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藜麦品种(系)在浙西南地区的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8
1
作者 吴应齐 姚理武 +3 位作者 吴丽芳 吴伟玮 叶增新 陈吴伟 《浙江林业科技》 2021年第6期30-36,共7页
为了筛选适宜浙西南地区种植的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品种(系),对收集的‘陇藜1号’‘陇藜3号’‘冀藜1号’‘冀藜2号’‘青藜4号’、红藜、72号、65号8个藜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抗倒伏性状和生产性状等指标进行考察,采用相关性分析... 为了筛选适宜浙西南地区种植的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品种(系),对收集的‘陇藜1号’‘陇藜3号’‘冀藜1号’‘冀藜2号’‘青藜4号’、红藜、72号、65号8个藜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抗倒伏性状和生产性状等指标进行考察,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个藜麦品种(系)皆能在浙西南地区正常成熟,生育期在106-125 d之间;对15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藜麦产量与单株产量、株高、第一有效分枝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从15个性状主成分分析提取的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6.62%;根据主成分综合评价,红藜的综合得分最高,综合评价最优,‘冀藜1号’次之,红藜、‘冀藜1号’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可在与研究地周边生态环境相似的浙西南地区推广;在遗传距离为5时,将8个品系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Ⅳ类群为红藜,植株高大,抗倒伏性状、产量性状最佳,第Ⅲ类群为‘陇藜3号’,植株矮小,保存率差,产量性状差。以上研究结果为浙西南地区藜麦种植及藜麦产业发展提供候选品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适应性 农艺性状 浙西南地区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与配置方式对藜麦农艺性状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姚理武 吴应齐 +4 位作者 叶增新 吴伟玮 应国华 陈吴伟 余久华 《浙江林业科技》 2021年第5期99-103,共5页
为了探索不同种植密度与配置方式对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2020年4—8月,在浙江省庆元县油茶Camellia oleifera幼林地,以‘陇藜1号’为试验材料,在行距为20~60 cm,株距为20~40 cm条件下,布设9种不同株行距配... 为了探索不同种植密度与配置方式对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2020年4—8月,在浙江省庆元县油茶Camellia oleifera幼林地,以‘陇藜1号’为试验材料,在行距为20~60 cm,株距为20~40 cm条件下,布设9种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行距的缩小,藜麦的第1有效分枝部位上移,有效穗数减少,株高、主穗长、植株保存率、处理产量、抗倒伏性能提高;扩大株距,第1有效分枝部位下移,有效穗数、单株粒质量增加,主穗长、植株保存率、处理产量减少。在9个处理中,20 cm×20 cm株行距配置方式,能获得最高的单位面积藜麦产量。在试验当地,与‘陇藜1号’农艺性状相近的藜麦品系种植时宜适当密植,种植密度宜控制在160000~2500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种植密度 农艺性状 产量 庆元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