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碎屑岩储层孔喉特征的油水渗流微观解释——以桑塔木油田三叠系储层为例
1
作者 吕端川 汪如军 +5 位作者 王超 朱正俊 王开宇 代梦莹 李绍华 宋金鹏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5期106-113,共8页
为了对碎屑岩储层孔喉系统内油水两相渗流特征进行微观解释,通过对多口取芯井上真实岩心样品的薄片观察、压汞测试和相渗测试,以及对测试结果的统计学分析,发现研究区三叠系储层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其孔隙结构类型有大孔粗喉型、大孔细... 为了对碎屑岩储层孔喉系统内油水两相渗流特征进行微观解释,通过对多口取芯井上真实岩心样品的薄片观察、压汞测试和相渗测试,以及对测试结果的统计学分析,发现研究区三叠系储层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其孔隙结构类型有大孔粗喉型、大孔细喉型、中孔细喉型、小孔细喉型和微孔微喉型5种。特低渗、低渗、中渗、高渗和特高渗样品的顶点半径平均值依次为1.78μm,2.98μm,7.76μm,24.05μm和45.66μm,则正韵律储层在水驱油过程中,特低渗与低渗以及高渗与特高渗单元组合内的水相渗流阻力差别均为2倍左右,而低渗、中渗和高渗单元组合中的水相渗流阻力相差3倍左右。因此,可以通过储层中不同渗流能力的流动单元组合类型判断水相绕流程度的差异,进而确定绕流式剩余油的分布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塔木油田 三叠系碎屑岩储层 孔喉系统 微观解释 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泥摩擦系数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
作者 吕端川 吕延防 +1 位作者 王岐 王万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46,共5页
在断层型油藏的注水开发过程中,过大的注水压力可能导致控圈断裂活化。为了保证生产安全,需要根据断裂的最大静摩擦力调整注水压力,而断层泥的摩擦系数是断裂活化条件下发生摩擦滑移时重要的物理参数。通过对岩石样品所夹断层泥的摩擦... 在断层型油藏的注水开发过程中,过大的注水压力可能导致控圈断裂活化。为了保证生产安全,需要根据断裂的最大静摩擦力调整注水压力,而断层泥的摩擦系数是断裂活化条件下发生摩擦滑移时重要的物理参数。通过对岩石样品所夹断层泥的摩擦实验发现,在断层活化条件下断层泥的摩擦系数随正应力、断层泥含量及黏土成分、温度、含水量等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在正应力大、泥质含量高、黏土成分富集、温度高、含水率高时控圈断裂的摩擦系数低,稳定性较差,断裂在注水压力变化时易滑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摩擦系数 影响因素 断层型油藏 注水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六区东部分流河道砂体渗流单元组合及水淹模式 被引量:5
3
作者 吕端川 林承焰 +2 位作者 任丽华 宋金鹏 狄喜凤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3-108,共6页
为了对大庆长垣杏树岗油田杏六区东部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内三元复合驱层段的水淹程度进行定量化分析,进而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垂向分布特征。通过岩心观察和渗透率相对变化率的计算,并结合含油饱和度测试数据,在单砂体级别内对具有... 为了对大庆长垣杏树岗油田杏六区东部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内三元复合驱层段的水淹程度进行定量化分析,进而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垂向分布特征。通过岩心观察和渗透率相对变化率的计算,并结合含油饱和度测试数据,在单砂体级别内对具有相似渗流能力的渗流单元及其组合类型进行划分,从而定量化计算不同渗流单元组合类型中的水淹程度。分流河道内共识别出5种细粒沉积类型和3种渗流单元组合类型。通过对不同渗流单元组合类型中水淹特征的认识可为后期剩余油挖潜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河道 渗流单元 水淹模式 杏六区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六东三元复合驱对储层改造及驱替效率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吕端川 孟琦 +3 位作者 宋金鹏 张依旻 狄喜凤 刘文臣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2-226,共5页
为了确定特高含水阶段三元复合驱对储层的改造及其对剩余油的驱替效率,利用复合驱前后2个时期同一河道内2口检查井的储层物性及含油饱和度数据,基于岩性约束条件,定量化计算三元复合驱对储层孔渗条件的改造作用,并且对比计算不同岩性及... 为了确定特高含水阶段三元复合驱对储层的改造及其对剩余油的驱替效率,利用复合驱前后2个时期同一河道内2口检查井的储层物性及含油饱和度数据,基于岩性约束条件,定量化计算三元复合驱对储层孔渗条件的改造作用,并且对比计算不同岩性及相同岩性不同位置处的驱替效率。结果表明:特高含水阶段的三元复合驱对粉砂岩的改造程度高于细砂岩,改造后的细砂岩孔渗条件仍优于粉砂岩,且细砂岩底部的孔渗条件比顶部的差。驱替剂主要在细砂岩层段进行驱油,且驱替效率受重力因素的影响明显,造成层段底部的驱替效率高于顶部。驱替剂对剩余油的作用包括2种方式,一是在孔渗条件好的层段发生剩余油的排驱,二是在顶部孔渗条件差的层段发生剩余油的再次聚集。在复合驱之后的特高含水后期,仍存在一定的产能,可通过改善生产工艺进行剩余油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阶段 三元复合驱 储层改造 驱替效率 杏六区东部 大庆长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开发断块型油藏注采参数调整--以大庆油田北二西F断裂两侧断块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吕端川 吴伟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3-816,共4页
为了实现断块型油藏安全有效的水驱开发,需要保证断裂面两侧断块内现有注采关系下的平衡地层压力差小于断裂的最大静摩擦力。文中以断块为计算单位,把相同井网下注水井作为注液单元,采油井作为采液单元,求取断块内平衡地层压力。将断裂... 为了实现断块型油藏安全有效的水驱开发,需要保证断裂面两侧断块内现有注采关系下的平衡地层压力差小于断裂的最大静摩擦力。文中以断块为计算单位,把相同井网下注水井作为注液单元,采油井作为采液单元,求取断块内平衡地层压力。将断裂两侧断块内平衡地层压力差值与断裂最大静摩擦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F断裂两侧断块内现有注采条件下的平衡地层压力差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但断块平衡地层压力比原始地层压力高,可以通过降低采油井的井底流压,使断块内平衡地层压力回落至原始地层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开发 断块型油藏 平衡地层压力 注采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六区东部分流河道内渗流段对水淹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吕端川 程祥 +2 位作者 狄喜凤 吴博然 沈贵红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0-74,共5页
为了分析杏六区东部特高含水阶段单砂体内的水淹规律,确定小井距、密井网生产条件下剩余油的形成机理,在对取心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密集取样点的物性及含油性测试资料,通过计算渗透率相对变化率得到具有不同渗流特征的流动单元,具... 为了分析杏六区东部特高含水阶段单砂体内的水淹规律,确定小井距、密井网生产条件下剩余油的形成机理,在对取心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密集取样点的物性及含油性测试资料,通过计算渗透率相对变化率得到具有不同渗流特征的流动单元,具有一定厚度且相对均质的流动单元可作为单砂体内的渗流段。结果表明:研究区分流河道成因的单砂体内发育单一渗流段、2个渗流段、多个渗流段3种类型,其中强水淹段的厚度百分比在发育单一渗流段类型的单砂体内最高,在发育多个渗流段类型的单砂体上部最低。该比值在单一渗流段内随渗流段厚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在2个及多个渗流段类型的单砂体下部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河道 渗流段 水淹特征 剩余油 杏六区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西庄油田庄101井区低含油饱和度古油藏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吕端川 林承焰 +3 位作者 任丽华 郭威 马鹏杰 狄喜凤 《非常规油气》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莫西庄油田庄101井区在成藏期后经历了车莫古隆起演化的不同阶段,在喜山运动的掀斜作用造成的单斜构造上,形成典型的油水关系复杂的含油饱和度呈低值的古油藏。通过对庄101井区内该油藏的储层发育情况、流体特性、油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 莫西庄油田庄101井区在成藏期后经历了车莫古隆起演化的不同阶段,在喜山运动的掀斜作用造成的单斜构造上,形成典型的油水关系复杂的含油饱和度呈低值的古油藏。通过对庄101井区内该油藏的储层发育情况、流体特性、油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综合描述,认为该井区油藏内含油饱和度之所以呈低值,是由构造调整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共同控制造成的。通过对古油藏特征的描述,认为该类型油藏与现今油藏底部低含油饱和度层段的形成机理相似,而油气运移路径上难以形成可供挖潜的油层段。储层非均质程度较高、成藏期为古构造高点、在油气成藏后发生构造调整的区域是进行剩余油挖潜的新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西庄油田 低含油饱和度 古油藏 构造调整 储层非均质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沉积及渗流特征精细表征——以松辽盆地大庆长垣杏树岗油田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吕端川 宋金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8-94,102,共8页
针对目前相渗研究与砂体沉积特征结合程度较低的问题,综合利用连续取心井的岩心、测井资料、油藏条件下的相渗测试数据、粒度分析、扫描电镜以及压汞数据,对松辽盆地大庆长垣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中分流河道微相及席状砂微相的沉积及渗流... 针对目前相渗研究与砂体沉积特征结合程度较低的问题,综合利用连续取心井的岩心、测井资料、油藏条件下的相渗测试数据、粒度分析、扫描电镜以及压汞数据,对松辽盆地大庆长垣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中分流河道微相及席状砂微相的沉积及渗流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油水两相流的相对渗透率在分流河道垂向上的变化,以及在席状砂外缘、中部和内缘位置的差异。控制分流河道砂体和席状砂开发程度的因素分别为垂向上的水油流度差异和平面渗流能力的非均质性。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主体垂向上的相渗形态变化不大,但水油流度差异使底部更易水淹,是造成井间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因素;席状砂沉积特征的平面差异使注入水更易沿外缘推进,是造成内缘及中部的储量动用程度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渗透率 分流河道 席状砂 浅水三角洲 油田开发 杏树岗油田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底水油藏的三元复合驱替特征及影响因素
9
作者 吕端川 林承焰 +1 位作者 任丽华 宋金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120,共8页
原生整装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逐渐演化为次生底水油藏。次生底水油藏的剩余油类型包括中上部的弱动用可动剩余油、中下部水驱绕流式可动剩余油和高水淹区的水驱后残余油。对该类型油藏开展三元复合驱以进行挖潜。利用油井生产数据,... 原生整装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逐渐演化为次生底水油藏。次生底水油藏的剩余油类型包括中上部的弱动用可动剩余油、中下部水驱绕流式可动剩余油和高水淹区的水驱后残余油。对该类型油藏开展三元复合驱以进行挖潜。利用油井生产数据,将三元复合驱替历史分为驱油剂的受效前期、持续受效期和受效后期3个阶段,确定驱油剂持续受效期时间跨度。利用驱替特征曲线定量化确定各井在驱油剂持续受效期的驱替能力,同时分析了影响驱替效果的工程和地质及化学因素。结果表明,次生底水油藏的三元复合驱开发特征与常规底水油藏开发明显不同,而工程和地质因素对该两种油藏类型生产特征的影响作用是相似的。驱油剂中的聚合物组分对整个开发历史的油水渗流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底水油藏 三元复合驱 驱替特征曲线 化学封堵 剩余油 水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点式井网内剩余油饱和度变化特征——以杏六区东部三元复合驱井组为例
10
作者 吕端川 林承焰 +2 位作者 任丽华 狄喜凤 宋金鹏 《复杂油气藏》 2020年第3期51-56,76,共7页
为了精细表征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后规则五点式井网内剩余油饱和度的变化规律,选取杏六区东部葡萄花油层PI组PI33单砂体,利用取心井密集取样测试资料、生产动态数据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高渗储层在复合驱后剩余油饱和度主要集中在20%... 为了精细表征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后规则五点式井网内剩余油饱和度的变化规律,选取杏六区东部葡萄花油层PI组PI33单砂体,利用取心井密集取样测试资料、生产动态数据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高渗储层在复合驱后剩余油饱和度主要集中在20%~30%;单井剩余油饱和度纵向上表现为顶部高值和底部低值;复合驱油剂在井网内不同位置的洗油效率存在差异;重力及储层内压力分布对驱油剂的流动路径及渗流特征影响是造成剩余油饱和度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在后期挖潜阶段需寻找适合的开采措施,以提高目前低效扫油区内剩余油的动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六区东部 三元复合驱 五点式井网 剩余油饱和度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异常高压形成、保存与分布 被引量:8
11
作者 段永贤 宋金鹏 +4 位作者 郇志鹏 杨连刚 周鹏 吕端川 田志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1-428,共8页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受控于高能相带、区域不整合面及多期次和多类型断裂破碎作用改造,内幕流体及压力系统分布异常复杂。分析认为,沉积、构造、化学反应等因素均影响了塔北、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异常高压的形成、...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受控于高能相带、区域不整合面及多期次和多类型断裂破碎作用改造,内幕流体及压力系统分布异常复杂。分析认为,沉积、构造、化学反应等因素均影响了塔北、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异常高压的形成、保存与分布。厚层膏盐岩延缓了烃源岩热演化,阻滞应力传递,不整合面为构造应力和欠压实压力传递、晚期油气充注提供通道,均有利于异常高压形成;后期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异常高压的发育程度并影响其垂向分布层位;厚层泥岩、致密石灰岩等优质盖层有利于异常高压保存。异常高压主要分布于生烃坳陷周缘、远离主干断裂或活动性较弱的次级断裂。其中,塔北地区异常高压主要由构造挤压与欠压实作用形成,呈多点散状分布于断裂复杂的跃满地区和鹿场地区;塔中地区由流体膨胀形成的异常高压集中分布于塔中10号构造带,储集层一般规模较小且定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碳酸盐岩 异常高压 成因机制 分布规律 走滑断裂 断控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树岗油田浅水三角洲储集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宋金鹏 林承焰 +2 位作者 任丽华 吕端川 由春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1-188,共8页
目前,国内外针对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的层次结构分析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此,选取杏树岗油田中部密井网区,利用地震、测井、岩心、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及物性分析测试数据等资料,分级次对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进行... 目前,国内外针对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的层次结构分析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此,选取杏树岗油田中部密井网区,利用地震、测井、岩心、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及物性分析测试数据等资料,分级次对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进行定量刻画。结果表明,研究区浅水三角洲砂体可分为8个构型级别。其中,五级构型单元单期分流河道类型多样,规模各异;各期分流河道间多发育稳定隔层,控制了整体的注水开发效果。各类四级构型单元单井及平面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剩余油饱和度相差较大。三级构型单元发育多期,界面多为不稳定的物性夹层,控制了三元复合驱替效率及垂向剩余油分布。通过储集层结构分级次解剖,为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精细刻画及老油区特高含水后期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树岗油田 浅水三角洲 葡萄花油层 储集层构型 多尺度定量表征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