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D18在棉花黄萎病重病区的引进和利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吴蔼民 顾本康 +2 位作者 高宇人 顾春燕 曹竟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5-26,共2页
1999~ 2 0 0 0年在江苏棉花黄萎病重病区 ,对棉花抗黄萎病抗源品种BD18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和防病增产效果研究。 1999年在重病区BD18防病效果达到 72 5 8%以上 ,产量较对照苏棉 8号提高了 1 2 1倍。 2 0 0 0年试验表明 ,BD18在不同茬口... 1999~ 2 0 0 0年在江苏棉花黄萎病重病区 ,对棉花抗黄萎病抗源品种BD18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和防病增产效果研究。 1999年在重病区BD18防病效果达到 72 5 8%以上 ,产量较对照苏棉 8号提高了 1 2 1倍。 2 0 0 0年试验表明 ,BD18在不同茬口间发病率在 6月份表现为 :蚕豆茬棉田 >马铃薯棉田 >油菜茬棉田 ,但后期趋于一致。不同茬口均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 ,以蚕豆茬棉田BD18后劲更足 ,增产效果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 品种BD18 防病 增产 引种 棉花新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枯清防治西瓜枯萎病室内筛选及大田防效 被引量:2
2
作者 吴蔼民 夏正俊 +4 位作者 顾本康 肖庆璞 傅正擎 陈秋生 胡春英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9-41,共3页
瓜枯清防治西瓜枯萎病室内筛选及大田防效吴蔼民夏正俊顾本康肖庆璞傅正擎陈秋生胡春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210014)(江苏溧水县作物栽培站)(江苏泗阳县植保站西瓜枯萎病是西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而目前推广... 瓜枯清防治西瓜枯萎病室内筛选及大田防效吴蔼民夏正俊顾本康肖庆璞傅正擎陈秋生胡春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210014)(江苏溧水县作物栽培站)(江苏泗阳县植保站西瓜枯萎病是西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而目前推广应用的化学药剂防治效果均不理想。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枯萎病 瓜枯清 药物防治 大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品种抗枯萎病鉴定的病指校正及抗虫棉抗病性鉴定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蔼民 顾本康 +1 位作者 夏正俊 傅正擎 《中国棉花》 1998年第2期16-17,共2页
1995~1997年运用较客观的相对抗性对病指进行校正,以校正病指划分抗病类型,对156份优质抗虫棉品种(系)抗枯萎病性鉴定结果为:抗病材料4份,占2.56%;耐病材料23份,占14.74%;感病材料129份,占82... 1995~1997年运用较客观的相对抗性对病指进行校正,以校正病指划分抗病类型,对156份优质抗虫棉品种(系)抗枯萎病性鉴定结果为:抗病材料4份,占2.56%;耐病材料23份,占14.74%;感病材料129份,占82.70%。1995、1996年重复鉴定的11份材料中,除泗棉3号下降为耐病,其余均保持一致,吻合率为90.91%;且11份材料中,有9份年度间差异减小,校正效果达81.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枯萎病 病指 校正 抗病性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PeIRX10基因在木聚糖合成中的功能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杰 李军 +3 位作者 仝婷婷 邵香君 宋丽丽 吴蔼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9-87,共9页
【目的】克隆毛竹木聚糖合成关键酶基因Pe IRX10,并对其进行表达分析和功能初探,为毛竹中木聚糖合成分子机制的探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毛竹为研究对象,根据毛竹基因组数据库中序列信息设计引物,通过RT-PCR克隆得到1个在模式植物... 【目的】克隆毛竹木聚糖合成关键酶基因Pe IRX10,并对其进行表达分析和功能初探,为毛竹中木聚糖合成分子机制的探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毛竹为研究对象,根据毛竹基因组数据库中序列信息设计引物,通过RT-PCR克隆得到1个在模式植物拟南芥木聚糖合成中起关键作用的同源基因,命名为Pe IRX10;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其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通过qRT-PCR对毛竹的根、茎、叶、花和笋5个部位进行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利用Gateway克隆技术构建Pe IRX10的植物表达载体,通过蘸花法转化拟南芥irx10l(-/-)irx10(+/-)双突植株,经BASTA筛选及PCR植株表型鉴定获得具有irx10l(-/-)irx10(-/-)双突背景的转基因植株;通过表型观察、茎部切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细胞壁单糖成分分析以及木聚糖免疫定位观察探讨该植株中Pe IRX10基因的功能。【结果】从毛竹中克隆得到Pe IRX10(PH01004923G0080,http:∥www.bamboogdb.org/)基因的ORF序列,长度为1 251 bp,编码416个氨基酸,蛋白质的理论分子质量为46 821 Da,等电点为6.26;其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的IRX10基因具有很高的相似性(>80%),属于GT47家族;qRT-PCR结果表明,Pe IRX10基因在毛竹笋和茎中高度表达。过量表达Pe IRX10基因的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可以互补于拟南芥IRX10双突植株irx10l(-/-)irx10(-/-),表现出正常的株高、茎粗以及叶片大小和数量;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茎部切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发现,其维管束间纤维和木质部导管细胞的细胞壁厚度与野生型拟南芥相近;细胞壁单糖分析发现,互补植株木糖含量以及其他单糖(例如阿拉伯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等)的含量与野生型相近;木聚糖免疫定位分析表明,Pe IRX10基因的过表达可以使irx10l(-/-)irx10(-/-)双突植株中木质部和束间纤维中LM10信号几乎完全恢复。【结论】在irx10l(-/-)irx10(-/-)双突拟南芥植株中过量表达Pe IRX10基因可以使植株的表型和次生细胞壁缺陷恢复,表明毛竹Pe IRX10基因与拟南芥IRX10基因具有相似的功能,都在木聚糖的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木聚糖 次生细胞壁 PeIRX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苗保安系列复配剂防治棉花苗期病害研究初报 被引量:1
5
作者 顾本康 夏正俊 +2 位作者 吴蔼民 金中时 王新华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2-14,共3页
苗保安系列是一类新型复配杀菌剂。室内平板培养测定,对棉花炭疽病菌的EC50在0.83~0.96之间,共毒系数>1000;对棉花立枯病菌的EC50在1.61~3.59之间,共毒系数在266~324。温室盆钵试验结果,苗... 苗保安系列是一类新型复配杀菌剂。室内平板培养测定,对棉花炭疽病菌的EC50在0.83~0.96之间,共毒系数>1000;对棉花立枯病菌的EC50在1.61~3.59之间,共毒系数在266~324。温室盆钵试验结果,苗保安处理区的健苗数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而空白对照区在出苗后死苗数急剧增加。不同试点不同年度的田间防效表明,苗保安的病指防效为69.07%~96.07%,保苗效果为84.94%~100.00%。其中以苗保安Ⅱ号综合性状最佳,超过对照药剂灵福合剂。苗保安系列对生长无不良影响,有轻度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炭疽病 立枯病 杀菌剂 苗保安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PeCIGRs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兰智鑫 侯丹 +1 位作者 吴蔼民 林新春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82-990,共9页
【目的】探究PeCIGRs基因在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茎秆发育和逆境胁迫中的作用,为毛竹高生长及抗逆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3 m幼竹中部位置的节间为材料进行PeCIGRs基因的克隆,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PeCIGRs蛋白的理化性质和... 【目的】探究PeCIGRs基因在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茎秆发育和逆境胁迫中的作用,为毛竹高生长及抗逆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3 m幼竹中部位置的节间为材料进行PeCIGRs基因的克隆,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PeCIGRs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系统进化关系,基于转录组数据对PeCIGRs基因在不同组织和非生物胁迫(盐、干旱)、植物生长调节剂(脱落酸、水杨酸)处理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在毛竹中共克隆得到4条CIGR基因,依次命名为PeCIGR1-a、PeCIGR1-b、PeCIGR2-a、PeCIGR2-b。4条CIGR基因核苷酸序列长度为1635~1716 bp,氨基酸序列长度为544~571 bp。多序列比对发现:4条CIGR基因均具有保守的GRAS结构域,属于GRAS家族。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发现:PeCIGRs基因主要在毛竹茎秆表达,且在3 m高幼竹顶部达到峰值。此外,不同非生物胁迫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表达分析发现:在干旱(PEG)、盐(NaCl)胁迫和水杨酸(SA)处理下,PeCIGRs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脱落酸处理下,PeCIGR1-a、PeCIGR1-b基因相对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PeCIGR2-a、PeCIGR2-b则在处理24 h后呈现下调趋势。【结论】PeCIGRs基因参与调控毛竹茎秆生长发育、非生物胁迫(盐、干旱)响应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脱落酸、水杨酸)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CIGR基因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与转录水平的花榈木萜类合成候选基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佳琦 王欣 +1 位作者 邓小梅 吴蔼民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70-981,共12页
【目的】花榈木Ormosiahenryi是重要的木本药用植物。研究花榈木萜类次生代谢物积累规律,分析萜类生物合成通路和相关的关键酶基因,对花榈木药用价值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与高通量转录组学测序,利用... 【目的】花榈木Ormosiahenryi是重要的木本药用植物。研究花榈木萜类次生代谢物积累规律,分析萜类生物合成通路和相关的关键酶基因,对花榈木药用价值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与高通量转录组学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差异代谢产物和表达基因中寻找萜类生物合成的关联酶基因。【结果】代谢组数据中共检测到了15种萜类化合物,其中含有甘草次酸、齐墩果酸和芳樟醇等具有药用活性的物质,多数在叶片中相对含量高于其他组织部位。转录组数据筛选出49个与萜类合成有关的候选基因,分析后发现:甲羟戊酸(MVA)途径中的差异基因在幼叶中表达较高,甲基赤藓糖磷酸酯(MEP)途径的差异基因在老叶中表达较高。根据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发现MYB、WRKY、bHLH和HB-HD-ZIP等转录因子家族在花榈木的萜类合成中起重要作用,并推测了6个可能与萜类物质生物合成有关的转录因子,即HB-HD-ZIP(c64527.graph_c1)、GRF(c76195.graph_c0)、DBB(c66970.graph_c2)、DBB(c75593.graph_c0)、HB-HD-ZIP(c63393.graph_c0)和C3H(c70385.graph_c1)。【结论】从花榈木代谢组和转录组数据库中初步获得了重要的萜类物质及可能参与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候选关键酶基因,为进一步阐明花榈木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榈木 代谢组 转录组 萜类化合物 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