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降雨侵蚀力R值的计算与分布(Ⅰ) 被引量:272
1
作者 王万中 焦菊英 +4 位作者 郝小品 张宪奎 卢秀琴 陈法扬 吴素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7-18,共12页
对中国降雨侵蚀力R值的计算与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R指标的确定;次降雨R值、年R值以及多年平均R值的简易计算方法;我国不同地区年R值的月分布、次分布、频率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R值的雨量、雨强分布特征;对... 对中国降雨侵蚀力R值的计算与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R指标的确定;次降雨R值、年R值以及多年平均R值的简易计算方法;我国不同地区年R值的月分布、次分布、频率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R值的雨量、雨强分布特征;对我国140多个重点站的R值进行了计算;在分析我国降雨侵蚀力R值区域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降雨侵蚀力等值线图,进行了降雨侵蚀力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中国 计算 分布 降雨侵蚀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降雨侵蚀力R值的计算与分布(Ⅱ) 被引量:118
2
作者 王万中 焦菊英 +4 位作者 郝小品 张宪奎 卢秀琴 陈法扬 吴素业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9-39,共11页
对中国降雨侵蚀力R值的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我国不同地区年R值的月分布、次分布、频率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R值的雨量、雨强分布特征;对我国140多个重点站的R值进行了计算;在分析我国降雨侵蚀力R值区域分布... 对中国降雨侵蚀力R值的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我国不同地区年R值的月分布、次分布、频率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R值的雨量、雨强分布特征;对我国140多个重点站的R值进行了计算;在分析我国降雨侵蚀力R值区域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降雨侵蚀力等值线图,并进行了降雨侵蚀力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R值 降雨侵蚀力 频率分布 降雨量 年际变化 降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大别山区降雨侵蚀力简化算法与时空分布规律 被引量:98
3
作者 吴素业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2-13,共2页
降雨侵蚀力是决定土壤侵蚀程度的重要指标,它的计算公式,依各地区的地理条件、降雨特征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有完整的自记降雨过程线资料情况下,国内外许多水保工作者都推导出了本地区的计算公式。
关键词 安徽 大别山区 降雨侵蚀力 计算 时空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大别山区降雨侵蚀力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56
4
作者 吴素业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32-33,共2页
降雨侵蚀力(R)是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它与雨滴能量、降雨强度等因子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决定着土壤侵蚀强度。开展R指标的研究,观测资料的选取尤为重要,资料的精度、系列的长短以及下垫面因素如何,都会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 降雨侵蚀力(R)是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它与雨滴能量、降雨强度等因子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决定着土壤侵蚀强度。开展R指标的研究,观测资料的选取尤为重要,资料的精度、系列的长短以及下垫面因素如何,都会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我们对岳西水保站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选取3号、4号两个径流小区的实测资料进行分析。这两个小区的坡度分别为20°、18°,资料年限为7年(1984~1990年),样本数均为32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降雨 侵蚀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大别山区坡耕地土壤流失量回归方程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吴素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6-29,共4页
通过对安徽大别山区的实测资料,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适用于该地区的坡耕地土壤流失量回归方程式,为水土流失的监测预报和小流域治理工作提供了定量依据。
关键词 坡耕地 回归方程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西南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被引量:1
6
作者 吴素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6年第4期38-39,92,共3页
根据皖西南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现状,结合长期水土保持实践与科研成果提出了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 皖西南山区 坡耕地 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年生植被覆盖度的简化测试方法 被引量:11
7
作者 吴素业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1999年第1期45-47,共3页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水土保持 试验研究 测试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覆盖度的简化测试方法
8
作者 吴素业 《中国水土保持》 1997年第5期33-35,共3页
植被覆盖度(植被度)是衡量水土保持效益的重要指标.它的测试方法较多,但这些方法一般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测试中由于受测试设备的限制、人为视觉的误差与风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测试精度不高.二是测试周期较长,工作量大.以针刺法为例,按... 植被覆盖度(植被度)是衡量水土保持效益的重要指标.它的测试方法较多,但这些方法一般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测试中由于受测试设备的限制、人为视觉的误差与风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测试精度不高.二是测试周期较长,工作量大.以针刺法为例,按照《水土保持试验规范》规定,每旬应观测一次,每个样方要测100个点据,这对进行多个小区的测试来说,无疑是相当繁琐费事的.可见寻求一种较为简捷又能保证精度的测试方法,势在必行.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通过引用本站一年生作物的实测资料,试图按照植被度变化规律,建立植被度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以使测试过程得到简化,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测试精度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测试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