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梅香炒绿炒制技术
1
作者 吴木英 《茶叶科学技术》 1996年第4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茶叶加工 梅香 炒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菌茶生产中相关因子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5
2
作者 邬龄盛 王振康 +2 位作者 黄枝明 严兰芬 吴木英 《茶叶科学技术》 1999年第4期43-44,共2页
菌茶在生产过程中,其相关因子:菌种、培养时间、温度、培养基含水量、pH及杂菌的预防等对菌茶正常的培育影响极大。本文根据作者多年从事菌茶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严格选择抗性强、发菌快、稳定性强的优良菌株前提下。认真控制好培养... 菌茶在生产过程中,其相关因子:菌种、培养时间、温度、培养基含水量、pH及杂菌的预防等对菌茶正常的培育影响极大。本文根据作者多年从事菌茶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严格选择抗性强、发菌快、稳定性强的优良菌株前提下。认真控制好培养基含水量(55一65%),培养温度(25—30oC),PH值(处于自然状态下)同时合理确定菌体的生长点,对综合提高菌茶的品质与生产量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对规范化菌茶生产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茶叶 菌茶 培养基 相关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种茶研制与开发总结报告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方舟 刘用敏 +2 位作者 陈斯伟 吴木英 陈霖 《茶叶科学技术》 1997年第2期12-18,共7页
特种茶研制与开发课题1994年列为院管课题。三年来课题组以开发研制特种茶新产品为目标,探讨各种茶类特种茶制作工艺,研制出特种绿茶产品5个,特种红茶产品1个,乌龙茶产品2个和特种花茶产品2个。其中绿茶产品“福云曲毫”和“剑芽”... 特种茶研制与开发课题1994年列为院管课题。三年来课题组以开发研制特种茶新产品为目标,探讨各种茶类特种茶制作工艺,研制出特种绿茶产品5个,特种红茶产品1个,乌龙茶产品2个和特种花茶产品2个。其中绿茶产品“福云曲毫”和“剑芽”荣获’95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质奖,绿茶产品“松针”和红茶产品“坦洋金猴”荣获银质奖,同时“松针”与“坦洋金猴”荣获1995年福建省名茶奖。绿茶产品“草芽尖”、“金绿香”获1996年福建省优质茶奖。3年来,还研制了特种茶产品有“三绿茶”、“白毫乌龙”、“嫩香乌龙”、“菊型乌龙茶”、“茉莉曲毫”、“茉莉茸芽尖”等。共试制特种茶4931公斤,产值59.58万元,创利10.16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加工 特种茶 产品开发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种茉莉花茶的窨制技术 被引量:4
4
作者 刘用敏 吴木英 《茶叶科学技术》 1997年第1期9-10,共2页
关键词 花茶 茉莉花茶 窨制 茶叶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芽红高粱营养成分分析及其在蛋糕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易翠平 李艳 +4 位作者 姚辰 汪霞丽 盛灿梅 吴木英 袁丽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5-149,共5页
为扩大红高粱作为食品配料的应用范围,对比分析红高粱和发芽14 h红高粱的营养成分,并将其应用于蛋糕中。结果表明:发芽前后红高粱的灰分、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氨基酸总含量由(7.18±0.01) g/100 g... 为扩大红高粱作为食品配料的应用范围,对比分析红高粱和发芽14 h红高粱的营养成分,并将其应用于蛋糕中。结果表明:发芽前后红高粱的灰分、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氨基酸总含量由(7.18±0.01) g/100 g增加到(8.18±0.01)g/100 g,单宁含量由0.64%降低到0.52%,VB1含量由0.076 7 mg/100 g增加到0.078 5 mg/100 g。将2种高粱粉分别按照质量分数0%、2.5%、5.0%、7.5%、10.0%的添加量替换面粉用于蛋糕的制作,结果表明,5.0%红高粱、10.0%发芽红高粱的替代量对蛋糕的感官、比容和硬度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 红高粱 品质 蛋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易贡茶场茶叶生产考察报告
6
作者 谢逸安 吴木英 《福建茶叶》 1996年第3期30-32,共3页
关键词 茶叶生产 易贡茶场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