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峰丛区传统村落景观演变与植物景观特征分析
1
作者 吴淼锐 杨美雪 +6 位作者 钟艺倩 李宁鑫 徐泽帅 王子君 向悟生 郑文俊 李先琨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3-1247,共15页
传统村落是人类与自然长期互动的产物,其景观演变反映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正确理解人地关系,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格局动态及其植物多样性变化,本研究以桂林喀斯特世界... 传统村落是人类与自然长期互动的产物,其景观演变反映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正确理解人地关系,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格局动态及其植物多样性变化,本研究以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漓江峰丛片区的6个传统村落为对象,基于2002-2022年的高清遥感影像,分析提取景观数据,结合地面植物多样性调查,探究植物景观特征及其与传统村落整体景观格局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林地是主要的景观类型且面积略有增加(增加4.13%),园地、陆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较20年前分别增长340.27%、37.62%和22.11%,而耕地、草地和裸地面积则分别减少39.85%、80.27%和78.42%;研究区景观异质性和复杂性降低;林地集聚度明显增强,耕地和裸地减少且分散,草地和陆地水域趋于集中,园地复杂性提高且趋于分散,建设用地扩张且分散。6个传统村落常见植物共有431种,隶属于110科320属;村落范围植物景观由外到内依次为生态型植物景观、生产型植物景观、生活型植物景观;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率分别与生态、经济和观赏功能占比呈显著正相关,而裸地面积变化率与生态功能呈显著负相关。随着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力度的加大,其核心区传统村落景观格局逐渐优化,山地生产功能减弱,生态功能提升,植物多样性和观赏性增强。本研究结果可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和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喀斯特峰丛区 自然遗产地 传统村落 景观演变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常见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动态及其生态适应性
2
作者 钟艺倩 王斌 +6 位作者 吴淼锐 杨美雪 徐泽帅 陶旺兰 李健星 赵弘明 李先琨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1-1131,共11页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 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能够有效揭示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机制。为探究漓江流域常见植物在喀斯特与非喀斯特生境中不同降水季节的适应性变化,通过分析木本植物叶片中NSC及其主要组分含量的动态变化与...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 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能够有效揭示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机制。为探究漓江流域常见植物在喀斯特与非喀斯特生境中不同降水季节的适应性变化,通过分析木本植物叶片中NSC及其主要组分含量的动态变化与差异,为不同生境下的适生植物筛选提供科学依据。在旱季与雨季分别采集12种代表性木本植物的叶片,测定其NSC、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建立贝叶斯多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不同降水季节、生境条件、植物生活型及生长型等因素对植物叶片NSC及其主要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2种植物叶片中,NSC旱季和雨季的平均含量为(114.80±62.84)mg/g,其组成以可溶性糖为主[(84.23±57.04)mg/g],显著高于淀粉[(30.60±23.06)mg/g]。(2)不同降水季节之间,12种植物叶片的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存在显著的动态转换关系,雨季淀粉含量显著高于旱季,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旱季。(3)喀斯特山坡与非喀斯特山坡生境植物叶片的淀粉、可溶性糖含量有显著性差异,而喀斯特洼地、垭口与非喀斯特山坡植物叶片的NSC及其主要组分含量无显著差异。(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的NSC及其主要组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落叶植物叶片的NSC及其主要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常绿植物;不同生长型间,乔木植物叶片淀粉含量显著高于灌木,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灌木。漓江流域常见植物叶片的NSC、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与自身生物学特性、生境条件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不同降水季节的影响,叶片NSC含量的季节变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淀粉 可溶性糖 不同降水季节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