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谷氨酸受体与精神分裂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王颖怡 吕钦谕 +1 位作者 陆燕华 易正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22期42-45,65,共5页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疾病,全球患病率1%,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和社会负担沉重等特点。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能够很好的控制阳性症状,但是患者的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缺损仍未得到有效的治疗。目前普遍认为,精神...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疾病,全球患病率1%,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和社会负担沉重等特点。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能够很好的控制阳性症状,但是患者的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缺损仍未得到有效的治疗。目前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功能低下是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缺损的主要原因。由此,谷氨酸受体也逐渐成为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研发的关键靶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调节谷氨酸受体相关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以期为对今后临床药物应用以及研究方向能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阴性症状 认知缺损 谷氨酸受体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中未满足需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朱明环 吕钦谕 +1 位作者 张展星 易正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3期53-56,共4页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精神疾病的早期治疗、躯体疾病的治疗、社会心理支持、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等多个方面存在未满足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及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融入社区生活,本文对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中未满足需求的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精神疾病的早期治疗、躯体疾病的治疗、社会心理支持、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等多个方面存在未满足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及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融入社区生活,本文对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中未满足需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未满足需求 临床分期模式 病耻感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障碍患者精神运动性迟滞与血浆G-CSF、M-CSF水平的相关性
3
作者 耿艳红 王媺媞 +6 位作者 刘凤菊 徐逸 汪崇泽 范小荷 吕钦谕 马玮亮 洪武 《四川精神卫生》 2023年第6期485-490,共6页
背景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与神经炎症密切相关,且异质性高,细化亚型有助于明确抑郁障碍的生物标志物。精神运动性迟滞严重影响抑郁障碍转归,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既往研究提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可能... 背景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与神经炎症密切相关,且异质性高,细化亚型有助于明确抑郁障碍的生物标志物。精神运动性迟滞严重影响抑郁障碍转归,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既往研究提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可能参与伴精神运动性迟滞的抑郁障碍发生过程,但目前研究不足。目的 分析抑郁障碍患者G-CSF和M-CSF水平与精神运动性迟滞的相关性,探索伴精神运动性迟滞抑郁障碍的潜在生物学特征。方法 纳入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50例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障碍严重程度。根据HAMD-17迟滞因子评分对患者分组:该因子评分≥8分者为迟滞组(n=22),<8分者为无迟滞组(n=28)。同期招募与患者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共22例。使用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浆G-CSF和M-CSF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抑郁障碍患者HAMD-17迟滞因子评分与血浆G-CSF和M-CSF水平的关系。结果 抑郁障碍患者血浆G-CSF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57.34(39.24,83.15)pg/mL vs. 71.47(61.20,79.99)pg/mL,Z=-2.098,P<0.05]。迟滞组、无迟滞组、健康对照组血浆G-CS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92(54.60,89.43)pg/mL vs. 47.80(33.41,74.66)pg/mL vs. 71.47(61.20,79.99)pg/mL,H=8.247,P=0.016],三组血浆M-CS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5(16.05,22.23)pg/mL vs. 13.05(11.43,17.50)pg/mL vs.18.95(14.59,22.88)pg/mL,H=7.620,P=0.022]。事后两两比较显示,无迟滞组血浆G-CSF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调整后P<0.05),迟滞组血浆M-CSF水平高于无迟滞组(调整后P<0.05)。抑郁障碍患者HAMD-17迟滞因子评分与血浆M-CSF水平呈正相关(r=0.348,P<0.05)。结论 抑郁障碍患者精神运动性迟滞可能与血浆M-CSF水平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精神运动性迟滞 细胞因子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精神病药物与肝损伤(英文) 被引量:6
4
作者 吕钦谕 易正辉 《上海精神医学》 CSCD 2018年第1期47-51,共5页
2015年10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起草并推出了中国首部《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对药源性肝损伤(DILI)临床诊治提出了建议。作为精神科医生,临床也发现无论是典型还是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均会不同程度引起肝脏损伤,因此需... 2015年10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起草并推出了中国首部《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对药源性肝损伤(DILI)临床诊治提出了建议。作为精神科医生,临床也发现无论是典型还是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均会不同程度引起肝脏损伤,因此需要快速准确的判断肝损伤发生的原因,损伤的类型和程度,确立解决方案。本文复习了相关文献,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源性肝损伤常见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分型、临床管理策略,最后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伤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物 药源性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轻度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38
5
作者 张博元 丁雪凡 +5 位作者 卢卫红 赵静 吕钦谕 易正辉 张少平 陈银娣 《上海精神医学》 CSCD 2016年第1期18-27,共10页
背景:有关中度至重度抑郁症的一些研究表明,联合使用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与抗抑郁药物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CBT或抗抑郁药物。很少研究关注团体CBT治疗和药物治疗对轻度抑郁症患者的效果。目标:评估联合使用团... 背景:有关中度至重度抑郁症的一些研究表明,联合使用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与抗抑郁药物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CBT或抗抑郁药物。很少研究关注团体CBT治疗和药物治疗对轻度抑郁症患者的效果。目标:评估联合使用团体CBT治疗与抗抑郁药物对轻度抑郁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我们将62例轻度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干预组(n=32),对照组予以抗抑郁药物治疗12周,干预组予以抗抑郁药物合并团体CBT治疗12周;此后,两组均持续药物治疗1年。在治疗后12周和一年随访结束时,对所有被试采用盲法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中文版(Chinese versions of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Life Satisfaction Rating)、多维社会支持感知(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和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hort Form Health Survey)的评估。结果: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治疗期间两组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均明显改善,联合CBT与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干预组的改善更大。几乎所有的社会功能、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评估同时表明CBT合并抗抑郁药物组比单用抗抑郁药物组的改善显著更多。此外,即使采用的协方差分析调整了基线时的人口学差异和临床特征以及随时间推移的抑郁和焦虑严重程度的变化差异,CBT合并抗抑郁药物组在团体治疗后12周和团体治疗结束后的一年后都比单用抗抑郁药物组的改善更为明显,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单用抗抑郁药物或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和团体CBT治疗都可以有效地改善轻度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和健康功能。然而,合并药物治疗和团体CBT治疗优于单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而且这些效益可以在CBT疗程结束后持续至少长达1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抑郁症 生活质量 社会功能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C1基因rs821633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3
6
作者 胡国芹 杨程青 +12 位作者 赵静 朱明环 郭向晴 鲍晨曦 贾思 徐阿红 介勇 汪作为 张晨 何永光 吕钦谕 禹顺英 易正辉 《上海精神医学》 CSCD 2015年第6期348-355,共8页
背景:既往研究报告显示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Disrupted-in-Schizophrenia 1 gene,DISC1)中不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精神分裂症密切相关,但目前尚无研究评估了SNP与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之间的关系。... 背景:既往研究报告显示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Disrupted-in-Schizophrenia 1 gene,DISC1)中不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精神分裂症密切相关,但目前尚无研究评估了SNP与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之间的关系。目的:探讨DISC1基因中rs821633位点的SNP和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及首发年龄的相关性。方法:我们采用TaqM an基因分型技术对315例19岁之前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即"早发性")、407例19岁后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即"非早发性")和482名健康对照进行DISC1基因rs821633位点的SNP检测。我们使用生存分析研究rs821633(C)位点的危险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相比健康对照组,rs821633位点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布在早发性(X^2=7.17,df=1,p=0.007;X^2=7.20,df=2,p=0.032)和晚发性(X^2=5.36,df=1,p=0.022;X^2=6.58,df=2,p=0.041)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显著较高。然而,C/C基因型或C等位基因型的携带率在早发和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没有显著差异。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rs821633(C)危险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首发年龄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我们证实了DISC1基因rs821633位点多态性的SNP与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未发现rs821633(C)危险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首发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DISC1基因 传递不平衡检验 单核苷酸多态性 首发年龄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