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缬沙坦和苯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魏广和 高东升 +5 位作者 张金国 华忠萍 刘立新 刘雪玲 沈彩云 吾柏铭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28-29,共2页
目的 评价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对血脂、血糖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6 0例高血压病患者 ,30例接受缬沙坦治疗 ,剂量 80~ 1 6 0mg/d ,30例接受苯那普利治疗 ,剂量 1 0mg/次 ,每天 1~ 2次 ,对照观察 6周。治疗前后所... 目的 评价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对血脂、血糖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6 0例高血压病患者 ,30例接受缬沙坦治疗 ,剂量 80~ 1 6 0mg/d ,30例接受苯那普利治疗 ,剂量 1 0mg/次 ,每天 1~ 2次 ,对照观察 6周。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测血压和测定血脂、血糖及肾功能。结果 缬沙坦和苯那普利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 86 7%、83 3% ,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两药对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尿素氮和肌酐无影响 ,均降低了尿白蛋白和 β2 微球蛋白 ;缬沙坦组和苯那普利组相比较 ,不良反应少 ,咳嗽发生率低。结论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安全有效 ,耐受性好 ,与苯那普利相比 ,副作用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苯那普利 高血压 药物疗法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临床观察及其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2
作者 陈建昌 吾柏铭 +3 位作者 洪小苏 余荣水 蒋志彬 高岚 《临床荟萃》 CAS 1995年第22期1043-1045,共3页
冠脉内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原因,溶栓治疗是近年的重要进展。1991年10月~1994年10月共收治AMI 41例,其中15例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本文比较两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以及溶栓治疗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急性 血小板 活化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血性心衰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单体含量变化以及苯那普利对其影响
3
作者 迟东升 吾柏铭 +1 位作者 洪小苏 余荣水 《临床荟萃》 CAS 1999年第21期1003-1003,共1页
纤维蛋白单体(Fibrin Monomer,FM)是反映血液凝血活动的指标,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观察了79例充血性心衰(CHF)患者的血浆FM浓度变化以及新一代转换酶抑制剂苯那普利(Benazepril)对其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 纤维蛋白单体(Fibrin Monomer,FM)是反映血液凝血活动的指标,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观察了79例充血性心衰(CHF)患者的血浆FM浓度变化以及新一代转换酶抑制剂苯那普利(Benazepril)对其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995年9月至1996年12月期间入院的79例CHF患者。其中NYHA心功能Ⅱ级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53~75岁,平均(66.5±8.6)岁;NYHA心功能直级24例,男12例,女12例,年龄33~80岁,平均(66.0±13.3)岁;NYHA心功能Ⅳ级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32~93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血浆 纤维蛋白单体 苯那普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3例心源性死亡患者QTd、JTd测定结果分析
4
作者 魏广和 江建良 吾柏铭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29-29,共1页
临床观察发现,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增大与缺血性心脏病猝死有关。我们对83例心源性死亡患者的QTd、JTd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QTd、JTd与猝死的关系。资料与方法:观察组为83例于住院期间死亡的... 临床观察发现,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增大与缺血性心脏病猝死有关。我们对83例心源性死亡患者的QTd、JTd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QTd、JTd与猝死的关系。资料与方法:观察组为83例于住院期间死亡的心源性疾病患者。其中猝死(猝死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心源性猝死 QTD JT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倾斜试验中QT间期的变化
5
作者 方中良 吾柏铭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8-109,共2页
关键词 间期 静止期(细胞学) 倾斜试验 实船试验 QT 血管迷走性晕厥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缺血QT离散度变化对室速室颤预测价值的探讨
6
作者 魏广和 吾柏铭 高岚 《济宁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19-20,共2页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缺血时 Q T 离散度、校正后的 Q T 离散度的变化及其对室速室颤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71 例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分成室速室颤组(13 例) 和非室速室颤组(58例) ,测定每例患者心绞痛...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缺血时 Q T 离散度、校正后的 Q T 离散度的变化及其对室速室颤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71 例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分成室速室颤组(13 例) 和非室速室颤组(58例) ,测定每例患者心绞痛发作前、发作时及发作后的 Q T 离散度。结果 心绞痛发作时 Q T 离散度、校正后的 Q T 离散度均显著大于心绞痛发作前和发作后( P< 001) ,后两者比较 Q T 离散度、校正后的 Q T 离散度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心绞痛发作时 Q T 离散度、校正后的 Q T 离散度室速室颤组均显著大于非室速室颤组( P< 0001) 。心绞痛发作前以 Q T 离散度≥80ms 为标准,则预测室速室颤发生的敏感性为539 % ,特异性为828 % ,准确性为775 % ,心绞痛发作时以 Q T 离散度≥100 ms 为标准,则预测室速室颤发生的敏感性为923 % ,特异性为845 % ,准确性为859 % 。结论 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缺血时 Q T 离散度、校正后的 Q T离散度显著增大,易发生室速室颤。急性心肌缺血时的 Q T 离散度、校正后的 Q T 离散度变化可能是预测室速室颤发生更为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QT离散度 室性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碘酮对家兔正常和缺血心脏心室复极及复极离散度影响的研究
7
作者 魏广和 吾柏铭 江建良 《济宁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正常和缺血心脏心室复极及复极离散度的影响,给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同步记录心室外膜多个部位单相动作电位的方法,观察家兔正常心脏(正常组)和急性缺血心脏(缺血组)静注胺碘酮前后单相动作电位时程(...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正常和缺血心脏心室复极及复极离散度的影响,给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同步记录心室外膜多个部位单相动作电位的方法,观察家兔正常心脏(正常组)和急性缺血心脏(缺血组)静注胺碘酮前后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和单相动作电位离散度(MAPDd)的变化。结果正常组用药后左室前壁、左室心尖部和左室侧壁MAPD90均显著延长(P均<0001),MAPDd无显著变化(P>005)。缺血组用药后缺血区(左室前壁及左室心尖部)和非缺血区(左室侧壁)MAPD90均显著延长(P均<0001),但MAPDd明显减小(P<001)。结论胺碘酮可延长正常和缺血心脏心室复极,对正常心脏复极离散度无影响,但对缺血心脏可使其复极离散度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心肌缺血 心室复极离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和不稳定性心绞痛GMP—140和TXB2的动态变化
8
作者 潘宜智 吾柏铭 +2 位作者 洪小苏 吴国新 郭衡山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5期26-26,共1页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塞(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0例AMI、30例UA病人和20例健康人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与血浆血栓素B2(TXB2)的浓度。结果:(1)AMI患者起病12小时GMP—14...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塞(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0例AMI、30例UA病人和20例健康人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与血浆血栓素B2(TXB2)的浓度。结果:(1)AMI患者起病12小时GMP—140和TXB2浓度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第48小时达高峰(P<0.001),GMP—140在第5天降至正常,TXB2第7天时仍高于对照组(P<0.05);(2)UA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GMP—140、TXB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绞痛缓解后30分钟降至正常,其GMP-140、TXB2的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均小于AMI患者。表明AMI和UA患者体内血小板高度激活,AMI较UA患者冠状动脉内有更强的促凝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颗粒膜蛋白 放射免疫分析 急性病 心肌梗塞 心绞痛 血栓素B2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