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戏曲元素的创造性接受——论布莱希特《四川好人》中的“间离效果” 被引量:4
1
作者 吴晴萍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98,共7页
20世纪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出发点是建立一种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叙事剧,"间离效果"是其叙事剧理论的重要构成,而中国戏曲在"间离效果"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布莱希特的代表作之一... 20世纪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出发点是建立一种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叙事剧,"间离效果"是其叙事剧理论的重要构成,而中国戏曲在"间离效果"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布莱希特的代表作之一《四川好人》为例,分析了其中的中国戏曲元素以及间离效果的形成。并指出:布莱希特正是在创造性地接受中国戏曲元素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独特的戏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布莱希特 间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学到电影:评BBC版《包法利夫人》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晴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43-44,共2页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屡见不鲜,判断改编是否成功不应只局限于是否忠实于原著,而应该更多地考虑改编是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解读的新视野。名著《包法利夫人》存在诸多电影改编版本,主人公爱玛的形象在不同版本中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其中BB...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屡见不鲜,判断改编是否成功不应只局限于是否忠实于原著,而应该更多地考虑改编是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解读的新视野。名著《包法利夫人》存在诸多电影改编版本,主人公爱玛的形象在不同版本中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其中BBC版本中的爱玛最富激情和叛逆性。本文从爱玛的身体呈现、爱玛读者身份的改写、爱玛悲剧的成因等几方面对小说原著及影片进行分析,并希望借由对文本和电影的双重"阅读",为文学经典的重新诠释提供新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法利夫人》 电影 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赎罪到自我承担——论影片《耻》的结尾处理
3
作者 吴晴萍 《电影评介》 2013年第18期44-46,共3页
影片《耻》(Disgrace)改编自南非作家约翰·麦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的同名小说,库切曾凭借《麦克尔·K的生活与时代》和《耻》两度荣获英语国家小说的最高奖布克奖(1984,1999)。尽管《耻》因为贬低黑人而... 影片《耻》(Disgrace)改编自南非作家约翰·麦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的同名小说,库切曾凭借《麦克尔·K的生活与时代》和《耻》两度荣获英语国家小说的最高奖布克奖(1984,1999)。尽管《耻》因为贬低黑人而受到了南非当局的批评,库切也因此移居澳大利亚。然而2003年,库切却凭《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维 影片 自我身份 赎罪 黑人 小说 南非 种族隔离 行为 澳大利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