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fC对Mo-La_(2)O_(3)合金组织与室温/高温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陈大军 李忠盛 +4 位作者 王乐 丛大龙 刘正涛 吴厦 花泽荟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9-304,共6页
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Mo-La_(2)O_(3)/HfC合金,研究了Mo-La_(2)O_(3)/HfC合金中物相分布、微观组织和断口形貌,测试了合金的室温/高温力学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微量掺杂的HfC、La_(2)O_(3)第二相粒子弥散分布在钼基体中;... 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Mo-La_(2)O_(3)/HfC合金,研究了Mo-La_(2)O_(3)/HfC合金中物相分布、微观组织和断口形貌,测试了合金的室温/高温力学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微量掺杂的HfC、La_(2)O_(3)第二相粒子弥散分布在钼基体中;钼晶粒尺寸随HfC含量增加而减小,相互穿插和搭接的纤维状组织呈现出变细变短趋势;合金纵截面断口为沿晶脆性断裂,横截面为韧窝和解理混合断裂,轴向方向的韧性优于径向方向;合金的室温/高温抗拉强度、抗弯强度和弯曲角随HfC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Mo(La_(2)O_(3))1.5(HfC)2.0合金力学性能最优;高温氧-乙炔焰作用后Mo(La_(2)O_(3))1.5(HfC)2.0合金的质量损失率显著低于Mo(La_(2)O_(3))0.5,在氧化时间150 s时其质量损失率为0.87%,仅为Mo(La_(2)O_(3))0.5合金的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冶金 钼合金 HFC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0S不锈钢焊接接头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
2
作者 吴厦 任璐 +8 位作者 代野 张立业 郭健 詹青青 刘博 宋凯强 闫慧敏 刘正涛 付扬帆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4年第12期128-135,共8页
目的研究310S不锈钢性能焊接接头组织和力学性能。方法采用手工钨极氩弧焊焊接310S不锈钢,获得HR3C焊丝焊接接头。对焊接接头进行室温拉伸试验、高温拉伸试验和高温蠕变性能测试。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其附带的能谱仪... 目的研究310S不锈钢性能焊接接头组织和力学性能。方法采用手工钨极氩弧焊焊接310S不锈钢,获得HR3C焊丝焊接接头。对焊接接头进行室温拉伸试验、高温拉伸试验和高温蠕变性能测试。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其附带的能谱仪对接头微观组织和断口形貌进行分析。结果在焊接接头焊缝金属的晶内,Fe元素和Cr元素变化明显,枝晶边界上Cr元素发生富集。310S不锈钢焊接接头在室温和850℃拉伸条件下,抗拉强度分别为300、140 MPa。在蠕变温度为850℃、蠕变应力为50 MPa条件下,平均蠕变断裂时间为26.7 h。焊接接头经高温蠕变试验后,晶界上形成粗大的富铬相,焊缝内纳米相随机分布于晶界与晶内。结论310S不锈钢HR3C焊丝接头具有良好的室温力学性能,在850℃下高温拉伸性能、高温蠕变性能良好,焊缝组织内纳米相阻碍了位错运动,提升了接头焊缝组织的高温拉伸性能、高温蠕变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0S不锈钢 钨极氩弧焊 高温力学性能 高温蠕变 微观组织 纳米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板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秀如 吴厦 +3 位作者 陈大军 闫慧敏 张薇 付扬帆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29-234,共6页
采用单、双面焊方法对2 mm厚5052铝合金进行了搅拌摩擦焊试验,研究了接头的微观组织形貌、显微硬度、拉伸性能和断口形貌。结果表明:单、双面焊接头内部均存在“S”线,双面焊能够有效改善“S”线的分布情况,避免单面焊底部弱连接;单、... 采用单、双面焊方法对2 mm厚5052铝合金进行了搅拌摩擦焊试验,研究了接头的微观组织形貌、显微硬度、拉伸性能和断口形貌。结果表明:单、双面焊接头内部均存在“S”线,双面焊能够有效改善“S”线的分布情况,避免单面焊底部弱连接;单、双面焊焊缝截面横向硬度均呈“W”型,硬度沿厚度方向总体逐渐降低,单、双面焊沿厚度方向硬度最高分别为68.4 HV、84.2 HV,双面焊焊缝晶粒更加细化;单、双面焊平均抗拉强度分别为198、210 MPa,双面焊接头力学性能优于单面焊;通过接头断口形貌分析,单、双面焊接头断裂方式均为韧性断裂与撕裂韧性断裂混合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52铝合金 搅拌摩擦焊 力学性能 微观组织 “S”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前倾角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璞 吴厦 +3 位作者 高宏 娄佳旺 张威 蔡谞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4期342-345,共4页
目的:探讨是否可以在普通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评估髋臼假体前倾角。方法:2019年3月至7月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32例(共41髋),男18例,女14例,年龄(66.2±4.1)岁,所有患者于术后完成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及骨盆CT平扫。通过骨盆CT平... 目的:探讨是否可以在普通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评估髋臼假体前倾角。方法:2019年3月至7月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32例(共41髋),男18例,女14例,年龄(66.2±4.1)岁,所有患者于术后完成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及骨盆CT平扫。通过骨盆CT平扫测量髋臼前倾角,在X线片上采用Saka等测量公式进行测量。结果:41髋X线片测量髋臼前倾角为(16.2±5.0)°,与CT测量的髋臼前倾角(31.8±9.7)°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此外,X线片测量与CT测量的髋臼前倾角具有明显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0.84,P=0.00)。结论:CT可以较准确地测得髋臼前倾角,但是其存在辐射量大、成本较高、假体CT伪影重等明显弊端。在普通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采用Saka测量公式虽然无法像CT测量一样直接获得准确的髋臼前倾角,但却和CT测得的髋臼前倾角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所以提出的方法也可以初步评估髋臼前倾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前倾角 影像学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旋转对胫骨近端内侧角测量的影响
5
作者 杜瑞勇 吴厦 +3 位作者 马琦 刘璞 景峰 蔡谞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1165-1168,共4页
目的:通过在负重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双下肢不同轴向旋转角度(中立位、内旋30°位、外旋30°位)下的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探讨胫骨不同轴向旋转位置MPTA测量值变化及其意义。方法:自2018年1月至2... 目的:通过在负重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双下肢不同轴向旋转角度(中立位、内旋30°位、外旋30°位)下的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探讨胫骨不同轴向旋转位置MPTA测量值变化及其意义。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选取40例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共计80侧,其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29~73(59.6±12.7)岁。分别拍摄胫骨中立位、内旋30°位和外旋30°位双下肢负重全长X线片,测量其MPTA并对其结果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左下肢胫骨中立位、内旋30°位和外旋30°位MPTA分别为(86.08±2.48)°、(88.62±2.94)°和(83.47±3.10)°,右下肢MPTA分别为(86.87±1.97)°、(89.02±2.39)°和(83.80±2.77)°,同旋转角度组内MPTA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肢体组间MPT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旋30°位时,左、右下肢MPTA较胫骨中立位增加(2.54±1.74)°、(2.15±1.78)°;在外旋30°位时,左、右下肢MPTA较胫骨中立位减少(2.61±2.03)°、(3.07±1.75)°。结论:拍摄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时,若胫骨存在轴向内旋或者外旋,测得的MPTA会较中立位产生增大或者减少的变化,使临床工作中需要基于MPTA准确测量而进行的手术操作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但这种偏差导致的临床手术效果受影响的程度尚需验证。此外,受限于样本总量及测量分组数量,MPTA的偏差与胫骨轴向旋转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近端内侧角 MPTA 胫骨 轴向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