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刘大櫆与桐城派 被引量:3
1
作者 吴孟复 《江淮论坛》 1983年第4期58-64,共7页
我朝自望溪方氏别裁诸伪体,一传而为刘海峰,再传而为姚惜抱,(陆继辂《士家文钞序》)可见,在乾嘉时某些文人心目中,刘大櫆在“桐城派”中与方、姚地位相等。但,大櫆虽游方苞之门,所为文造诣各殊。苞盖择取义理于经,所得于文者义法;
关键词 桐城派 方苞 乾嘉 义法 理学家 《庄子》 程朱理学 封建统治者 曾国藩 寓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尧臣事迹考略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孟复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53-61,共9页
昔年十八,由李拔可师(宣龚)之教,知读宛陵诗集;又二十年,始获见张师曾所撰年谱(下称《旧谱》),讹误颇多,乃旁稽宋人别集、笔记及地志、谱牒,撰为年谱。十年动乱,未能出版。今检视之,尚有可供参考者,历时卅载,学无所进,既以自愧;然心力所... 昔年十八,由李拔可师(宣龚)之教,知读宛陵诗集;又二十年,始获见张师曾所撰年谱(下称《旧谱》),讹误颇多,乃旁稽宋人别集、笔记及地志、谱牒,撰为年谱。十年动乱,未能出版。今检视之,尚有可供参考者,历时卅载,学无所进,既以自愧;然心力所寄,未忍便弃。因分题二十六,附以考辨,而宛陵行事寓于其中;昔人记载之误与议论之诬,亦有所驳正。录之以待商榷。一、尧臣之先世《梅氏世牒》谓梅远生梅超,超生邈,邈生二子:让、询。尧臣为让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二十年 三十年 墓志铭 国子监 考略 王安石 驳正 考辨 永乐大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谈包世臣的文学思想与诗文创作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孟复 单光启 张九林 《江淮论坛》 1982年第1期71-77,共7页
“研兵农之所宜,通王伯(霸)之所造,储将相于渔樵,定治安于莽草。身用术行,酬价尽职。驱策百万于边陲,抚摩亿兆于祍席。贤哲连茹,奸佞绝迹。外无窃发之虞,内寝追胥之役……否则撰临驭之规,陈治平之理,乐情志以终身,垂信则于来世。”——... “研兵农之所宜,通王伯(霸)之所造,储将相于渔樵,定治安于莽草。身用术行,酬价尽职。驱策百万于边陲,抚摩亿兆于祍席。贤哲连茹,奸佞绝迹。外无窃发之虞,内寝追胥之役……否则撰临驭之规,陈治平之理,乐情志以终身,垂信则于来世。”—— 《七辩》这是包世臣所说的“君子奉天之大道”,即他的学术途径与政治理想。这里所表现的政治热情与胸襟气概,与李白的《大猎赋》颇为近似。李白的政治著作没有流传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世臣 文学思想 政治理想 政治热情 学术 贤哲 治平 李白 治安 渔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谈“桐城派”三个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孟复 《江淮论坛》 1988年第3期88-96,共9页
一、“桐城派”与桐城 “桐城派”之出现于桐城,原因何在? 姚鼐的解释是“舒黄之间,天下之奇山水也。”简言之,即由“地灵人杰”。那末,何以不出于黄冈、黄梅,而出于桐城,且作者多居于桐城东乡(即今枞阳)呢?看来不象是那么简单。
关键词 桐城派 方苞 姚鼐 枞阳 曾国藩 词必己出 墓志铭 语言使用 古文家 封建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孟复 《江淮论坛》 1985年第6期44-49,共6页
姚鼐说: 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古文辞类纂·序目》) “精”与“粗”即精神与形迹,犹之盐与咸。卤咸味寓在盐中,神、理、气、味寄于格... 姚鼐说: 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古文辞类纂·序目》) “精”与“粗”即精神与形迹,犹之盐与咸。卤咸味寓在盐中,神、理、气、味寄于格、律、声、色之内。离开格、律、声、色,就无以体现神、理、气、味;但格、律、声、色又服从于神、理、气、味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苞 桐城派 神理 文字狱 治经 孟子 左传 气味 简论 夷夏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桐城派”的艺术特点 被引量:7
6
作者 吴孟复 《江淮论坛》 1980年第5期72-80,共9页
“桐城派”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过去论者虽多,但犹有“补其缺而纠其失”的必要。我试从这一文派的历史渊源与其艺术手法、语言使用等方面来分析其艺术特点,认识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 艺术特点 桐城派 艺术手法 语言使用 历史渊源 散文 曾国藩 方苞 归有光 《史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我国古代散文的语言艺术
7
作者 吴孟复 《江淮论坛》 CSSCI 1989年第6期88-94,87,共8页
最近,我写了一篇《试论诗词的语言艺术》,是想为建立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中国诗歌语言学”提供一些材料;自然,也就会想到散文方面。而且,散文语言的运用比诗词还要广泛得多。 从解放前到今天,我教了几十年语文,觉得大。
关键词 语言艺术 古代散文 中国诗歌 语言学 散文语言 语文教学 学校 汉语 苏轼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原晚岁行踪与卒年新探
8
作者 吴孟复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47-51,共5页
我在前几年曾就屈原《九章》作了《新笺》(部分刊于《淮北煤师院学报》80年一、二期),觉得《九章》无异于屈原之自传。特别是《哀郢》、《思美人》、《怀沙》、《惜往日》诸篇,紧紧相承;其中,不仅表明了屈原的行踪,而且反映了用原的志事... 我在前几年曾就屈原《九章》作了《新笺》(部分刊于《淮北煤师院学报》80年一、二期),觉得《九章》无异于屈原之自传。特别是《哀郢》、《思美人》、《怀沙》、《惜往日》诸篇,紧紧相承;其中,不仅表明了屈原的行踪,而且反映了用原的志事,并与当时历史事实——吻合。按此推求,屈原晚年事迹,历历可睹;反读上述诸篇,弥觉文从字顺,层次井然,易读易懂。近两年来,看到一些同志文章,其中,或言屈原“上沅”是为了追寻庄(足乔),或谓屈原东下陵阳,折回鄂渚,再涉江而至溆浦……皆与鄙见不谋而合。但在具体时间上,在行为的动机上,在事件的相互联结上,与鄙见亦非完全相同;自然,还有一些与鄙见很不相同的说法。因此,有必要专就屈原晚年行踪与卒年这一点,按时间顺序,再作一次说明,并对某些问题略加补充论证,以质于当世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思美人 卒年 顷襄王 公元前 涉江 陵阳 行踪 怀沙 黔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城派三题
9
作者 吴孟复 《江淮论坛》 1982年第4期78-87,共10页
前年曾写了《试论桐城派的艺术特点》一文。现在因为《江淮论坛》正开展对桐城派的讨论,故再就几个问题,略陈鄙见。其中一些看法虽也博采通人,但多出于胸臆;订谬砭愚,望之贤哲。桐城派在历史上的革新意义“桐城派”曾被誉为“一代正宗”... 前年曾写了《试论桐城派的艺术特点》一文。现在因为《江淮论坛》正开展对桐城派的讨论,故再就几个问题,略陈鄙见。其中一些看法虽也博采通人,但多出于胸臆;订谬砭愚,望之贤哲。桐城派在历史上的革新意义“桐城派”曾被誉为“一代正宗”,但后来又被目为“桐城谬种”。其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艺术特点 贤哲 方苞 散文 刘师培 程朱理学 王士祯 “七子”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洵思想新探
10
作者 吴孟复 詹亚园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67-70,94,共5页
章太炎、刘申叔把苏洵说成纵横家或兵家。以先秦之流派,套后来之人物,方法错误,立论自难允当。另一些人(齿斤)(齿斤)于苏洵与王安石之相互关系,简单地以人划线,因而便对苏洵之思想不作深入的研究,这自然更不是科学的态度。其实,苏洵是... 章太炎、刘申叔把苏洵说成纵横家或兵家。以先秦之流派,套后来之人物,方法错误,立论自难允当。另一些人(齿斤)(齿斤)于苏洵与王安石之相互关系,简单地以人划线,因而便对苏洵之思想不作深入的研究,这自然更不是科学的态度。其实,苏洵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思想家,他的义利观,他的反理学思想,他在易学与军事策略方面所表现的辩证观念,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思想 义利观 宋代理学家 相互关系 辩证观念 章太炎 纵横家 思想史 思想家 周敦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无”字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孟复 《江淮论坛》 1980年第3期73-73,共1页
白居易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无”与“垆”,入“虞”部。《玉篇》“无,武于切”,是六朝音已如此。 按《说文》“无”下云:“
关键词 “无” 白居易 《玉篇》 《说文》 红泥 中古音 方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簋》释文商榷 被引量:2
12
作者 吳孟复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67-68,共2页
关于《利簋》,张政烺、于省吾,商承祚三先生皆有释文,各有所得,惟皆有未能犁然当心之处。谨陈管见,以就正于诸同志。张政烺先生释为: “珷(武王)征商,佳(唯)甲子朝,岁鼎,克闻(昏)夙有商。辛末,王才(右)(?)(师),易(锡)又(有)事(司)利金... 关于《利簋》,张政烺、于省吾,商承祚三先生皆有释文,各有所得,惟皆有未能犁然当心之处。谨陈管见,以就正于诸同志。张政烺先生释为: “珷(武王)征商,佳(唯)甲子朝,岁鼎,克闻(昏)夙有商。辛末,王才(右)(?)(师),易(锡)又(有)事(司)利金。用乍(作)(方亶)公宝尊彝。”商承祚先生则以“朝岁”连读,以“鼎克”两字为句,“昏夙有商”四字为句。于省吾先生则以“岁鼎克闻”为一句。余与张先生同。谨按:首两句当如张、于两先生读。商先生以“岁”训“时”,并以与“朝”字连文,今按“朝岁”连文,古时似无此语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王 史记 商榷 连文 殷都 古文献 甲子 牧野之战 连读 尔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李白詞两首的真伪問題
13
作者 吳孟复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3期43-44,共2页
李白词两首《菩萨蛮》《忆秦娥》的真伪问题争论了几百年,我们认为有必要搞清楚。首先应该指出:宋人著的《诗人玉屑》、《湘山野录》均认为它是李白作的,并说曾子宣家所藏古本李白集中就有这两首词,宋代黄玉林《绝妙好词选》办“以太白... 李白词两首《菩萨蛮》《忆秦娥》的真伪问题争论了几百年,我们认为有必要搞清楚。首先应该指出:宋人著的《诗人玉屑》、《湘山野录》均认为它是李白作的,并说曾子宣家所藏古本李白集中就有这两首词,宋代黄玉林《绝妙好词选》办“以太白《菩萨蛮》《亿秦娥》为百代词曲之祖”。这本来是没有什么可疑的。问题的提出主要是由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它的理山:1、据《杜阳杂编》等书说,《菩萨蛮》这一词牌是唐末大中年间才有的。如果事实如此,李白当然“何得预制其曲”了。2、说李白“风雅自任,即近体盛行七律,鄙不肯为,宁屑事此?”3、“二词虽工丽,意象亦衰飒,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窍壤”,因而说李白“必不作如是语”;并说看两词“意调”很类似温庭筠,因而说是晚唐词人嫁名太白。从所举理由看,主要在第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忆秦娥 真伪问题 菩萨 胡应麟 太白 意象 长安 湖南 词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痛心疾首”
14
作者 吴孟复 《江淮论坛》 1980年第3期23-23,共1页
“通心疾首”《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形容痛恨到极点”。其说本于《辞源》:“谓恨之甚也”。引《左传》(“吕向绝秦”中语):“诸侯闻之,斯是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关键词 《现代汉语词典》 《辞源》 《左传》 诸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食言
15
作者 吴孟复 《江淮论坛》 1980年第3期88-88,共1页
《左传》:“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又“我食吾言”。杜预训“食”为“消”。 沈钦韩《左传补注》引《尔雅释诂》:
关键词 《左传》 杜预 “伪” 补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诗革新倡导者梅尧臣及其诗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孟复 《江淮论坛》 1963年第4期62-66,共5页
梅尧臣在我国诗史上的地位一直是肯定的。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及南宋的陆游、文天祥,都对他推崇备至;直到今天,人们也肯定他在宋代诗歌革新运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看来似无异论,但一经深入研究,便会发现人们对他的看法有... 梅尧臣在我国诗史上的地位一直是肯定的。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及南宋的陆游、文天祥,都对他推崇备至;直到今天,人们也肯定他在宋代诗歌革新运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看来似无异论,但一经深入研究,便会发现人们对他的看法有不少分歧。如欧阳修曾说过:“圣俞(尧臣字)平生所自负者皆某所不好;圣俞所卑下者皆某所称赏。”(《中山诗话》)可见对他诗歌中的精华所在,欧阳修就有不同的看法。他的诗歌风格,一般说为“平淡”,但这不能所括他诗的特色。他的“力矫‘昆体’”,虽为世所公认,但曾有人将其说成“‘庸体’之杰出者” (方回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尧臣 欧阳修 现实主义 白居易 王安石 晚唐体 革新运动 反映现实 倡导者 陆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文观止》批判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孟复 《江淮论坛》 1964年第3期65-69,共5页
《古文观止》是文言文选本中流行最广的一部书。过去,几乎“家弦户诵”,过去的知识分子大都读过它。现在,还一版、再版,青年人读过或正在读它的人也不少,可见它在今天影响还很大。文学古籍刊行社在《出版说明》中说:“从前,这部书是供... 《古文观止》是文言文选本中流行最广的一部书。过去,几乎“家弦户诵”,过去的知识分子大都读过它。现在,还一版、再版,青年人读过或正在读它的人也不少,可见它在今天影响还很大。文学古籍刊行社在《出版说明》中说:“从前,这部书是供给初学作文的学生读的,曾风行一时。现在也还可以当作一种比较简明扼要的选本,供给初学者对我国散文文学进行初步研究的参考。”也有人说它“每篇有简要评注。编者虽精力有限,选材未能至于完善,但颇有见解,多慷慨悲愤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王朝 出版说明 古文观止 汉族人 封建王朝 古籍 劳动人民 地主 吴兴 八股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