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胸大蠊室内繁殖、发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徐绍锐 汪世平 +5 位作者 吴仕筠 肖小芹 曾少华 余俊龙 戴橄 罗臣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13-917,共5页
目的阐明药用昆虫黑胸大蠊室内繁殖、发育的生物学特征。方法系统观察黑胸大蠊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殖产卵、孵化、若虫生长、蜕皮、羽化等生活史全过程。结果统计分析了卵鞘长度、每鞘含卵数及分布、卵孵率、鞘孵率、卵期、若虫发育历期... 目的阐明药用昆虫黑胸大蠊室内繁殖、发育的生物学特征。方法系统观察黑胸大蠊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殖产卵、孵化、若虫生长、蜕皮、羽化等生活史全过程。结果统计分析了卵鞘长度、每鞘含卵数及分布、卵孵率、鞘孵率、卵期、若虫发育历期、羽化率、性比、成虫寿命、雌虫产卵期等生物学特征参数。结论实验结果为建立黑胸大蠊的人工饲养及大量繁殖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详细的实验观察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胸大蠊 室内繁殖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抗原特征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徐绍锐 汪世平 +4 位作者 吴仕筠 吕志跃 李文凯 彭先楚 何卓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1-294,共4页
为了对黑胸大蠊的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抗原进行免疫生化特性分析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对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蛋白质组分进行分离鉴定通过酶联免疫印迹 (ELIB)技术分析不同发育阶段抗原的免疫学特性... 为了对黑胸大蠊的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抗原进行免疫生化特性分析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对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蛋白质组分进行分离鉴定通过酶联免疫印迹 (ELIB)技术分析不同发育阶段抗原的免疫学特性。四种抗原蛋白经SDS -PAGE后银染色 ,均得到清晰的蛋白显色带。卵抗原、若虫抗原、雄成虫抗原、雌成虫抗原分别可见 13、2 8、2 6和 4 1条蛋白区带 ,其中主带分别为 2、10、10、13条 ,分子量大多位于 10kDa - 97kDa范围。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大多分布在 4 3kDa以上分子量范围 ,四种抗原组分相互之间有交叉抗原的存在。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黑胸大蠊的蛋白质组分从卵 -若虫 -成虫出现次第增多现象并趋于复杂化 ,这对研究黑胸大蠊的发育生物学特征具有一定的潜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胸大蠊 可溶性抗原 特征 酶联免疫印迹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真核表达质粒pcDNA3/HGPRT的构建及序列测定 被引量:2
3
作者 何卓 汪世平 +11 位作者 吕志跃 余俊龙 彭先楚 周松华 李文凯 徐绍锐 吴仕筠 曾少华 肖小芹 戴橄 车宏丽 姜孝新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33-835,共3页
目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日本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GPRT)进行亚克隆,试图构建真核重组DNA质粒pcDNA3-HGPRT。方法通过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克隆HGPRT基因片段,... 目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日本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GPRT)进行亚克隆,试图构建真核重组DNA质粒pcDNA3-HGPRT。方法通过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克隆HGPRT基因片段,然后将目的片段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结果成功构建了真核重组DNA质粒pcDNA3-HGPRT,为进一步研究HGPRT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SIEA HGPRT 亚克隆 PCDNA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酸对HL-CMS同核异质系水稻叶片蛋白质及细胞壁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叶志杰 刘学群 +1 位作者 吴仕筠 王春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6-230,共5页
分别用3种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3.25×10-5,7.5×10-5,1.5×10-4mol/L)处理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HL-CMS)型不育系粤泰A(YTA)和同核异质的保持系粤泰B(YTB)的三叶期幼苗,研究了幼苗叶片蛋白质含量及细胞壁纤维素和木质... 分别用3种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3.25×10-5,7.5×10-5,1.5×10-4mol/L)处理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HL-CMS)型不育系粤泰A(YTA)和同核异质的保持系粤泰B(YTB)的三叶期幼苗,研究了幼苗叶片蛋白质含量及细胞壁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SA对水稻HL-CMS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作用效果明显不同。3种浓度的SA均对YTA叶片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高浓度SA (1.5×10-4mol/L)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但高浓度的SA对YTB则表现出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木村B培养液处理)相比,3.25×10-5mol/L和7.5×10-5mol/L的SA均能增加YTA三叶期幼苗叶片中细胞壁纤维素含量,而较高浓度(1.5×10-4mol/L)SA处理的作用不明显。对于YTB,只有较高浓度(1.5×10-4mol/L)的SA 对幼苗叶片细胞壁纤维素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增加作用,3.25×10-5和7.5×10-5mol/L的SA处理没有明显的影响。YTA和YTB幼苗叶片细胞壁木质素含量的变化对SA的响应浓度有所不同,在较高浓度范围的SA能增加YTB幼苗叶片细胞壁木质素含量,而较高浓度范围的SA对YTA幼苗叶片细胞壁木质素则表现为抑制效应,SA仅在较低浓度范围有促进作用。同核异质系YTA和YTB间叶片蛋白质、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对外源SA处理的响应不同,可能只与YTA和YTB细胞质之间的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水稻 蛋白质 纤维素 木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