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大豆磷吸收及根际磷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郭丽丽 李彦生 +6 位作者 于镇华 王光华 刘晓冰 张锦源 吴俊江 王国兵 金剑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1期27-38,共12页
磷(P)作为第二重要的植物营养元素,能够调节作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东北不同地区黑土有机质含量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作物营养吸收产生较大影响。然而,长期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有机质含量黑土大豆生长、土壤磷组分以及相关微生物机... 磷(P)作为第二重要的植物营养元素,能够调节作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东北不同地区黑土有机质含量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作物营养吸收产生较大影响。然而,长期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有机质含量黑土大豆生长、土壤磷组分以及相关微生物机制的影响鲜有研究。本研究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TC)重点探究了气候变化对不同有机质黑土大豆根际土壤磷组分和相关磷转化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质含量的黑土大豆磷吸收对长期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一致,既先升高后降低。然而,大豆根际磷组分的响应存在差异性。大气CO_(2)浓度升高降低了高有机质黑土中大豆根际NaHCO_(3)-P_(o)含量,但增加了低有机质黑土中大豆根际有机磷库(NaHCO_(3)-P_(o)和NaOH-Po)的含量,而降低了无机磷库(NaOH-Pi)的含量。同时,大气CO_(2)浓度升高使高有机质黑土根际土壤基因拷贝数增加53.0%,低有机质黑土中大豆根际土壤基因拷贝数增加44.4%。因此,长期气候变化条件下,高有机质含量黑土通过有机磷矿化功能微生物来满足大豆对磷素的需求;而在低有机质含量黑土中,长期高CO_(2)浓度主要影响无机磷组分以及相关功能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有机质含量 磷组分 磷酸酶活性 磷转化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玉米农田黑土碳库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2
作者 司马鑫琪 李彦生 +8 位作者 于镇华 刘俊杰 顾海东 刘居东 王光华 吴俊江 苗淑杰 乔云发 金剑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4期428-438,共11页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北农田黑土碳库和相关微生物组特征的影响,本文以东北春玉米连作的黑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原位开顶式气候室(OTC)模拟长期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利用土壤物理分级技术将土壤有机碳(SOC)分组为颗粒(POC)和矿质结合有...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北农田黑土碳库和相关微生物组特征的影响,本文以东北春玉米连作的黑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原位开顶式气候室(OTC)模拟长期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利用土壤物理分级技术将土壤有机碳(SOC)分组为颗粒(POC)和矿质结合有机碳(MOC),并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探讨气候变化影响黑土碳库稳定性的微生物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CK相比,连续12年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没有改变SOC总量,但影响其周转率。温度升高显著增加了细颗粒有机碳(fPOC)的含量,CO_(2)和温度同时升高降低了MOC含量。CO_(2)浓度升高并未影响fPOC和MOC含量。温度或CO_(2)浓度升高显著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温度升高增加苔藓杆菌属(Bryobacter)的相对丰度,CO_(2)浓度升高增加了革兰氏阴性菌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e)的丰度。长期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增加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e)的丰度,该菌属丰度的增加可能会进一步影响SOC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气候变化 土壤颗粒态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接种疫霉根腐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吴俊江 刘丽君 +4 位作者 高明杰 蒲国锋 马淑梅 丁俊杰 郑天琪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7-70,共4页
通过分析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接种疫霉根腐病菌1号生理小种后,根、茎、叶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疫霉根腐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抗感品种接种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后,同一品种不同部位POD活性变化... 通过分析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接种疫霉根腐病菌1号生理小种后,根、茎、叶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疫霉根腐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抗感品种接种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后,同一品种不同部位POD活性变化是不相同的,通过不同部位之间POD活性的变化来共同完成抵抗病原菌侵害的过程。大豆接种疫霉根腐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不宜作为一种生化指标来鉴定品种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疫霉根腐病菌 过氧化物酶 酶活性 抗病性 接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卫星分子标记在大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吴俊江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5年第1期16-19,共4页
微卫星分子标记具有重复性好、多态性高、共显性等特点而在大豆中广泛应用。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在大豆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分析、品种鉴别等方面进行介绍,为该标记在大豆中的更好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微卫星分子标记具有重复性好、多态性高、共显性等特点而在大豆中广泛应用。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在大豆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分析、品种鉴别等方面进行介绍,为该标记在大豆中的更好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参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微卫星分子标记 分子遗传图谱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遗传多样性 遗传距离 品种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育种中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基因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5
作者 吴俊江 徐鹏飞 张淑珍 《大豆通报》 2005年第4期6-6,共1页
花粉管通道技术因其方法简便、易操作,目前在大豆遗传转化中普遍应用,笔者根据自己实际操作中得出的经验,提出了在大豆中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基因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并对该法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几点展望。
关键词 花粉管通道法 外源基因 大豆育种 导入 花粉管通道技术 遗传转化 实际操作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品种绥农10抗疫霉根腐病遗传分析及抗病基因的SSR标记 被引量:6
6
作者 于安亮 徐鹏飞 +8 位作者 王金生 张淑珍 吴俊江 李文滨 陈维元 李宁辉 范素杰 王欣 姜良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2-466,共5页
用子叶法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分析抗病亲本绥农10和感病寄主Williams的杂交F1、F2、F3的抗病性。结果表明,F1单株均表现为抗病;F2群体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由F2感病单株衍生出的F3株系均表现感病,F2抗病单株衍生出的F3株系... 用子叶法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分析抗病亲本绥农10和感病寄主Williams的杂交F1、F2、F3的抗病性。结果表明,F1单株均表现为抗病;F2群体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由F2感病单株衍生出的F3株系均表现感病,F2抗病单株衍生出的F3株系抗感分离株系比值符合1∶2;说明绥农10中对大豆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1对单显性基因控制,将该抗病基因拟名为RpsSN10。用500对大豆SSR引物和124株绥农10/Wil-liamsF2分离群体对RpsSN10基因进行定位,将RpsSN10基因定位在F连锁群上,其中标记Satt423和Satt149与RpsSN10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9.8cM和11.2cM,并分别位于目的基因的两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疫霉根腐病 SSR标记 抗性遗传 抗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力类型及15号小种的首次报道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淑珍 吴俊江 +8 位作者 徐鹏飞 李文滨 左豫虎 邱丽娟 常汝镇 陈晨 王金生 于安亮 靳立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9-234,共6页
对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佳木斯、黑河、鸡西、双鸭山、宾县、双城、阿城、巴彦、宁安、海伦、绥化、宝清、延寿采集的具有典型病症的262份病株,用病组织法共分离出60个菌株,鉴定出1号、3号、15号、17号4个生理小种,病原菌可以划分为1... 对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佳木斯、黑河、鸡西、双鸭山、宾县、双城、阿城、巴彦、宁安、海伦、绥化、宝清、延寿采集的具有典型病症的262份病株,用病组织法共分离出60个菌株,鉴定出1号、3号、15号、17号4个生理小种,病原菌可以划分为16个毒性类型,其中有12种毒力型为中间类型,表明分离到病原菌菌株具有十分复杂的毒性类型。60%的菌株为1号生理小种,证明1号小种为黑龙江省的流行优势生理小种,15号生理小种在中国首次被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病 菌株 15号小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及抗性基因推导 被引量:6
8
作者 徐鹏飞 姜良宇 +7 位作者 李文滨 张淑珍 陈维元 吴俊江 李岑 邱丽娟 常汝镇 王金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21-526,共6页
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利用课题组在黑龙江省分离鉴定的8个大豆疫霉根腐病生理小种(race1、race3、race4、race5、race9、race13、race44、race54)对黑龙江省曾经大面积推广种植的44个大豆品种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对8个生理小种分别... 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利用课题组在黑龙江省分离鉴定的8个大豆疫霉根腐病生理小种(race1、race3、race4、race5、race9、race13、race44、race54)对黑龙江省曾经大面积推广种植的44个大豆品种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对8个生理小种分别有45.5%、29.5%、40.9%、43.2%、36.8%、45.5%、31.8%、72.7%表现抗性或中间类型,共产生37种反应型;通过基因推导,合丰-44,绥农-12可能含有Rps1c基因或Rps1a+Rps1c、Rps1c+Rps6、Rps1c+Rps7的基因组合;黑河-32可能含有Rps1a+Rps1d的基因组合,其它品种可能含有新的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表明黑龙江省存在丰富的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疫霉根腐病 抗性基因 基因推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子繁殖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9
作者 吴俊江 刘凤平 《大豆通报》 2005年第2期18-18,共1页
本文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查阅,结合生产实际,对大豆种子繁殖中应注意的调整结构、合理选地、适时播种、严格去杂、有效防虫、适时脱粒、科学贮藏八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相辅相成的综合表述,突出了重点技术环节,明确了关键问题,为大豆种子繁... 本文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查阅,结合生产实际,对大豆种子繁殖中应注意的调整结构、合理选地、适时播种、严格去杂、有效防虫、适时脱粒、科学贮藏八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相辅相成的综合表述,突出了重点技术环节,明确了关键问题,为大豆种子繁殖田的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种子 繁殖田 适时播种 良种 选地 去杂 脱粒 调整结构 问题 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低温冷害研究进展及防控技术 被引量:8
10
作者 盖志佳 刘婧琦 +4 位作者 蔡丽君 杜佳兴 谷维 张敬涛 吴俊江 《农学学报》 2021年第1期7-10,16,共5页
黑龙江省是中国大豆主产区。近年来,低温冷害频发且无法预测,不利于大豆稳产,严重限制了大豆产量的提高和大豆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本研究介绍了大豆冷害研究进展,从合理轮作、耐低温品种选择、种子精选与处理、适期播种、合理中耕、平衡... 黑龙江省是中国大豆主产区。近年来,低温冷害频发且无法预测,不利于大豆稳产,严重限制了大豆产量的提高和大豆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本研究介绍了大豆冷害研究进展,从合理轮作、耐低温品种选择、种子精选与处理、适期播种、合理中耕、平衡施肥以及适时化控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大豆冷害防控的具体措施与方法,旨在为大豆稳产及抗低温冷害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萌发期 苗期 低温 冷害 防控 栽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早期世代农艺性状遗传及相关、通径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淑珍 葛秀秀 +1 位作者 杨庆凯 吴俊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1-33,共3页
以 3个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组合为材料 ,对自交及回交后代早期世代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力估算、世代间的相关分析、F3 的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后代以株系为单位的所有分枝性状世代间关系密切 ,且与目标性状... 以 3个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组合为材料 ,对自交及回交后代早期世代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力估算、世代间的相关分析、F3 的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后代以株系为单位的所有分枝性状世代间关系密切 ,且与目标性状产量相关值较大 ,表明了在此种组合后代分枝性状向正方向选择对产量的增效效果 ,因此从F2 起以株系以上单位的平均表现进行选择是与常规组合不同的选择技术。 3组合的单株粒数、主茎荚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矮秆 杂交 分枝性状 通径分析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遗传分析 大豆 早期世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疫霉病菌的生理生化机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丽君 吴俊江 高明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83,91,共4页
从大豆膜质过氧化水平和保护酶体系的变化,分析了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在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条件下生理生化反应,以探索抗病品种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结果证实,苯丙氨酸酶是诱导大豆产生全株抗性的重要酶,在接种疫霉病菌后,抗病品种苯丙... 从大豆膜质过氧化水平和保护酶体系的变化,分析了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在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条件下生理生化反应,以探索抗病品种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结果证实,苯丙氨酸酶是诱导大豆产生全株抗性的重要酶,在接种疫霉病菌后,抗病品种苯丙氨酸酶活性迅速增强,诱导植株产生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疫霉根腐病菌 抗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9
13
作者 赵贵兴 吴俊江 +6 位作者 王金生 夏晓雨 季妮娜 马力 李进荣 毕伟伟 张丰屹 《大豆科技》 2022年第3期39-43,共5页
文章针对目前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现状,从品种选择、合理轮作方式、科学整地施肥、精量播种及病虫草害防治5个方面对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总结。为了建立黑龙江省大豆专用生产基地,在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应尽可能采取大豆... 文章针对目前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现状,从品种选择、合理轮作方式、科学整地施肥、精量播种及病虫草害防治5个方面对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总结。为了建立黑龙江省大豆专用生产基地,在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应尽可能采取大豆的独立生产、独立采购和独立加工,将黑龙江省打造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优质高产大豆生产和出口基地。目前在大豆产量计算过程中,荚数数量是决定其产量的主导因素,实施大豆高产栽培的主要攻关目标之一是大豆单株荚数的增加。相关研究表明,大豆单株荚数受大豆主茎节数影响,而大豆栽培品种及大豆栽培技术共同决定主茎节数。因此,在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种植区域中,单株荚数是选择高产大豆种植品种的主要性状,密度及水肥条件决定栽培条件。文章通过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单株荚数和主茎节数,进而提高大豆产量进行研究,以期为提高黑龙江省大豆栽培技术水平和大豆产量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大豆 高产栽培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变改良大豆蛋白质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郭玉虹 王培英 +8 位作者 许德春 孟丽芬 李铭丰 董德建 林蔚刚 吴俊江 张雷 钟鹏 韩凌 《大豆通报》 2005年第6期12-13,共2页
几年来采用60Coγ射线,热中子等核技术以及甲烷黄酸已酯(EMS)、叠氮化钠(NaN3)等化学诱变剂处理,选育出菜用大豆品种“淮哈豆1号”,蛋白质含量44.93%,903525、903526、903527早熟、高蛋白突变系,蛋白质含量分别是47.60%4、7.02%、47.53%... 几年来采用60Coγ射线,热中子等核技术以及甲烷黄酸已酯(EMS)、叠氮化钠(NaN3)等化学诱变剂处理,选育出菜用大豆品种“淮哈豆1号”,蛋白质含量44.93%,903525、903526、903527早熟、高蛋白突变系,蛋白质含量分别是47.60%4、7.02%、47.53%,并高抗大豆病毒病和灰斑病,为大豆基因库增添了新的优质资源,并确定了有效的诱变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变 大豆 蛋白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瘤菌介入大豆大垄栽培施肥模型与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力 吴俊江 +2 位作者 王金生 蒲国锋 刘庆莉 《大豆科技》 2021年第6期6-14,共9页
实现大豆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重要前提是合理配比施肥,根瘤菌介入栽培技术可以促进生育进程和产量提高,大豆中结合二者的效果阐述还较少。文中试图探讨根瘤菌介入条件下的大垄栽培大豆的施肥模型并作技术分析,为大豆高产高效栽培及经济... 实现大豆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重要前提是合理配比施肥,根瘤菌介入栽培技术可以促进生育进程和产量提高,大豆中结合二者的效果阐述还较少。文中试图探讨根瘤菌介入条件下的大垄栽培大豆的施肥模型并作技术分析,为大豆高产高效栽培及经济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大垄栽培模式,利用DPS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建立回归方程获得最优施肥方式,然后利用拟合度检验并确立模型。结果表明,研究数据能够建立因变量(施肥)与自变量(产量)的三元二次方程。在氮肥为2.5元/kg,磷酸二铵4.2元/kg,硫酸钾4.8元/kg,大豆3.6元/kg的条件下各个因素组合最佳施肥量为:氮肥104.15 kg/hm^(2),磷酸二铵125.85 kg/hm^(2),硫酸钾75.36 kg/hm^(2),可得效益7 560.78元/hm^(2)。利用数据得到的单因素效应方程结果表明氮肥的增产效应>钾肥的增产效应>磷肥的增产效应,施肥量与生产量两个因素呈现出报酬递减关系。减产率由高到低的因素是氮肥、钾肥和磷肥。利用构建的双因子互作素效应方程可知:(1) NP互作效应的最佳施肥量为氮肥103.87 kg/hm^(2),磷酸二铵328.00 kg/hm^(2),效益为9 092.74元/hm^(2)。(2) NK互作效应的最佳施肥量为氮肥143.00 kg/hm^(2),硫酸钾0 kg/hm^(2),效益为8 427.12元/hm^(2)。(3)PK互作效应的最佳施肥量为氮肥0 kg/hm^(2),硫酸钾0 kg/hm^(2),效益为8 140.33元/hm^(2)。NP交互作用增产效应最强,NK的交互作用最弱,PK的交互作用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接种 大豆 施肥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低亚麻酸种质的遗传与选育 被引量:2
16
作者 鲁振明 高明杰 +2 位作者 吴俊江 刘丽君 王培英 《大豆通报》 1999年第4期16-16,共1页
大豆油是人类的主要食用油之一。其优质脂肪酸的形成,特别是亚麻酸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豆油的食用价值,目前生产上仍未有低亚麻酸的品种。本文就近年来低亚麻酸种质的遗传与选育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一简单综述:对亚麻酸遗传的研究,很... 大豆油是人类的主要食用油之一。其优质脂肪酸的形成,特别是亚麻酸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豆油的食用价值,目前生产上仍未有低亚麻酸的品种。本文就近年来低亚麻酸种质的遗传与选育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一简单综述:对亚麻酸遗传的研究,很多学者做了不少工作。研究认为亚麻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低亚麻酸种质 遗传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感大豆孢囊线虫病品种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明杰 吴俊江 +1 位作者 刘丽君 郝连林 《大豆通报》 2001年第3期8-8,共1页
利用酶联免疫技术 (ELISA) ,测定抗感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 :抗病品种IAA ,GA的含量较感病品种低 ,ABA的含量变化不同 ,IPA含量感病品种 >抗病品种 ,IAA/GA的比值抗病品种 >感病品种 ,GA/ABA的比值感病品种... 利用酶联免疫技术 (ELISA) ,测定抗感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 :抗病品种IAA ,GA的含量较感病品种低 ,ABA的含量变化不同 ,IPA含量感病品种 >抗病品种 ,IAA/GA的比值抗病品种 >感病品种 ,GA/ABA的比值感病品种 >抗病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孢囊线虫 内源激素变化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膨胀土及其纤维改良土的剪切强度特性
18
作者 段君义 吴俊江 +3 位作者 粟雨 吕志涛 林宇亮 杨果林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7-556,569,共11页
与膨胀土工程灾害密切相关的浅层膨胀土受到的围压通常较低,其力学特性有别于高围压下的情形.通过三轴剪切试验比较高、低围压下膨胀土的剪切行为及剪切强度的非线性特征,探讨聚丙烯纤维改良浅层膨胀土的剪切特性及加固机理.结果表明,... 与膨胀土工程灾害密切相关的浅层膨胀土受到的围压通常较低,其力学特性有别于高围压下的情形.通过三轴剪切试验比较高、低围压下膨胀土的剪切行为及剪切强度的非线性特征,探讨聚丙烯纤维改良浅层膨胀土的剪切特性及加固机理.结果表明,浅层膨胀土剪切强度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可用幂函数表征.随着土体中水的质量分数增大和围压减小,膨胀土剪切强度非线性更加明显.采用高围压下的抗剪强度参数试验结果会导致浅层饱和膨胀土的黏聚力被高估225.7%、内摩擦角被低估42.5%.掺入纤维后膨胀土的剪切强度明显提高,提升幅度与土体中的三维纤维网状结构的形成度有关.增大纤维长度可以有效降低剪切强度衰减率,继而消弱膨胀土的应变软化效应;过长的纤维在膨胀土内容易弯曲和扭折,会导致纤维-膨胀土界面作用随着土体变形而逐渐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围压 膨胀土 剪切强度 纤维网状结构 应变软化 纤维-土体界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新品种黑农49的选育及育种体会
19
作者 高明杰 刘丽君 +3 位作者 蒲国峰 吴俊江 杨喆 张雷 《农业科技通讯》 2006年第5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育种目标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选育 大豆 新品种 审定委员会 品种比较试验 品种预备试验 南繁加代 优良单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影响作物产量的光合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机制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春雨 李彦生 +6 位作者 于镇华 刘俊杰 王光华 刘晓冰 吴俊江 殷奎德 金剑 《土壤与作物》 2021年第3期256-265,共10页
全球气候变化下,大气CO_(2)浓度升高产生的“肥料效应”因温度的升高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产生了不确定性,关键在于相关光合生理和分子机制对两因子互作的响应程度。本文综述了不同作物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Rubisco酶活性等关键生理指标... 全球气候变化下,大气CO_(2)浓度升高产生的“肥料效应”因温度的升高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产生了不确定性,关键在于相关光合生理和分子机制对两因子互作的响应程度。本文综述了不同作物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Rubisco酶活性等关键生理指标及产量对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并从代谢组角度总结了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作物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提出了从转录组、代谢组及蛋白组学角度探讨不同农业生态区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展望了作物关键光合基因表达与其区域气候变化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不同生态区作物对气候变化适应性及调控途径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作物 生理 产量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