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的防效始终最高,药后1 d达到63.98%,药后15 d更是达到91.6%的防效,其速效性和持效均优于其他几种药剂。防效次之的是乙基多杀菌素,15 d防效达到86.31%。而阿维菌素和除虫菊素15 d防效也能达到80%以上,并且有一定的速效性。白僵菌对稻水象甲15 d的防效为76.8%,而且其防效持续上升。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白僵菌、除虫菊素、阿维菌素这5种农药,对稻水象甲防效较好,而且白僵菌、除虫菊素、阿维菌素属于生物农药,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生物 稻水象甲 生物农药 防控 田间防效 取食斑 防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斑叶螨混合抗性种群相对适合度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周兴隆 杨顺义 沈慧敏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5-57,49,共4页
研究了二斑叶螨抗甲氰菊酯、阿维菌素、螺螨酯混合品系(R)和敏感品系(S)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情况,比较种群的生物适合度。结果表明:与敏感品系(S)相比,抗性品系各螨态发育历期和产卵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抗性品系的净生殖率(R0=12.765 9... 研究了二斑叶螨抗甲氰菊酯、阿维菌素、螺螨酯混合品系(R)和敏感品系(S)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情况,比较种群的生物适合度。结果表明:与敏感品系(S)相比,抗性品系各螨态发育历期和产卵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抗性品系的净生殖率(R0=12.765 9)远低于敏感品系(R0=42.420 3),相对适合度为敏感品系的0.300 9倍,存在适合度缺陷;其他生命表参数无种群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斑叶螨 抗性相对适合度 生命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芥子饼贴治慢支4000例 被引量:8
4
作者 周兴隆 高贤师 陈岭群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6年第3期142-142,共1页
关键词 支气管炎 白芥子饼 贴敷法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兴隆 谢颖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7年第1期5-5,共1页
关键词 中药 方剂 小柴胡汤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方法在二斑叶螨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顺义 岳秀利 +4 位作者 王进军 沈慧敏 郭金梅 沈一凡 周兴隆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3-160,共8页
靶标突变是二斑叶螨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产生高抗性的重要原因,而用于靶标突变检测的方法较多,有必要寻找一种经济、灵敏且有效的方法进行突变检测。本研究根据二斑叶螨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s)基因上... 靶标突变是二斑叶螨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产生高抗性的重要原因,而用于靶标突变检测的方法较多,有必要寻找一种经济、灵敏且有效的方法进行突变检测。本研究根据二斑叶螨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s)基因上已报道的3个点突变(L1022V、A1215D和F1538I),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二斑叶螨田间种群(WW-R和LZ-R)进行靶标VGSCs基因突变检测。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显示,与SS种群相比,WW-R和LZ-R种群VGSCs基因均存在两种氨基酸突变A1215D和F1538I,但没有发现存在F1022V突变,其中A1215D突变发生在结构域ⅡS6-ⅢS1连接处,F1538I突变发生在结构域ⅢS6螺旋处,而采用PCR-RFLP方法只检测出A1215D突变。两种不同的方法对田间采集的二斑叶螨种群VGSCs基因突变位点检测的比较,为抗菊酯类药剂二斑叶螨种群抗性分子监测技术的建立和抗性治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斑叶螨 甲氰菊酯 靶标突变 直接测序法 PCR-RFLP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7
作者 周兴隆 《中国冶金教育》 1998年第1期81-84,共4页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地理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杀螨剂与顶孢霉Ahy1菌株的相容性及协同作用 被引量:9
8
作者 姜立波 赵亚冬 +1 位作者 周兴隆 沈慧敏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3-77,共5页
为了筛选与顶孢霉菌株相容的化学杀螨剂,本文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哒螨灵、虫螨腈和螺螨酯对顶孢霉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及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哒螨灵、甲氰菊酯、四螨嗪、氟虫脲、螺螨酯、虫螨腈、螺虫乙酯在不... 为了筛选与顶孢霉菌株相容的化学杀螨剂,本文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哒螨灵、虫螨腈和螺螨酯对顶孢霉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及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哒螨灵、甲氰菊酯、四螨嗪、氟虫脲、螺螨酯、虫螨腈、螺虫乙酯在不同浓度下对顶孢霉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哒螨灵、虫螨腈、螺螨酯与顶孢霉混用对二斑叶螨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哒螨灵、虫螨腈、螺螨酯在高浓度下(25μg/mL、0.83μg/mL、60μg/mL),对顶孢霉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27.67%、27.83%和29.22%,对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0%、18%和18%,抑制作用较低,有较好的相容性;25μg/mL哒螨灵、0.83μg/mL虫螨腈、60μg/mL螺螨酯与含孢量为1×106个/mL顶孢霉复配处理二斑叶螨11d,对二斑叶螨的致死效果明显大于单用顶孢霉的处理,3种药剂与顶孢霉复配剂对二斑叶螨的半数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5.38、5.41、5.79d,较单用半数致死时间缩短了4.19、4.16、3.78d,提高了顶孢霉的杀螨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孢霉 杀螨剂 相容性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