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鼻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吴乃许 陈振华 《中国医学工程》 2015年第6期3-4,共2页
目的探讨Bi PAP(经鼻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PS(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早产儿RDS(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70例RDS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均接受PS治疗联合无创正压通... 目的探讨Bi PAP(经鼻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PS(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早产儿RDS(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70例RDS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均接受PS治疗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采取NCPAP(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模式,治疗组则选择Bi PAP模式,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治疗前后血气指标(Pa O2、Pa CO2、p H)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成功率97.1%,与对照组的8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 h后Pa O2[(62.3±4.9)vs(55.1±5.4)]mm Hg、Pa CO2[(43.2±2.2)vs(48.3±2.0)]mm Hg、p H[(7.33±0.06)vs(7.38±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通气时间及氧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另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 PAP联合PS治疗早产儿RDS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能明显改善患儿血气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固尔苏 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优势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吴乃许 陈振华 +3 位作者 李海香 夏毅如 丘基庆 冯显富 《北方药学》 2021年第7期164-165,共2页
目的:分析沙丁胺醇+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定60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根据“单盲随机抽样法”分组,参照组30例患儿予以布地奈德治疗,治疗组30例患儿予以沙丁胺醇+布地奈德治疗,两组治疗效果均在治疗1月后评价,... 目的:分析沙丁胺醇+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定60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根据“单盲随机抽样法”分组,参照组30例患儿予以布地奈德治疗,治疗组30例患儿予以沙丁胺醇+布地奈德治疗,两组治疗效果均在治疗1月后评价,比较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肺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6.67%)高于参照组(73.33%),治疗组治疗后血清CRP、TNF-a因子均低于参照组,治疗组治疗后FEV1、PEF、FEV1/FVC均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与参照组(3.33%)比较,P>0.05。结论:沙丁胺醇+布地奈德可有效减轻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临床症状、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丁胺醇 布地奈德 小儿哮喘急性发作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住院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病因及临床特征
3
作者 吴乃许 陈振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16期21-22,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重复住院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68例作为对照组,选择同期收治的重复住院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56例做为观察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法对所有患儿鼻咽抽吸物进行检... 目的探讨分析重复住院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68例作为对照组,选择同期收治的重复住院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56例做为观察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法对所有患儿鼻咽抽吸物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患儿第1次住院年龄(7.2±3.7)个月,显著小于对照组(22.7±7.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第1次住院喘息及腹泻为69.64%、51.7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44.12%、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合胞病毒检出率为51.79%,显著高于对照组3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在重复住院患儿中检出率较高,第1次住院患儿年龄小,发生喘息及腹泻症状的患儿易重复住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住院 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 病因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模式联合PS在早产儿RDS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新华 吴乃许 +1 位作者 陆少锋 陈振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3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Bi 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临床效果。方法 78例RDS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两组均先给予PS,观察组给予经鼻Bi PAP治疗,对照组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Bi 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临床效果。方法 78例RDS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两组均先给予PS,观察组给予经鼻Bi PAP治疗,对照组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成功率、通气时间、氧疗时间、血气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血气分析指标Pa CO2、Pa O2、OI 1 h、12 h、24 h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Bi PAP联合PS模式较经鼻CPAP联合PS模式治疗RDS患儿疗效更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双水平正压通气 持续正压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