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网膜静脉阻塞动物模型制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袁子茗(综述) 吴强(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44-1047,共4页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常因黄斑水肿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第二位致盲性视网膜血管疾病,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难点之一。研究表明,本病系多因素、多环节致病,尽管随着医学...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常因黄斑水肿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第二位致盲性视网膜血管疾病,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难点之一。研究表明,本病系多因素、多环节致病,尽管随着医学基础研究和实验技术的发展,对RVO的研究不断深入,但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效果尚不肯定。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在RVO的病因学、病理学和治疗学等方面建立了多种动物模型。就各种不同模型的制作方法进行归纳和比较,探讨其病理改变的特点,为研究者根据不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及探讨新的治疗手段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动物模型 方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的计算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
作者 何思瑾(综述) 吴强(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8-602,共5页
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同时往往联合植入与术眼相匹配屈光度数的人工晶状体(IOL),以期达到术后恢复患者最佳视觉功能的目的,但术眼的实际屈光度与术前预测值之间经常存在一定误差,术后屈光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术后植入眼内的IOL预期位置... 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同时往往联合植入与术眼相匹配屈光度数的人工晶状体(IOL),以期达到术后恢复患者最佳视觉功能的目的,但术眼的实际屈光度与术前预测值之间经常存在一定误差,术后屈光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术后植入眼内的IOL预期位置发生改变。为了提高对术后屈光情况预测的准确性,Holladay提出在IOL屈光度计算公式中引入“IOL有效位置”(ELP)这一概念。计算ELP时纳入的参数及算法差异使IOL屈光度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存在差异。随着采用多个参数的计算方法及技术应用,特别是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IOL屈光度数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已显著增加。但ELP还受到眼部解剖结构差异、IOL材料及设计差异、眼科手术操作等因素影响,特别是影响囊袋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增加了准确预测ELP的难度。因此,有关术后ELP的变化情况还需不断深入探讨研究,以期获得更加准确的术后屈光效果。本文就ELP的预测计算公式发展情况及ELP的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 计算公式 影响因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分级及诊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世玮(综述) 吴强(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27-832,共6页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劈裂(MRS)、黄斑裂孔(MH)及黄斑部视网膜脱离(MD)等多种病理改变的总称。近年来,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根据外层MRS累及的部位和范围、MTM与后巩膜葡萄肿的关系以及是否发生MH、MD等提...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劈裂(MRS)、黄斑裂孔(MH)及黄斑部视网膜脱离(MD)等多种病理改变的总称。近年来,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根据外层MRS累及的部位和范围、MTM与后巩膜葡萄肿的关系以及是否发生MH、MD等提出的新的MTM分级方法,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可有效评估病情及预后。MTM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内界膜牵拉及后巩膜葡萄肿产生的垂直及切线方向的牵引力有关。在MTM的自然病程中,多数MRS的形态和视功能保持稳定,劈裂的进展与劈裂的严重程度以及外层视网膜微结构的损害有关。处于进展期、视力明显受损的MTM可行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发生MH和/或MD的MTM可选择黄斑扣带术或联合手术,对于合并长眼轴、后巩膜葡萄肿及玻璃体切割术效果不佳的MTM可选择后巩膜加固术,以达到解除内外向牵引力、复位视网膜的目的,手术效果也与多种因素有关。酶促玻璃体溶解、巩膜交联技术等也为治疗MTM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MTM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进行归类总结,以指导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