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裸方格星虫野生与养殖群体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遗传差异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周于娜 彭银辉 +3 位作者 刘旭佳 黄国强 潘英 蔡小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4-390,共7页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1766)的2个养殖群体(营盘YP、竹林ZL)和4个野生群体(防城港FC、钦州QZ、大冠沙DG和越南海防YN)的91个个体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研究光裸方格星虫养殖和野生群体的遗传变异...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1766)的2个养殖群体(营盘YP、竹林ZL)和4个野生群体(防城港FC、钦州QZ、大冠沙DG和越南海防YN)的91个个体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研究光裸方格星虫养殖和野生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显示:获得的514 bp DNA序列中,野生与养殖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数分别为82和60,均显示出对AT的偏倚性。共定义85个单倍型,共享单倍型4个,其中共享单倍型Hap5为原始单倍型,营盘群体均为独享单倍型。各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相同,野生群体的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0.01531)略高于养殖群体(0.01514),6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依次为YN>YP>QZ>FC>ZL>DG。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并不显著(P>0.05),光裸方格星虫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个体间(99.08%),同时未发现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研究表明,光裸方格星虫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总体略高于养殖群体;滩涂底播养殖方式较池塘养殖更利于维持光裸方格星虫遗传多样性;各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养殖群体正逐渐积累遗传变异,但尚未足够以形成其独立的遗传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裸方格星虫 线粒体控制区 野生群体 养殖群体 遗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空胁迫对管角螺成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吴雪萍 周于娜 +3 位作者 沈夏霜 罗福广 陈宇 潘英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95,共5页
以不同发育阶段的管角螺为材料,研究了其在不同温度的干、湿环境下对露空的成活响应。实验结果表明,管角螺的成螺、幼螺及稚螺在低温湿润(18℃~20℃)的条件下可耐受更长的露空时间。成螺在低温湿润条件下露空72 h成活率达100%,但随着露... 以不同发育阶段的管角螺为材料,研究了其在不同温度的干、湿环境下对露空的成活响应。实验结果表明,管角螺的成螺、幼螺及稚螺在低温湿润(18℃~20℃)的条件下可耐受更长的露空时间。成螺在低温湿润条件下露空72 h成活率达100%,但随着露空时间的延续,成活率降低,至10 d成活率降到10%。幼螺在同样条件下露空至72 h成活率为80%,稚螺为40%。而在高温(28℃~30℃)干燥的条件下干露相同的时间成活率明显降低,成螺72 h成活率为50%,至96 h全部死亡;幼螺72 h成活率为52.5%,稚螺68 h后全部死亡。在温度、湿度相同的条件下,管角螺耐露空能力为成螺>幼螺>稚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角螺 露空胁迫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格星虫中培苗对温度、盐度和干露的耐受性试验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景超 刘旭佳 +5 位作者 沈夏霜 吴雪萍 周于娜 潘奕达 黄国强 潘英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7-271,共5页
研究了方格星虫中培苗对盐度突变、温度突变和盐度渐变、温度渐变及干露的耐受性。试验结果表明,方格星虫中培苗耐受盐度的范围比较广泛,为10~45,适宜的盐度为15~40;适宜温度为15~30℃,对低温有较强的耐受力。方格星虫中培苗在低温保湿... 研究了方格星虫中培苗对盐度突变、温度突变和盐度渐变、温度渐变及干露的耐受性。试验结果表明,方格星虫中培苗耐受盐度的范围比较广泛,为10~45,适宜的盐度为15~40;适宜温度为15~30℃,对低温有较强的耐受力。方格星虫中培苗在低温保湿干露48h未发生死亡,大量死亡集中在72~96h。根据试验结果可知,方格星虫中培苗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耐温、耐盐范围较广,且具有较强的耐干露能力,便于苗种运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格星虫 中间培育 苗种 盐度 温度 干露 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格星虫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选择与验证 被引量:1
4
作者 彭冰冰 宾东超 +3 位作者 周于娜 杨志会 蔡小辉 彭银辉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4-310,共7页
目前研究基因定量表达的方法主要为实时荧光定量PCR,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可以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的准确性。选取方格星虫的体壁肌肉、吻、肾管、脑、肠道、收吻肌、食道、血淋巴细胞为材料,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EF1... 目前研究基因定量表达的方法主要为实时荧光定量PCR,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可以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的准确性。选取方格星虫的体壁肌肉、吻、肾管、脑、肠道、收吻肌、食道、血淋巴细胞为材料,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EF1-α2、α-Tub1、RPL13-b、Actin1、H3-b、GAPDH1共6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情况,并以方格星虫的免疫球蛋白组织分布情况对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通过BestKeeper软件计算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顺序为:RPL13-b>H3-b>EF1-α2>GAPDH1>Actin1>α-Tub1;Normfider软件分析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顺序为:RPL13-b>EF1-α2>GAPDH1>H3-b1>Actin1>α-Tub1;geNorm软件分析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顺序为:RPL13-b=H3-b>EF1-α2>GAPDH1>Actin1>α-Tub1。采用最稳定和最不稳定内参基因对免疫球蛋白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变化进行校准时发现,其表达谱呈现不同模式。RPL13-b内参基因在方格星虫全组织中的表达最稳定,可作为最适单内参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格星虫 实时荧光定量PCR 内参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