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视野改变 被引量:2
1
作者 周佳子 夏丽坤 +1 位作者 薛龙全 杜长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9期1716-1718,共3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 ileusis,LASIK)对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30°中心视野的影响。方法:将实施LASIK的近视患者45例89眼分为两组:中低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Ⅰ组:中低度近视组60眼,近视-1.5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 ileusis,LASIK)对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30°中心视野的影响。方法:将实施LASIK的近视患者45例89眼分为两组:中低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Ⅰ组:中低度近视组60眼,近视-1.50~-6.00D;Ⅱ组:高度近视组29眼,近视-6.00~10.00D。用Humphrey视野计30-2SITA快速阈值检测程序对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1wk;1,3,6mo的视野进行检查,观察其视野改变情况。观察指标为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和模式标准差(pattern standard deviation,PSD)。统计学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非参数分析的秩和检验,分析各时间点视野指数。结果:中低度近视组:术后1wk;1,3mo的MD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时MD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D值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度近视组:术后1wk;1,3mo时的MD均较术前增加,并且随时间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wk时MD值上升最明显,以后逐渐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术后6mo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1wk时的PSD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PSD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ASIK手术对高度近视眼患者1wk的视野有影响,对中低度近视患者的视野改变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视野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血性膀胱炎患者尿中BK病毒的阳性率调查分析
2
作者 周佳子 董萍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A01期131-131,134,共2页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患者中BK病毒的阳性率。方法: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运用PCR检测技术检测尿中的BK病毒DNA。结果:观察组26例检测出BK病毒DNA,病毒...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患者中BK病毒的阳性率。方法: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运用PCR检测技术检测尿中的BK病毒DNA。结果:观察组26例检测出BK病毒DNA,病毒尿持续阳性中位时间7周(2~14周),对照组均未检出BK病毒。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血性膀胱炎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这些患者中病毒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BK病毒可能参与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K病毒 出血性膀胱炎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虹膜定位技术主动校正LASIK术中眼球旋转对近视散光患者术后残余散光度数及高阶像差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夏丽坤 周晶 +1 位作者 周佳子 高殿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3-546,共4页
目的研究虹膜定位技术主动校正LASIK术中眼球旋转对近视散光患者术后残余散光度数及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将114例(228眼)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IR-LASIK组患者60例(120眼)采用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iris ocaliz... 目的研究虹膜定位技术主动校正LASIK术中眼球旋转对近视散光患者术后残余散光度数及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将114例(228眼)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IR-LASIK组患者60例(120眼)采用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iris ocalization wavefront-guid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IR-LASIK);LASIK组患者54例(108眼)采用常规LASIK。记录IR-LASIK组术中眼球旋转的角度并通过虹膜定位技术于术中主动校正眼球旋转的角度,比较2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裸眼视力、残余散光度数和高阶像差的差异。结果 IR-LASIK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均优于LASIK组,裸眼视力在1.0以上的眼数:IR-LASIK组分别为100眼、108眼、108眼、107眼,LASIK组分别为78眼、79眼、77眼、75眼,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R-LASIK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残余散光度数分别为(-0.75±0.61)D、(-0.69±0.44)D、(-0.61±0.38)D、(-0.59±0.49)D,均明显小于LASIK组(-0.99±0.57)D、(-0.87±0.67)D、(-0.83±0.61)D、(-0.81±0.68)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R-LASIK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分别为0.612±0.061、0.598±0.054、0.540±0.051、0.512±0.037,均明显小于LASIK组的0.836±0.056、0.801±0.076、0.706±0.062、0.679±0.078,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R-LASIK组术中眼球旋转:≤6°的旋转占78.4%,>6°的占21.6%;右眼平均旋转度数为4.60°±3.04°,左眼平均旋转度数为3.25°±2.49°,双眼均以外旋为主,且双眼旋转度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R-LASIK能主动校正术中眼球的旋转,使术后残余散光度数和高阶像差均比常规LASIK术后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散光 虹膜定位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对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夏丽坤 李琰 +1 位作者 张胜男 周佳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30-734,共5页
目的研究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do-main-containing molecule-3,Tim-3)在小鼠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herpetic stromal keratitis,HSK)发病机制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1.0×106空斑单位的... 目的研究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do-main-containing molecule-3,Tim-3)在小鼠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herpetic stromal keratitis,HSK)发病机制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1.0×106空斑单位的单纯疱疹病毒1型KOS毒株接种于BALB/c鼠的角膜上,建立HSK动物模型;在角膜接种病毒的同时将抗Tim-3单克隆抗体100μg注射到aTim-3组小鼠的腹膜腔内作为aTim-3组;ISO对照组和NS对照组小鼠腹膜腔内注射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同型对照抗体ISO100μg或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的变化,检查角膜的组织学病理改变,用VERO细胞检测角膜病毒滴度,并行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typehypersensitivity,DTH)检测和脾细胞体外分泌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腹膜腔内注射抗Tim-3单克隆抗体的小鼠,角膜基质内炎性细胞较对照组小鼠明显增多、角膜混浊程度也较对照组小鼠明显严重(P均<0.01)、DTH值(1.025±0.088)mm明显强于ISO对照组和NS对照组[DTH值分别为(0.651±0.051)mm和(0.642±0.064)mm],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同时,腹膜腔内注射了抗Tim-3单克隆抗体的小鼠,脾细胞分泌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量(25.36±3.65)μg.L-1明显多于ISO对照组和NS对照组[分别为(19.23±1.82)μg.L-1和(18.73±0.98)μg.L-1],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腹膜腔内注射抗Tim-3单克隆抗体未影响小鼠角膜内病毒复制及小鼠HSK发病率和小鼠死亡率。结论Tim-3作为一个免疫调节分子,通过抑制Th1型免疫反应,调节HSK的疾病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 角膜基质炎 角膜 TH1细胞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面向效率的系统多序参量识别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温馨 周佳子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3-189,共7页
针对社会组织系统演化过程中效率性要求,基于系统演化有效性识别及评估,提出能够反映系统演化过程效率的多序参量识别方法,为提升系统演化过程效率提供可操作的技术参考。通过产出/投入视角分析多序参量形成过程,结合其对系统演化过程... 针对社会组织系统演化过程中效率性要求,基于系统演化有效性识别及评估,提出能够反映系统演化过程效率的多序参量识别方法,为提升系统演化过程效率提供可操作的技术参考。通过产出/投入视角分析多序参量形成过程,结合其对系统演化过程的影响,给出基于产出/投入的系统演化过程中多序参量效率原理;应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已有指标体系,建立面向效率的系统演化过程多序参量识别模型。最后,通过算例验证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演化 多序参量识别 投入产出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小板功能及长期预后的影响对比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周佳子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8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小板功能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冠心病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 目的:对比分析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小板功能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冠心病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氯吡格雷治疗,75mg qd,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替格瑞洛治疗90 mg口服bid,两组患者术后7d,采取血栓弹力图检查抗血小板药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抑制效果(TEG数据)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凝血反应时间及血凝块形成的时间、二磷酸腺苷抑制率及花生四烯酸抑制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凝块形成的最大幅度值(MA)及血凝块形成的速率(α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不良心脏事件有2例,对照组有9例,其发生率相比(3.92%vs 1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93,P=0.025)。出血情况,观察组出血事件有2例,对照组出血事件有3例,其发生率相比(3.92%VS 5.88%)无统计学意义(χ2=0.210,P=0.647)。结论:相比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血小板抑制效果更优越,并明显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效果,降低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PCI术后 血小板功能 长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血钠水平与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治疗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周佳子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3期69-70,共2页
目的:探讨术前血钠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PCI治疗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治急性STEMI患者89例,根据3个月后的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差异。结果:预后良好组血钠水平、置入支架... 目的:探讨术前血钠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PCI治疗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治急性STEMI患者89例,根据3个月后的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差异。结果:预后良好组血钠水平、置入支架数目高于预后不良组,吸烟患者少于预后不良组(P<0.05)。术前血钠水平是导致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治疗近期预后差的独立影响因素(OR=1.719,P<0.05)。结论:术前血钠水平低可导致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治疗近期预后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血钠水平 急性STEMI PCI治疗 近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长脑心通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茅爱平 周佳子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1期185-186,共2页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与拜阿司匹林合用与单用拜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40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治疗组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和步长脑心通;对照组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与拜阿司匹林合用与单用拜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40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治疗组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和步长脑心通;对照组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服药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6个月内再发TIA或脑梗死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步长脑心通与拜阿司匹林合用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长脑心通 拜阿司匹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诊介入治疗术中慢血流现象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丁嘉宝 潘杰锋 +1 位作者 周佳子 崔腾斌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8期204-205,共2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射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中出现慢血流现象的临床疗效。方法 82例急诊PCI术中出现慢血流现象患者,根据是否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36例)和对照...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射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中出现慢血流现象的临床疗效。方法 82例急诊PCI术中出现慢血流现象患者,根据是否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36例)和对照组(46例)。比较两组术后TIMI血流、术后90 min ST段回落、住院期间及1年随访左心射血分数(LVEF)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替罗非班组术后TIMI分级0、1、2、3级例数分别为1、3、4、28例,对照组分别为2、5、12、27例;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术后ST段回落的例数分别为30、18例;替罗非班组术前LVEF为(45.79±7.80)%,术后为(54.29±5.80)%,对照组分别为(48.15±7.59)%、(51.09±5.92)%;替罗非班组患者在住院期间MACE为4例,随访1年的MACE为8例,对照组分别为10、13例。替罗非班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ST段回落明显高与对照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年LVEF均提高,且替罗非班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中出现慢血流时,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改善心肌灌注,加快心电图ST段回落,改善增加LVE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盐酸替罗非班 慢血流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