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农垦普济圩农场耕地地力现状与改良利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殷文格 吴照峰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13期269-270,共2页
对皖垦土壤检测中心2008年对普济圩农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的1 088个土壤样品检测结果和对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农垦普济圩农场耕地有机质含量丰富、全氮含量较丰,磷含量偏低,钾含量较丰,土壤偏酸,总体肥力中等偏上... 对皖垦土壤检测中心2008年对普济圩农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的1 088个土壤样品检测结果和对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农垦普济圩农场耕地有机质含量丰富、全氮含量较丰,磷含量偏低,钾含量较丰,土壤偏酸,总体肥力中等偏上并提出普济圩农场今后耕地土壤改良利用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济圩农场 土壤检测 耕地地力 改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位一体教学法”具体应用及实践效果——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为例
2
作者 王军旗 尹从国 吴照峰 《教育界(高等教育)》 2013年第6期76-76,127,共2页
信息时代的理论“灌输”决不是用声波冲击“耳膜”即能成功的事,不仅需要“入耳”更需要“入脑”,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只能实现“入耳”并不能完全实现“入脑”的目标。在教学形式上,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紧密结合我院教学任务和需求... 信息时代的理论“灌输”决不是用声波冲击“耳膜”即能成功的事,不仅需要“入耳”更需要“入脑”,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只能实现“入耳”并不能完全实现“入脑”的目标。在教学形式上,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紧密结合我院教学任务和需求,把课堂教学、网络互动、课外宣讲融为一体,探索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网络互动为辅助、以课外宣讲为延伸”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激发了广大学员学习热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了学院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位一体 教学法 实践效果 应用 课堂教学 人才培养质量 网络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锐捷乳油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
3
作者 周翔骏 朱世友 +2 位作者 操俊 吴照峰 郑学敏 《安徽农业》 2004年第3期21-21,共1页
关键词 锐捷乳油 防治 稻纵卷叶螟 药效试验 虫口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江稻区机插秧大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化除药剂筛选 被引量:7
4
作者 吴照峰 周翔俊 《现代农业科技》 2008年第9期62-63,共2页
普济圩农场机插秧稻田主要杂草有8~10种,以稗草、千金子、鸭舌草、节节菜为主。主要杂草组分(群落):千金子+鸭舌草+节节菜+水蓼和稗草+鸭舌草+野荸荠。栽后5d田间见草,杂草基数:禾本科30株/m2,莎草13株/m2,阔叶类草15株/m2。栽后12~15... 普济圩农场机插秧稻田主要杂草有8~10种,以稗草、千金子、鸭舌草、节节菜为主。主要杂草组分(群落):千金子+鸭舌草+节节菜+水蓼和稗草+鸭舌草+野荸荠。栽后5d田间见草,杂草基数:禾本科30株/m2,莎草13株/m2,阔叶类草15株/m2。栽后12~15d出现第1出草高峰,为72~101株/m2。此后杂草出现分枝分蘖,到栽后25~40d出现第2出草高峰,此期千金子和稗草增长最快,达278株/m2,所以机栽后12d内控制杂草基本苗是化除成功的关键。多种化除药剂筛选试验表明:用于人工移栽大田和直播田茎叶处理的几种常用除草剂,均可用于机插秧大田封闭处理,对机插秧苗安全,化除效果达74.5%~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秧稻田杂草 种类 发生规律 化除 药剂 沿江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杀防除水稻直播田杂草试验报告 被引量:5
5
作者 吴照峰 朱有才 +1 位作者 周翔骏 刘国友 《现代农业科技》 2007年第3期39-40,共2页
35.75%龙杀可湿性粉剂防除水稻直播田杂草千金子、稗草、陌上菜、节节菜、牛毛毡、水蓼等,用药量2 250~3 750g/hm2,采取平田后立即毒土法施药和播后2d放水喷雾等两种方法,防除杂草效果药后20d和40d都稳定在85%以上,药后40d鲜草防效稳定... 35.75%龙杀可湿性粉剂防除水稻直播田杂草千金子、稗草、陌上菜、节节菜、牛毛毡、水蓼等,用药量2 250~3 750g/hm2,采取平田后立即毒土法施药和播后2d放水喷雾等两种方法,防除杂草效果药后20d和40d都稳定在85%以上,药后40d鲜草防效稳定在90%以上。毒土法施药效果优于播后喷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杀 水直播稻 杂草 防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江单季稻区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变化及预报指标和防治策略的研究
6
作者 周翔骏 吴照峰 《现代农业科技》 2008年第11期124-125,127,共3页
通过对沿江单季稻区白背飞虱的田间调查表明:沿江单季稻区白背飞虱常年始迁入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7月上中旬为主迁入期,发生程度属基数决定型,即迁入后田间虫口数量是影响本稻区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以7月15日左右田间虫量为指标,60... 通过对沿江单季稻区白背飞虱的田间调查表明:沿江单季稻区白背飞虱常年始迁入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7月上中旬为主迁入期,发生程度属基数决定型,即迁入后田间虫口数量是影响本稻区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以7月15日左右田间虫量为指标,60头/百穴以下轻发生,60~300头/百穴中等程度发生,300头/百穴以上偏重至大发生。中等程度发生狠治主迁入代,偏重至大发生需防治2~3次,以扬花期狠治1次为重点。田间蛛虫比是衡量白背飞虱种群消长的重要因子之一,蛛虫比小于17.∶6时,自然控制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种群变化 预报指标 防治策略 沿江单季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